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猪嗷叫聚亲朋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记忆深处,一种声音响起时,年味便浓浓地散开——那是猪叫的声音。
  每年的腊月下旬,各个瑶寨的猪叫声此起彼伏。
  杀猪过年。庄重、喜庆。
  每家每户杀一头猪过年,是瑶山人家过年的头等大事。再穷,也要养一头猪留着过年时杀。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小时候的印象极其深刻。腊月二十五六,天刚放亮,被窝里暖暖的,我赖着不起床,天南地北地想着什么,突然听到猪嗷嗷叫,急忙起床,跑到门口土坪上,便看见大人们都在忙着去猪毛,开膛破肚,清洗猪肠,不亦乐乎。旁边的一口大锅烧着沸腾的水,雾气袅袅,整个寨子都在为杀猪而忙活着。
  小孩子们帮不上忙,但也都不闲着,围观也是一种活儿,更是一种乐趣。起先是主人家的孩子围观瞎闹,接着整个寨子的孩子陆陆续续围拢过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在空中飘荡。
  瑶家人过年杀猪隆重,仪式感非常浓。
  有四个角色是必须到位的。一个是师公,一个是刀手,一个是煮饭婆,还有一个是接“红”婆。师公一般是头天晚上到主人家,吃过晚饭后开始切割黄纸,打纸,卷筒,扎花,整个过程一丝不苟。次日早上,弄干净的猪整条抬上桌,把四肢摆正,猪首对着祖先牌位,师公念念有词,开始奉神敬祖活动。奉神敬祖活动持续近一个小时,完毕后,才能分割猪肉。瑶家人的敬祖情结可见一斑。
  刀手,顾名思义就是操刀的人,操的不是菜刀,而是杀猪刀。刀手自备齐全的杀猪工具,下手稳准狠。一个寨子一般会有两三个刀手,年老的“退居二线”时,经过培养的年轻人接上。
  煮饭婆和接“红”婆一般是请那些做事比较得体、长得比较福相的妇女来担任。煮饭婆从一早便忙活开来,淘洗好的米上锅后,得一直守在灶台前看火添柴,猛火过后,细火慢慢跟上,不能把饭煮成夹生。饭一夹生,就意味着主人家来年诸多不顺。因此,煮饭婆的压力是很大的,不能出丁点差错。接“红”婆就是接猪血的人,杀猪时,刀进心脏,准备抽刀时,接“红”婆便迅速果断地把盆子放到合适地方,猪血喷出,不偏不倚,正中盆子。接“红”婆放盆子是很讲究经验的,放偏一点,猪血洒到别处,意味着不聚财。盆子放得越准越聚财。
  在瑶山,吃年猪隆重喜庆的氛围胜过过小年。本寨每户来一两个人,平时有点过节的,这个时候也都捐弃前嫌,到场同乐。邻寨邻村亲戚朋友也会应邀而来,就算不认识的人路过,也可一同用餐。少则三五桌,多则八九桌,酒肉上桌,吆喝一声,举杯同庆,欢乐满满。主家就算平时很小气,但到了这个时刻,也都会很大方,猪杂任煮,猪肉任煮,管吃够吃饱。一场年猪酒席,可以彰显出主家的宽广胸怀。自家养的猪吃的是红薯、木薯和山中的野菜,猪肉鲜香甜美。猪红更是餐桌一绝,一大锅猪红里面放进山上种的生姜和野生韭菜,轻滑爽口,色味俱佳,每个人都能吃上两三碗。
  一个寨子一天只能杀三头猪,早上杀张三家的猪,吃过猪杂后,到了中午杀李四家的猪,又饱餐一顿后,傍晚一行人才开拔到王五家。在这一过程中,村民们齐心协力、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杀了年猪后,每家每户的灶头上都会挂上一排排猪肉,烟火熏过的土猪肉味更香,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体面又丰盛。一头猪少则一百多斤,多则两三百斤,到了夏天,灶头上还挂有猪肉,有些人家的年猪肉甚至到了秋天还吃不完。
  时代在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变。去年,由于寨子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小孩,缺劳动力,不少人家放弃了养猪。原以为不会再听到猪的嗷叫声,没想到,到了该杀年猪的那天,村人從邻村采购猪回来,杀年猪的味道依然没变。母亲也从邻村购回一头猪,提前打来电话通知我回去杀年猪。我准时回到老家,得知母亲买年猪花了2000多元,便埋怨起母亲来:“花那么多钱买一头猪,我们家人又不多,一时怎么吃得完。家里有冰箱,去市场买一二十斤放在冰箱里不就好了。”母亲却说:“不杀年猪,没有烟熏肉,哪里像过年?”
