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一起舞狮过个吉祥年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素来重视“五谷丰登”等文化的积淀与转化。五谷者,一种说法指“稻、黍、稷、麦、豆”,此五谷正好构成了中华大地农业的基种,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粮。
  南宁市陈东村有一出古傩戏《大酬雷》,按四季的时序编排,表现陈家先人历尽一年的辛劳终获丰收,但不忘记大自然的馈赠和对祖先的怀念举行“大酬宴”,祭天拜地,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古人对过新年十分重视,他们用一年的耕耘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酬,即报答、报谢、报恩也。《说文解字》曰: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醋,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农历新年是对过去一年劳作的最大酬谢,于天地、祖先、亲朋,还有自己。没有五谷丰登,便没有新年的酬谢。因此,以“年”为单位的时序,是古人对稻作农耕的呼应。
  对于过新年,如今的人似乎少了些许期望,人们感叹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的一年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好呀!古人以农耕劳作来准备新年,今人又以什么方式迎接呢?
  有一年年关将近,我与老乡何绍忠回宾阳县进行田野采风。在露圩镇,看到老乡覃盛全在路边开了一家蔗糖土榨坊,几间茅房、瓦屋弥漫着浓浓的甘蔗糖味。几个人在火灶边用甘蔗根往大锅里滚烫的糖水“擂”(方言)“糖腿”。看着他们有说有笑地拿着“糖腿”,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那一刻,我知道农历新年真的要到来了。不时有人来覃盛全的榨糖坊购买糖块,覃盛全忙得“不亦乐乎”,露出憨厚的笑容。人们来买糖块,说明还有人家做过年的甜食。据了解,全镇只有一两家甘蔗土榨糖坊,覃盛全在每年冬天榨甘蔗糖,除了深谙农村的经商之道,还是在用心经营这古老的年味。
  与露圩镇相邻的甘棠镇是一个拥有14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小镇,美食三宝“粉利、扣肉、大粽”声名远播。桂南的冬天变化无常,时热时冷,我认为过年还是冷些好,有年味,否则一些美食吃不出应有的味道。那天,我们一行人走在甘棠老街上,街上摆满了粉利、扣肉、大粽等小摊。整个古镇散发着浓郁的美食香气,这是我至今见到的最具年味的古镇。我的少年时代在此读中学,古镇人对传统美食的精心制作,唤醒了我对年味的美好记忆。
  此刻,让思绪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王平村。到了腊月小年,外出打工、创业的人纷纷回到村里,空寂近一年的村庄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他们不仅仅与亲人吃个年夜饭,与亲朋好友多待几日,还积极融入村里举办的各项活动。诸如参加全村的卫生大扫除,打鼓拜狮,准备村里的春晚,集钱宴请村里的老人在三相庙饮酒共叙新春等。
  回家过春节,忙个不停,累是累点,但累得有意义,累得喜庆、吉祥。腊月二十八九,村干通过微信发通知,号召全村青年搞卫生。以前过年,各家各户只扫自家院子。现在不同了,村里的环境卫生事关村子的形象、风气,大家谁也不想自己的村庄邋邋遢遢过新年。于是,吃罢早饭,大家便三三五五从家里拿工具出来大扫除。
  这些年轻人或许有一年时间不曾干农活了,他们一边清理臭水沟、除草,一边聊天。大伙儿将枯枝败叶、生根藤及垃圾堆到一起,用打火机咔嚓点燃,立即冒起缕缕烟火。
  有烟火的乡村,充满着生息。
  有烟火的乡村,是一种美丽的图腾。
  有烟火的乡村,是一种仪式的转换。
  有煙火的乡村,是新旧时光的一次荡涤。
  再说“点狮拜年”这项活动。我们村连七八岁的小孩都懂,拜狮先祭狮。祭狮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胡来的,也不能是我们当地说的“半桶水”人来做“狗头军师”。祭狮得请师傅,师傅来“开光”后拜狮方算数,才有吉气。
