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海蚁”陈

来源 :航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yigyaoatc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生活在火地岛的“海蚂蚁”,数年前偶然被带到了欧洲内陆,令人惊异的是,它们为了能重返海边,以出众的“毅力与勇气”、超常的昆虫智慧和“自我牺牲”精神,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繁殖,并向着大海前进,前进··居然形成了“万里长陈”,成为我们这颗星球上别具一格的奇观。2004年10月的调查表明,“蚁阵”已近6000公里。那么,最后这群”海蚂蚁”的”先头部队”最终能听到人海的涛声,闻到大诲的气息吗?
  
  无比奇妙的成功营救
  
  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生物学教授菲比·谢莉尔的家在该市西郊。1999年9月27日,43岁的谢莉尔在自家庭同翻泥时,发现一些从来没见过的蚂蚁。其中有一只特别大。
  谢莉尔小心地将大蚂蚁捉住,带回书房,放个瓶子里,贴上标签“A”,盖上盖子,并钻好气孔、经过反复观察分析,她还是无法认定,它属哪种蚂蚁。她给它取名为“卡勒兰”。
  半夜,她醒来时,发现床头柜上爬满了白天见到的蚂蚁 它们在个比小蚂蚁大,比大蚂蚁小的“中蚂蚁”带领下,在瓶子周围不停打转。瓶子里的‘卡勒兰”也摇头晃脑,似乎在示意。还有一些蚂蚁,早已爬上瓶门。
  谢莉尔意识到它们很可能要救”卡勒兰”出去。她很想看看它们如何营救,就打开了瓶盖。瓶口的儿上只蚂蚁立即进入。由于瓶壁很滑,它们尤法沿壁而下,纷纷摔下。
  它们与“卡勒兰”会合后,马上点头哈腰。叫“卡勒兰”并不“领情”,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它试图爬上瓶口、可是由于玻璃非常光滑,没爬多高就跌下了。众小蚂蚁立即将它扶起。
  这时,瓶外的中蚂蚁向瓶内不断摇动触角。瓶内的小蚂蚁们似乎懂了。它们很快就聚集在瓶底一角。七八只小蚂蚁爬上同伴的身体后,再聚集,形成第二层;又有一些小蚂蚁再爬上第二层,形成第三层,这样一直撑到了六层,形成奇特的“叠罗汉”。
  
  “卡勒兰”懒洋洋起身,慢慢爬上“罗汉塔”。可是,它爬到最高层,离瓶口还有一段距离。它似乎知道,再爬又要摔下,索性不动了。瓶内的小蚂蚁只能干着急,因为它们不能动。一动,“罗汉塔”就要散架。于是,这样僵持着。
  瓶外的中蚂蚁见状,带领十多个小蚂蚁爬上瓶口。它不住点划头和触角,似乎交代了一番。然后它趴在瓶口。一只小蚂蚁爬到中蚂蚁前面。中蚂蚁咬住了小蚂蚁的后腿,小蚂蚁便倒挂在瓶壁后。接着,又有一只小蚂蚁踩着这只小蚂蚁的身体,爬到它前面。后面小蚂蚁又咬住了前面小蚂蚁的后腿。这样,就有两只小蚂蚁倒挂。接着,又有一只小蚂蚁进行了这样的“接力”,如同‘猴子捞月”一般。
  瓶底最下层的小蚂蚁已经力不从心。“罗汉塔”摇摇欲坠。可是,它们还是尽力坚持。上面这根用蚂蚁身体结成的“绳索”,终于从瓶口编结到了“卡勒兰”身前。这时,“卡勒兰”才沿“绳”而上。一见大蚂蚁顺利出瓶,“罗汉塔”立即崩坍。
  “卡勒兰”出瓶后,谢莉尔不愿意再捕捉这名“胜利逃亡者”,只是在它身上点染颜色。它在众多“臣民”的簇拥下,迅速离开,再也不管瓶内的同伙了。谢莉尔将瓶子重新盖上。
  这名见多识广的昆虫学家虽然知道,蚂蚁的“语言”是地球上最神秘的昆虫语言之一,蚂蚁的智商也远远超出人们的预计;可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后,她不禁惊叹:“这是地球上最成功,也是最奇妙的昆虫营救行动之一!”