  我看着母亲认真的表情,心里顿悟:原来,杀年猪,并不仅仅是为了吃猪肉,更多的是为了那种过年的感觉,那颗敬祖的心。那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像文化的根,深扎在瑶家人的心田,令我魂牵梦绕。
  作者简介:邵君礼,瑶族,广西贺州市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小说月刊》《短篇小说》《百花园》《青年文摘》《小说选刊》《都市小说》《山西文学》等刊物。
其他文献
习总书记爱人民,他对我们感情深;  调研湘西十八洞,精准扶贫定方针。  大雁高飞头雁领,党是人民引路人;  湘西干群齐响应,扶贫攻坚雷厉行。  城镇单位捆责任,对口扶贫一个村;  派出扶贫工作队,真扶贫来扶真贫。  干部扶贫进了村,结对扶贫攀穷亲;  穷在深山有人问,党恩浩荡暖人心。  干部进村真扶贫,如同帮助自家人;  提出扶贫先扶志,要对脱贫有信心。  带着技术和资金,辨证施治找病因;  改变
期刊
龙胜各族自治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苗族、瑶族、侗族、壮族、汉族等民族散落在龙胜的山山水水间。“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留存许多古朴、独特的民间文化。龙胜各族自治县教育局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将最美、最纯、最富民族特色、最具乡土气息的民族文化与办学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期刊
我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照相,是三岁多的时候,小小的我穿着已经洗到泛白的百褶裙和小花褂,脚踩一双黄色的胶凉鞋,呆呆地站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政府的内院??那是我对自己最初的印象,也是我对百褶裙最初的记忆。  上了小学,我的裙子便一年比一年多,也一年比一年长,妈妈在闲暇之余开始教我绣裙边绣,细针头牵着红色的绒线在三指宽的黑布上挑出一个又一个菱形的花纹,那是我最早参与百褶裙的制作。  上了中学,青春叛逆的我感觉
期刊
百色市靖西市安德镇安德街人文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自然生态独特。是壮族首领侬智高建立壮民族第一个地方性政权——南天国的故地,是民族英雄刘永福建立“黑旗军”的发祥地。是滇、桂、粤三地商贸交流“滇桂走廊”和“百粤古道”的必经之地,是融入《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新兴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安德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年三月廿八“民俗文化艺术节”举办山歌对唱比赛、斗鸟比赛、篮球精英比赛等活动
期刊
天气渐渐地热了,七月节也越来越近了,地处桂东南东龙镇的壮家人又要开始忙活做粑吞了。  这壮家“粑吞”在有些地方也叫“粑淋”,就是外层用糯米做成的糯米粑皮、里面是精美菜馅的一种特色美食。东龙的一些客家人管这叫“板”,粤语方言叫“饽”,普通话叫“水馍”。这可是我们东龙壮家有名的小吃之一。  每年,从端午节,六月初六,七夕节,农历七月十三、十四,农历八月十五,直到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几个节日都是大家开心做
期刊
翱翔雄鹰爱蓝天,游水鱼儿爱清泉;  壮家爱把山歌唱,唱起山歌心里甜。  唱起山歌心里甜,三姐歌谣传千年;  秋唱丰收春播种,八一又把赞歌编。  八一又把赞歌编,别样山歌不唱先;  建军佳节把歌唱,赞美三军唱连连。  坦克大炮核武器,火箭导弹无人机;  有了强军来保护,试问谁人还敢欺。  中国陆军真好样,世界公认实力强;  科学思想做指导,先进武器来武装。  蛟龙潜艇下深海,航空母舰开出来;  强大
期刊
“四周青嶂合,一路绿荫稠。凉风生六月,炎暑似新秋。”这首古诗写的是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奔屯。目前古奔依然是一片未被商业化的原始村寨田园景色,仿佛是天上遗落在人间的一片净土,有着原始纯粹的自然景观和独特迷人的传统文化。2019年12月古奔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镶嵌在千山万壑的古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古寨瑶王生养了三位公子。有一天,三位调皮的公子跑到离家
期刊
竹园是一座村庄的名字。  竹园大部分被竹子包围,曲径通幽,有时矜寂清冷,有时热闹非凡。竹园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女子,守着一座与郁郁葱葱的松树和尤加利树意气相投的山,守着一口古井,守着几棵象征着无比神力的榕树,守着一条蜿蜒叮咚的小溪,还有十来户刘姓和林姓的人家,以及一口与云彩树影、山光倒影无比融洽的碧绿透亮的池塘。它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晓耕翻露草是无限的宁谧,星月掩映云朣朦更是竹园这座村庄的初心情怀。 
期刊
弄巴森维  此行,我带着老田和老何回到故乡采风,直奔神秘的弄巴森维。弄巴森维,是侗语,汉语意为水牛骨岭。弄巴森维,坐落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隆基拉维山脉,为越城岭、雪峰山和苗岭山脉过渡地段的最高峰,俗称“三省坡”。自古以来,族人围绕着这条山岭繁衍生息,成为一支至今保存着鲜明特性的族群。相传,先祖因逃避战乱而迁徙到此,踏入深山老林,开荒拓田,与野兽争抢地盘,终成这块土地的主人。遗憾的是族人有
期刊
一  像电闪雷鸣瞬间击中大地一样,第一次来到宁明,我便被花山岩画深深震撼:数千个赭红色的人像物像,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生动场面,或欢歌狂舞,或行军狩猎,或花前月下,或大江行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千百年来跃然于左江两岸很多烛白色的峭崖壁上,默默地诉说着一支南方民族的信仰和历史。目睹着岩画,我仿佛走进远古的神话境地,并对此充满着挚爱和敬畏。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有一座高约250米的石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