  那么什么人可以做开光师傅呢?自然不是一般人。我们村请的是家彦师傅。家彦师傅是宾阳露圩镇、横县灵竹社区一带有名的法师。
  祭狮在村里的篮球场举行,参与者多是年轻人,他们有的打鼓,有的舞狮,有的协助祭狮仪式。他们将参加村里的舞狮队视为一种荣光。
  村里的年轻人抬来一张旧桌子,挑来祭品,小心翼翼地把一个煮熟的猪头、两杯米酒、一碗白米、三扎点燃的香火和一双蜡烛摆到桌子上。两头狮子和一张大鼓、一面锣、一对钹,放在家彦师傅的身后,等待“开光”。
  旧桌子下绑着一只公鸡,用以祭祀。家彦师傅庄严肃穆地站立,念着祭语,祭天拜地,请“狮神”。仪式虽简短,但充满着对天地的尊重。
  家彦师傅喃诵祭狮经,旁人递一碗米酒给他,他俯下身,一只手指蘸到酒里,然后虔诚地点狮眼,又将酒洒在大鼓、锣、钹上。最后,村里的人烧纸钱,噼里啪啦地放鞭炮,酹酒。整个过程都要合乎祭狮的仪式。
  祭狮罢,村里的年轻人舞狮的舞狮,打鼓的打鼓,敲锣的敲锣,搓钹的搓钹,兴高采烈地到村里的社、庙拜社王、财神爷、平安神等诸神,告知他们新年要到了,希望他们保佑村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添丁发财。
  大年初一拜狮,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各家都要派人,尤其是年轻人,跟着舞狮队按划定的路线入户拜狮。舞狮队会提前派人通知主家,主家要提前做好准备。舞狮队入屋后,主家的子女托着盘子出来迎接,盘子里有糖饼,还有茶水,体现主人的敬客之道。
  拜狮约二百人,他们进门后,对主家说恭喜,祝顺、发、安之类的吉祥话。舞狮队舞了一阵,“吃青”完,主人奉上一个红包,叫“利市”,感谢舞狮队的祈福。舞狮队队长接过红包,祝福主家新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拜狮体现了村集体对每个家庭新年的祝福,红包多少不重要,在他们的心里更重要的是集体过年的存在感,以及渗透到每一个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简介:陈洪健,广西宾阳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桂学研究会会员,首届中国作协全国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红豆》《南方文学》《三月三》《奔流》《东方散文》《西部散文选刊》《当代广西》等报刊。
其他文献
我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照相,是三岁多的时候,小小的我穿着已经洗到泛白的百褶裙和小花褂,脚踩一双黄色的胶凉鞋,呆呆地站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政府的内院??那是我对自己最初的印象,也是我对百褶裙最初的记忆。  上了小学,我的裙子便一年比一年多,也一年比一年长,妈妈在闲暇之余开始教我绣裙边绣,细针头牵着红色的绒线在三指宽的黑布上挑出一个又一个菱形的花纹,那是我最早参与百褶裙的制作。  上了中学,青春叛逆的我感觉
期刊
百色市靖西市安德镇安德街人文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自然生态独特。是壮族首领侬智高建立壮民族第一个地方性政权——南天国的故地,是民族英雄刘永福建立“黑旗军”的发祥地。是滇、桂、粤三地商贸交流“滇桂走廊”和“百粤古道”的必经之地,是融入《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新兴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安德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年三月廿八“民俗文化艺术节”举办山歌对唱比赛、斗鸟比赛、篮球精英比赛等活动
期刊
天气渐渐地热了,七月节也越来越近了,地处桂东南东龙镇的壮家人又要开始忙活做粑吞了。  这壮家“粑吞”在有些地方也叫“粑淋”,就是外层用糯米做成的糯米粑皮、里面是精美菜馅的一种特色美食。东龙的一些客家人管这叫“板”,粤语方言叫“饽”,普通话叫“水馍”。这可是我们东龙壮家有名的小吃之一。  每年,从端午节,六月初六,七夕节,农历七月十三、十四,农历八月十五,直到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几个节日都是大家开心做