  “卡勒兰”肯定是救援者的首领,那么它们的窝在哪里?谢莉尔想。她决定跟踪。
  翌晨,她来到花园,小心地从瓶中放出几只小蚂蚁。小家伙先是探头探脑地东张西望,然后头也不回地一起朝一个方向走去。
  谢莉尔发现,它们都进入了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窝找到了。“卡勒兰”果然在窝中。这回,她没有再捉“卡勒兰”,只是又捉了些小蚂蚁,点上色,放入瓶中。它们相互闻了闻,就友好相处了。谢莉尔知道,这是同窝蚂蚁的典型特征。否则,它们就会相互避开,甚至争斗。她对它们的基因检测也证实了这一点。
  谢莉尔每年都要外出考察。同年10月2日,她带上了A瓶,来到法国东北部梅尔镇旁的阿登山区,住进了山上的一家旅馆。翌晨,她上山考察。
  她在一处草丛中发现一群蚂蚁正在搬虫。它们和瓶中的蚂蚁非常相似。她将瓶中点好色的小蚂蚁,放人这群蚂蚁中。
  谢莉尔发现这群蚂蚁先是驱赶这些“体色差异”的不速之客,可是A瓶中的蚂蚁,却力图与它们亲近。于是,这群蚂蚁中的几只小蚂蚁迅速离开。几分钟后,一个比“卡勒兰”还大的蚂蚁,大摇大摆来了。
  它与“客人们”的触角碰了几下后,就微微点头。于是蚂蚁群中的小蚂蚁也与A瓶蚂蚁,一下子融洽了。A瓶蚂蚁还帮它们一起搬虫子呢。看到这一幕,谢莉尔心中疑惑:“这太奇怪了!因为这种融洽只有同窝蚂蚁才会有。这两群蚂蚁相距10凹多公里,怎么可能同窝!”
  她将这只大蚂蚁放入另一个瓶即B瓶中。她称这只大蚂蚁为“劳莱”。
  这时,蚂蚁群立即扔下已经到手的肥美昆虫,向她身上快速爬来,一直爬到她手上的B瓶边。看来,它们又要营救了。她身上奇痒,就将B瓶放在地上。蚂蚁们果然迅速离开她身体,来到瓶边。这回,谢莉尔没有将瓶盖拧开。小蚂蚁们将瓶团团围住。瓶子上面也密密麻麻爬满了蚂蚁。
  “劳莱”在瓶中却一动不动,它似乎知道,盖没打开,动也没用。小蚂蚁无计可施了。
  不一会儿,来了几只与“卡勒兰”一样大的蚂蚁。它们在瓶前摇了几下头,瓶上的小蚂蚁纷纷下来,瓶周围的小蚂蚁也让出了路。大蚂蚁们从从容容在瓶边兜了几圈,又不慌不忙上瓶观察了一会儿。小蚂蚁们都盯着它们的一举一动,似乎在等“指示”。
  大蚂蚁们下瓶后,相互不断地摇碰触角,好象在商量。而瓶中的“劳莱”还是趴着不动,似乎对瓶外的一切不感兴趣。
  可能是“主意已定”,大蚂蚁们扭头就走,小蚂蚁们立即尾随。没多久,瓶子周围蚂蚁一只不剩。”看来,它们黔驴技穷了”谢莉尔笑着自言自语。
  
  
   难道是电脑控制的“机器虫”
  
  
  回到旅馆后,她想给B瓶留些透气口,可是刀具一下了找不到,加上人很疲倦,于是她在盥洗室,将一个大脸盆盛好了水,再在脸盆中央放一个空玻璃杯 杯中放人荡荡瓶,再将瓶口打开。蚂蚁怕水,即使它爬出来,也不会逃走。
  一觉醒来,天色大亮。地连忙来到洗室,发现脸盆的水上漂满了黑于乎的蚂蚁尸体。她惊呆了。她捞起几只一看,它们身体膨胀酥软,而且一动不动,看来早已死了。再看“劳莱”,它还是懒洋洋地躺在瓶底。
  “这些蚂蚁竟然能找到500多米外的旅馆。再爬L 6楼,找列它们的‘头’,进行营救。”谢莉尔心中惊叹。
  她想象营救的情景——
  在头领的指挥下,第一批蚂蚁们来到后,发现“劳莱”在水中的杯里。它们毫不犹豫,游水去救;可是它们虽然竭尽全力,可还是葬身水中。前批牺牲了,后一批又“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这样一批又一批,直到“战斗人员”牺牲殆尽,还是无法营救。大蚂蚁只能”下令”放弃。
  这名感情于富的独身女性对这些惨死的“突击队员”动了恻隐之心。“我不能让这些视死如归的勇士葬身水中。”她想。于是,她将它们全部捞起脱水,然后放在一个大盆子里,再将盆子放在盥洗桌,等它们晒干后,葬人士中。
  一个多小时后,她又到洗室,发现盆子里蚂蚁少了订多。地好不奇怪,因为她离开后,没有人再柬这里。难道.死去的蚂蚁会溜走”
