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来源 :医药界·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14516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小儿肝胆性黄疸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胆性黄疸患儿56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其黄疸出现及消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56例肝胆性黄疸患儿的发病因素前三位的是:母乳性黄疸21例(37.5%)、感染相关黄疸13例(23.2%)、胆管系统不畅或阻塞引發黄疸11例(19.6%);黄疸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以上因素导致或先天性的肝细胞内某些特定转运蛋白或转化酶缺陷、肝细胞病变、胆管系统不畅或阻塞等。影响小儿肝胆性黄疸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溶血、胆管系统不畅或阻塞、母乳性黄疸、围产期相关因素、感染相关因素(OR﹥1,P<0.05),与患儿性别、体质量无关。结论: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影响因素较多,可通过医疗干预或避免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黄疸;发病机制;影响因素
  小儿肝胆性黄疸是由于小儿时期肝细胞和(或)胆管系统发生各种疾病,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充分在肝细胞内转化成结合胆红素,并不能将结合胆红素排出而导致的返流至血液,引起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同时增多而产生的黄疸[1]。小儿肝胆性黄疸病因复杂,会导致一系列疾病,重则造成脑损伤。本文分析了56例肝胆性黄疸患儿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小儿肝胆性黄疸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56例肝胆性黄疸患儿,其中男32例,女24例;患儿体质量≤2.5kg的25例,﹥2.5kg 31例;早产儿21例,足月儿19例,过期产儿16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肝胆性黄疸的诊治标准:婴儿血液中总胆红素值﹥17μmol/L;新生儿:①黄疸发生早,生后24h出现;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④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个月;⑤黄疸退而复现。新生儿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肝胆性黄疸 [2]。
  1.2 方法 用重氮法检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其中血清胆红素<257μmol/L为轻度,257~342μmol/L为中度,﹥342μmol/L为重度。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多因素分析用Logisi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小儿肝胆性黄疸发病因素
  56例肝胆性黄疸患儿的发病因素中,有8例是因为患儿发生溶血反应,占14.3%,由于胆管系统不畅或阻塞的有11例(19.6%),由于母乳性黄疸的有21例(37.5%),由于围产期相关因素影响而发生黄疸的有10例(17.9%),由于感染而导致黄疸的有13例(23.2%),其他因素导致黄疸的有5例(8.9%)。
  2.2 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溶血、胆管系统不畅或阻塞、母乳性黄疸、围产期相关因素、感染相关因素为危险因素(OR﹥1,P<0.05)。
  3 讨论
  小儿肝胆性黄疸可分为肝细胞性黄疸、亚细胞性黄疸、胆管性黄疸和混合性黄疸。发病机制主要是:肝细胞内某些特定转运蛋白或转化酶缺陷,最终影响了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摄入、转化和排出;病毒等感染导致肝细胞病变;胆管病变导致胆管系统胆流不畅或阻塞,或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巨细胞病毒重症感染导致肝细胞和胆道同时受累[1]。
  若患儿因ABO血型不合而发生溶血反应,则会产生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发生溶血性黄疸;患儿若胆管系统不畅或阻塞会造成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出体内,反流到血液中造成黄疸;围产期相关因素会影响和患儿自身胆红素代谢特点会使小儿易发黄疸。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无统一定论,认为可能与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性异常有关,这可能与小儿母乳喂养不足,肠蠕动差,引起体内胆红素排出延迟,未结合胆红素赠高有关[3]。本研究中感染性因素占发生黄疸病因的23.2%,低于王吉胜报道的32.5%[9]。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母乳性黄疸占37.5%,是小儿肝胆性黄疸发病的主要原因,超过了感染相关因素,这与目前报道的小儿黄疸影响因素的发生率趋势一致,分析这可能与抗生素的使用、母乳喂养等有关。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影响因素可能不同,应根据各地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预防和干预小儿肝胆性黄疸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永绥. 小儿肝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和常见疾病 [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0):906-908.
  [2]黄志华. 新生儿期和婴儿期黄疸的诊断[J]. 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1):11-13.
  [3]杨英莲,陈贻骥.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13,42(14):1659-1661.
  [4]王吉胜.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影响因素观察[J]. 安徽医学,2013,34(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 慢性病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分析社区慢性病管理及防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区卫生工作,分析其原因,提出一些加强和改善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解决机制  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我国居民因慢性病引起的死亡构成已高达80%。慢性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子宫外部出现子宫内膜组织的相关疾病,本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盆腔粘连。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盆腔粘连的有效方法,研究EMs相关盆腔粘連的发生机制,对于治疗EMs相关盆腔粘连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纤溶活性系统、TGF-β/Smad信号通路方面剖析Ems盆腔粘连的发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摘要】原药用数片机只能数片粒,并为固定数量,不能根据需要调节数量。对原药用数片机的可调数粒盘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机械可以完成片剂、丸剂生产的需要。可以数不同数量的片剂、丸剂,装瓶数量可以调节,成为一种多功能数粒盘,使机械达到一机两用的目的。改进后的设备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装量准确,大大降低了制药成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提高护生静脉输液学习效果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校2013级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静脉输液的第一轮学习中实验组以“动作技能学习理论[1]”为指导,着重于核心动作准确性的训练,而对照组则按传统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完整流程的训练,第二轮学习两组均按完整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性痴呆中各因素对病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接收的64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6例肺痴呆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神经症状、病程、体征、CT、卒中发作史等进行观察比较,并对因素对脑血管性痴呆病程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两组患者失用、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高频震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是指应用小于或接近解剖死腔的潮气量,以较高的频率振动,吸气与呼气均是主动过程的不同于常频通气(CMV)的一种机械通气方法。目前HFOV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科极危重症尤其CMV治疗无效病人的救治,成为新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收集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骨科损伤控制分期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braden量表在老年病科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一年住院病人160例,运用改良braden评分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我科成立压疮品管圈小组,运用改良Braden 评分表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并对高危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根据分值采用不同的预防措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5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对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浅谈临床治疗体会。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采用治疗方法的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穿孔缝合手术组,工作36例患者,以及胃部分切除手术组,共有32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30.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对P糖蛋白介导的胃癌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法检测人胃癌细胞株加药后的增殖,碘化丙啶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P-AKT和 P-gp的表达量。结果: 姜黄素合用阿霉素处理细胞48h,阿霉素的浓度在0.05~5ug/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