高中物理课堂提问问题浅探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f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物理课堂提问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因势而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三个原则,处理好难与易、曲与直、多与少三个关系,根据情况不同采取导入式、探究式、激疑式、激趣式、发散式、巩固式等提问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 课堂 提问
  
  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的重要手段,如何根据高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让他们共同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当情况所限只能提问少数学生时,必须考虑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与全班大多数学生是什么关系,其他学生是否理解?回答中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做到由点及面。
  二是要因势而动。课堂提问很多时候并不能按照教师课前设计的情况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死按原来思路,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二、课堂提问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二是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三是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三、课堂提问常用的六种方式
  
  1、导入式提问
  这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教师应从教材内有规律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有创见的成果,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2、探究式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物理概念,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激疑式提问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趣式提问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考,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例如,在讲热传导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下面的小鱼为什么却安然无恙?象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5、发散式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
  例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地提问,或题目引伸性提问,或逆着题意进行分析。这样的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6、巩固式提问
  教師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应在讲授完新课,学生消化了该课内容后,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他文献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光,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如磁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教与
期刊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X”形式中无论“X”是文理小综合还是文理大综合或是单独150分试卷,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为此笔者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
期刊
语文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不能靠死板的教学资源,也不能靠名家的教学经验,靠的是教学的艺术性,而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与教师的创造性。  首先,这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决定的。新课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我们广大教师的角色能否适应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再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权威者转向平等者,这样使得我
期刊
目前,各中学为了掌控学生课余时间的分配,强化学习在课余时间中的比重,适当抑制学生的贪玩心理,纷纷设置了每日八节正课时间外的自习课时间。各学校自习课一般分为早自习和晚自习两个时段,并且将各天的自习课分配到各科教师的管理之下,称之为“教师值班自习”或“学科自习”。因为考虑到语文和英语的学科特性,早自习一般在语文和英语之间轮转。本文将主要讨论的是中学语文教师搞好中学语文早自习应注意达到的一些问题,以使学
期刊
高中学生是一个不上不下的群体,他们不是成年人,但也不是小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爱好,但爱好不稳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还不是很成熟。便利的网络、丰富的电影电视节目让他们接触了很多音乐,但大多数人只喜欢流行音乐,对于比较经典的音乐了解并不多,个别学生甚至说中国的戏剧、外国的歌剧、交响乐、奏鸣曲是噪音。实际上,学生是非常热爱音乐的。下课、放学的时间,不时可以听见学生歌唱的声音;耳朵里塞着 MP3的耳塞
期刊
很多老师认为,语文不像数学那样逻辑性强,上起课来枯燥无味,学生学习语文的气氛也不像数学课那样浓烈,因而教学效果就不是很良好。  其实不然,语文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它囊括了自然、社会、科学、数学等所有知识,若能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效果一样是挺好的,而只有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首先,在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作出充分的说明,强调 “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 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作出充分的说明,强调 “数学学习内容应
期刊
本文将讨论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作用,从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夸张手法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育性,二是艺术性。教师强调前者忽视后者,课堂教学就缺少蓬勃生机,教师平铺直叙,学生消极听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方法是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兴奋的内心
期刊
一、朗读的意义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