  她俯身细看,发现还有一些蚂蚁正在逃遁。再细看,桌腿和地面上也有不少正在逃离的蚂蚁。她立即抓了一些、它们身上还有些潮。
  她明白了,它们虽然浸泡多时,可是一息尚存;一旦有了转机,立即“起死回生”;“它们看上去这样柔弱,可是生命力竟然如此顽强!”谢莉尔不禁惊叹,“劳莱”,装入B瓶中,并在瓶中放好了食物。她踏上了归途。
  回家后,谢莉尔发现,B瓶中的小蚂蚁吃得很有计划,每人只吃几乎是最低需要量的食物“劳莱”的饮食则“无限量”后来,食物所剩无几,于是小蚂蚁都不吃了,“劳莱”却照样吃饱、最后,几只小蚂蚁已经饿得不能功了,可是它们还是坚持小吃。
  谢莉尔同时发现,瓶中的小蚂蚁都将排泄物堆到一角,而“劳莱”则躺在离排泄物最远,也就是最干净的一角“:劳莱’对下属这样·残忍无情’,下属对它的照顾却这杆无微不至这在动物世界中极为罕见:”谢莉尔自言自语
  几周后,小蚂蚁们已经奄奄一息 可它们还是竭尽最后的力量,挣扎着将最后一点食物放在“劳莱”身边,然后一起躺在瓶角,双目紧闭,一点不动,形同僵尸。谢莉尔摇头叹息:“下属对上级居然这样竭诚尽忠,小蚂蚁仿佛是受电脑控制的‘机器虫’,按‘自我牺牲、绝对忠诚’的程序,对待大蚂蚁。”
  她不忍心小蚂蚁饿死,就向瓶里放入一小颗肉粒-肉粒砸在一个小蚂蚁的身上,它慢慢睁开了眼,发现了食物,吃了几小口体力似乎恢复了些。这时,它虽然极饿,却不再独享。它的触角与身边的一具“僵尸”的触角碰几下,然后咬住一口肉,放在它口前。对方渐渐睁开眼,口咬住了肉。它肯定也很饿,可是看了看肉粒,也没再吃它俩又将肉以这样的方式,很快分给其他同伴吃。所有的“僵尸”都及时复活后,肉粒差不多吃完了。“分食这样合理!可以说,这是以有限的食物,拯救全体同伴的最佳方式!”谢莉尔赞叹。接着,她投下了足够的肉粒。它们这才多吃几口。
  此后,她又作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将A瓶中“卡勒兰”放人B瓶
  B瓶中的小蚂蚁看见‘卡勒兰”,立即低下脑袋,垂下触角,一副顺从的样子。“卡勒兰”摇动触角和前足,似乎“趾高气扬”。“劳菜”见状似乎不快,它一摇一晃,来到“卡勒兰”向前。”卡勒兰”立即低头垂脑。两只高扬的触角—下子变得软塌塌的。
  “这个蚂蚁王国的等级竟然这样森严!“,”谢莉尔感叹、不过,她很快义疑惑,蚂蚁世界的上下级关系”只会存在于同窝之中。“卡勒兰”与“劳莱”怎么可能同窝呢,
  为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她将两个瓶中的蚂蚁进行基因分析。结果证实,它们系“同宗共祖”,也就是说,它们“起源于一窝”。
  这让她更为震惊:虽然还没有找到这群蚂蚁分布的全部范围,可是已经能断定,它们是人类有史以来分布最广的“同祖蚁群”。
  谢莉尔决定扩大搜索范围。她在自制的地图上,在自家花园与梅尔镇之间连接一条线,沿着这线两边作地毯式寻找。这是一个工作量极大的考察。为此,她不得不辞职。经过整整2年夜以继日的考察,谢莉尔终于弄清,这群蚂蚁的分布在这两点之间呈一条弯弯曲曲带状,带宽36到 54公里,总长达1700多公里。
  在地图上标好这窝蚂蚁的分布后,她生了一场大病。她知道,自己再也没有能力将这项实验进行下去了。病后,她向欧洲昆虫研究联合会递交了报告。
  
  叹为观止的“追海天性”
  
  联合会的专家们对报告的内容非常怀疑。谢莉尔并不意外。在她的一再坚持下,联合会组成一个考察团,由著名的昆虫学家、罗马大学教授爱奇逊带领。专家们按谢莉尔提供的分布图,他们总共采集到了约5万窝这种蚂蚁。“融合实验”,特别是基因检测,都证实它们系“同宗共祖”。
  专家们大为惊讶。这确实已经是人类至今发现的最大蚂蚁群。
  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比较,终于认定,它们属于一种变性阿根廷海蚂蚁。这让专家们意外,因为这种蚂蚁的活动主要区域是火地岛。