期刊
翱翔雄鹰爱蓝天,游水鱼儿爱清泉;  壮家爱把山歌唱,唱起山歌心里甜。  唱起山歌心里甜,三姐歌谣传千年;  秋唱丰收春播种,八一又把赞歌编。  八一又把赞歌编,别样山歌不唱先;  建军佳节把歌唱,赞美三军唱连连。  坦克大炮核武器,火箭导弹无人机;  有了强军来保护,试问谁人还敢欺。  中国陆军真好样,世界公认实力强;  科学思想做指导,先进武器来武装。  蛟龙潜艇下深海,航空母舰开出来;  强大
期刊
“四周青嶂合,一路绿荫稠。凉风生六月,炎暑似新秋。”这首古诗写的是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奔屯。目前古奔依然是一片未被商业化的原始村寨田园景色,仿佛是天上遗落在人间的一片净土,有着原始纯粹的自然景观和独特迷人的传统文化。2019年12月古奔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镶嵌在千山万壑的古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古寨瑶王生养了三位公子。有一天,三位调皮的公子跑到离家
期刊
竹园是一座村庄的名字。  竹园大部分被竹子包围,曲径通幽,有时矜寂清冷,有时热闹非凡。竹园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女子,守着一座与郁郁葱葱的松树和尤加利树意气相投的山,守着一口古井,守着几棵象征着无比神力的榕树,守着一条蜿蜒叮咚的小溪,还有十来户刘姓和林姓的人家,以及一口与云彩树影、山光倒影无比融洽的碧绿透亮的池塘。它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晓耕翻露草是无限的宁谧,星月掩映云朣朦更是竹园这座村庄的初心情怀。 
期刊
弄巴森维  此行,我带着老田和老何回到故乡采风,直奔神秘的弄巴森维。弄巴森维,是侗语,汉语意为水牛骨岭。弄巴森维,坐落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隆基拉维山脉,为越城岭、雪峰山和苗岭山脉过渡地段的最高峰,俗称“三省坡”。自古以来,族人围绕着这条山岭繁衍生息,成为一支至今保存着鲜明特性的族群。相传,先祖因逃避战乱而迁徙到此,踏入深山老林,开荒拓田,与野兽争抢地盘,终成这块土地的主人。遗憾的是族人有
期刊
一  像电闪雷鸣瞬间击中大地一样,第一次来到宁明,我便被花山岩画深深震撼:数千个赭红色的人像物像,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生动场面,或欢歌狂舞,或行军狩猎,或花前月下,或大江行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千百年来跃然于左江两岸很多烛白色的峭崖壁上,默默地诉说着一支南方民族的信仰和历史。目睹着岩画,我仿佛走进远古的神话境地,并对此充满着挚爱和敬畏。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有一座高约250米的石山
期刊
在记忆深处,一种声音响起时,年味便浓浓地散开——那是猪叫的声音。  每年的腊月下旬,各个瑶寨的猪叫声此起彼伏。  杀猪过年。庄重、喜庆。  每家每户杀一头猪过年,是瑶山人家过年的头等大事。再穷,也要养一头猪留着过年时杀。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小时候的印象极其深刻。腊月二十五六,天刚放亮,被窝里暖暖的,我赖着不起床,天南地北地想着什么,突然听到猪嗷嗷叫,急忙起床,跑到门口土坪上,便看见大人们都在忙着
期刊
临近春节,我接到了我负责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大哥的电话,他想让我给他的新房写春联。  杨大哥家有四口人,因病致贫,老家房子倒塌没有能力重建。为了安顿全家和方便儿子在镇上读初中,近几年,他们在明亮镇亭亮街上租房子住。经过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政策,他享受到人均25平方米共100平方米的安置房。经过一番简单装修后便拎包入住了。  安置地近县城,由于经常入户扶贫,知道杨大哥住哪一栋哪一单元哪一户,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