  由于这群蚂蚁在欧洲大陆的分布范围还没有弄清,委员会决定成立两个专家组,以谢莉尔家的花园为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考察。
  没多久,南方专家组发现蚂蚁群仅向谢莉尔家花园南部弯弯曲曲延伸了300多公里,总长约550公里。
  然而,北方组科学家则不断有发现。146天后,专家们一直找到法国西北部的圣马洛市郊,总共找了12万多窝这种蚂蚁;随车带来的仪器所做的基因检测表明,它们均属一窝。这时,发现的蚁阵总长已达2500公里。它们越山爬岭,过河越江,所向无阻。调查还发现,这群蚂蚁越河过扛的方法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从桥上过。
  由于考察任务大大超出预料。爱奇逊在电话中,对联合会的负责人这样说:“有无数次,我们在以为已经不可能再发现的地方,又发现这群蚂蚁。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发现还要持续多久。”
  又过了183天,即2002年11月5日,考察组在西班牙西部的巴拉霍斯市郊又找到了这群蚂蚁。这时,专家组再也无法找到它们的同伴了。他们发现,这个横跨欧洲大陆、奇长无比的蚁阵已近5000公里。发现的蚂蚁的总窝数已达30万多窝,蚂蚁总数至少有200亿个。   “毫无疑问,它们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的‘同祖’动物群,大得令人简直无法置信。它们是我们这颗星球上的一大奇观。”爱奇逊说。这一观点也是所有考察人员的共识。
  那么,为什么这群蚂蚁的行程会这样长?这样婉蜒?专家们认为,首先要了解海蚂蚁极其顽强的“追海天性”。海蚂蚁生活在海边或岛上,吃食海边的小生物或被冲到岸上的海洋动物尸体。由于长年与海浪搏斗,与陆蚁相比,它们的意志格外顽强,“生物组织性”特别“坚强”;加上它们食用的海洋生物营养非常丰富,所以“体魄”也远比陆蚁“强健”。海蚂蚁一旦远离海边,常常竭尽全力向大海靠近,至死不渝,
  一俟远离海洋,海蚂蚁对海风的嗅觉就特别灵敏。它们会竭尽全力向海风吹来的方向前进。由于欧洲大陆三面环海,海风吹拂的方向一年四季变幻不定,所以海蚂蚁的“追海行程”往往曲折多变。最后常常死于“追海中途”。
  那么,这群海蚂蚁为何不仅没有“客死他乡”,而且能创造这样匪夷所思的奇迹?专家们经反复研究后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它们中的小蚂蚁即兵蚁与工蚁对大蚂蚁的高度忠诚与自我牺牲。这群蚂蚁上下级之间绝对服从。可以说,是级别性与组织性最强的一种蚂蚁。这样,它们行动的统一性极强。这对它们战胜敌人,获取食物都非常有利。所以在大蚂蚁遇险时,小蚂蚁会不惜牺牲生命去营救;当食物匮乏时,小蚂蚁宁可饿死,也要让大蚂蚁吃饱,还让大蚂蚁生活在比较卫生的环境中。而大蚂蚁在困难与危险时,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种种行为,则有利于它们的生存与健康。这些本能都有利于维护这群蚂蚁的整体利益。
  其次,是小蚂蚁间的“同甘共苦”。这对于困难时,保存集体的生命非常有利。
  再次,是小蚂蚁有超常的生命力和“智商”。
  最后,是这窝蚂蚁的繁殖力与“分裂性”极强。一窝蚂蚁2个月后,就会自动分裂。分出的一窝总是进行远距离迁徙。这样它们扩散的速度就呈令人瞠目的“几何级数”。
  专家们认为,这些异乎寻常的特点都是这种海蚂蚁变性造成的。
  当专家们公布了这一信息后,引起了人们深厚兴趣。
  2002年12月21日,在接受那不勒斯时报记者采访时,爱奇逊说:“我们没有发现这群蚂蚁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即皇帝或国王。我们认为不会有。退一步讲,即使有,它也无法对这样庞大的帝国进行统治。
  “关于它们的来源,我们的设想是,一窝火地岛海蚂蚁为了觅食,聚集一处海港的一个货柜。货柜又很快被装上了海轮。货柜在亚平宁半岛的一个港口卸下后,又被立即运到欧洲一处内陆。它们离开货柜后,‘亲海’本性不变,不愿‘随遇而安’。由于某种原因,它们变性了,变性的结果导致它们神奇般地延伸。而3年多前,谢莉尔家的花园,正是它们当时延伸刚刚到达的地区。至于这种蚂蚁为什么会变性,目前仍是我们百思不解的难题。不过,我们估计它们还会创造新的奇迹。”
  他的话说中了。最新的调查报告表明,这个巨大无比的蚁群近两年的延伸虽然减速,可是前进依然顽强,至2004年10月5日,它的总长度已达将近6000公里……
其他文献
舶履行国际航海公约是为了确保船舶航海安全、人身安全等需要,遵守国际航海公约没商量,这是每一位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船长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大事。而履行国际航海公约好坏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科学认真地应对各港口国的PSC、FSC、ISPS检查,这是检验每艘船舶的管理水平及履行国际公约好坏的试金石,否则,就将受到船舶滞留等处罚,直接影响到船东公司、租家、货主的经济利益。   李亚荣船长是一位中海集团大型集装
期刊
8月28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而对“津汉渔04045渔船上的6位渔民来说,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劫”。渔船在深夜遇险,3名同胞遇难。他们有的依靠在波浪中若隐若现的沉船,焦虑地期待;有的紧抱着怀中的木板,在波涛中漂浮。风大浪险,他们的生命之舟随时都可能倾覆。经历10多个小时的海上历险,经受同胞的生离死别,正当他们身陷绝境、生还渺茫的时候,一艘远洋轮由远处急驶而来,这就是中远集运“丽河”轮。  “丽
期刊
2020年2月10日中午,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接上海海上搜救中心信息,在长江口2号锚地,货船“永明”轮上1名船员出现呼吸困难,病情危急,急需救治。  接到险情报告后,东海救助局快速响应,指派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值班待命机组按照《东海救助局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执行应急救助任务工作指南》要求,做好飞行前防疫和救助准备。13: 40,“B-7356”起飞,机组人员克服困難,不辱使命,身着专业防护服,成功将病员
期刊
俄罗斯拥有的10411型新型导弹艇,主要用于近海近岸防护,可巡逻国家边界和领水,保护200里海上经济区,打击走私、贩毒、犯罪 (包括海盗),保护海军基地、沿岸基础设施、船只和其他人工构筑物。  10411型导弹艇满载排水量386吨,最大长度49.5米,最大宽度9.2米,最大截面高度4.6米,最大吃水深度2.5米,最大速度32节,实用航程1600海里,在最大燃料储备条件下以12- 13节经济航速行驶
期刊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东海大桥明年年底建成通车,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明年年底投入生产,然而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的超载船却给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埋下了隐患。超载船闯入洋山深水港,抢占航道,乱停乱靠,对水上交通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据上海洋山港海事处统计,2003年在管辖水域内,超载船造成的水上交通事故数、沉船艘数、死亡人数已占事故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洋山深水港水域交通事故上升的“祸根”。  
期刊
2004年9月15日,在韩国巨济岛的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DSME),意大利船东Nav— iazione MONTANARI(TAMOIL)在官方举行的正式仪式上,把第一艘装备有JLMD油品应急回收系统(ILMD system@)的油轮命名为“瓦尔塔迈德号”(LEVALTAMED)。  第二艘船的命名仪式由法国船东SOCA— TRA公司于十月中旬在塔希提(Tahid)举行,另外两艘装备有油品应急
期刊
17.4万m3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检验项目系中国船级社重要项目,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自主设计,集中了当今中国造船先進科技成果,船舶总长295 m,型宽45 m,型深26.25 m,设计吃水11.5 m,设计航速19.5 kn,采用全球第四代XDF双燃料动力推进,较上一代DFDE双燃料电力推进能耗下降16%。全船共计4个采用GTT NO96 L03+型货物围护系统的薄膜型液货舱,运输过程中蒸发率
期刊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为了向联合国申请本国大陆架范围,日本政府最近组建了“日本大陆架调查公司”,从2004年起正式开始对日本大陆架的地形、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勘测,此举将扩大日本大陆架的范围,可能使日本大陆架界线延伸至350海里(1海里约合1.8552千米)。日本的这一动作引起了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  日本这次大陆架勘测的范围主要包括日本东部、东南部太平洋上的小笠原诸岛、南鸟岛、冲之鸟岛以及中国领土的
期刊
芬兰研制世界最大的舰船发动机    在世界船舶动力装置和能源系统领域最著名的芬兰Wartsda公司,最近研制出了世界上尺寸最大、功率高达10万马力的内燃柴油发动机RTA-96C芬兰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研制出的RTA-96C舰船人动机,是排式二冲程柴油涡轮增压发动机,由6-10个汽缸构成一个发动机组列,每个汽缸在设计上必须绝对恒等,每个汽缸直径长960毫米,活塞行程达 2.5米,工作容积达到了创纪录
期刊
这种名为Provor CT(意为观测导纳和温度的浮标)的浮标是一种自主漂移的海洋浮标,最大深度可达2000米,可预设漂浮深度和时间。浮标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提供所处海洋环境的有关状况,收集有关含盐量、温度和压力(深度)的参数。浮标浮出水面之后,通过ARGOS卫星,将数据传出。浮标潜入水中的周期为十天。可以从一艘船上采用一般施放浮标的抛出器向海洋中施放,也可以采用专用的投放箱进行施放。  采用AR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