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勇“老头”曾如清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如清自幼家贫如洗,母亲早亡,14岁时他的父亲被资本家迫害致死,所以他从小就营养不良,身体非常瘦弱。后来参加红军,在长期艰苦的游击斗争中,曾如清又多处受伤,特别是有次一颗子弹划过他的颈部,和死亡擦肩而过,虽然命保住了,但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伤口长期没有愈合。
  红军长征后,曾如清在赣南游击战中不幸被俘,以“危害民国罪”被判刑8年,关进了国民党南昌军人监狱。在狱中,曾如清受尽折磨,本来伤口就没好,还要遭受严刑拷打。当时敌人把他的两手大拇指捆着吊起来拷打,从此他的两个大拇指就无法伸直。虽然这样,曾如清一直都没有为威逼利诱所动,在狱中和战友乔信明等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曾如清经党组织营救出了狱。
  因为受尽非人的折磨,加上长期征战的艰苦环境,身体矮小瘦弱的曾如清先后患上了淋巴结核、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经常咳嗽,身体向前躬着,所以还不到30岁就被战友们起了个“老头子”的绰号。
  虽然被称为“老头子”,但曾如清打起仗来可一点不显老。“黄桥决战”时,曾如清任新四军1纵1团政治处主任。
  当时战斗很激烈,子弹“噼里啪啦”不停地从他周围穿过,他依然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曾如清不小心被一道沟坎绊倒,警卫员以为他受伤了,背起他就往后退。只听“老头子”大吼一声:“谁也不准说‘退’字!”又带领战士往前冲。旁边一位战士赫然发现,他的军用挎包上穿了两个洞,上面还在冒着枯焦烟味呢!而这时又有一颗子弹飞过来了,正好打中了他的军帽,在帽檐上又穿了一个孔。后来战士们都开玩笑地说:“老头子”神了,这么多子弹打到他身边都没伤到他,看来子弹也是怕勇士的。
  1950年11月12日,曾如清所在的志愿军27军进入朝鲜东部,此时这里已经是冰雪一片,气温冷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而这支部队长期转战华东,没来得及更换北方地区被装就进入高寒地区。而且我军的装备也大不如美军。
  刚入朝半个月,27军便在东线长津湖畔投入第二次战役。就在这样恶劣的境况下,曾如清那样差的身体,依然和大家一样行军作战。当时曾如清担任27军副政委,经常到各部队检查指导工作,他到哪里,那里的战士们就能听到那老人般的咳嗽声,看到他一边吃药一边行军打仗,战友们都感动、敬佩地说:“带病坚持工作,已经成为曾老头的显著特点,成为鼓舞部队士气的有力思想工作。”27军在这次战役中旗开得胜,成建制地歼灭美7师的5个整营,并缴获美军团旗一面。
  曾如清曾担任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所以教育上很有经验,他常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下一代。小儿子曾剑明回忆说:父亲对我们的生活很少过问,但在政治思想上要求很严格,总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我小学五年级时,他就要我阅读《共产党宣言》《为人民服务》等著作;放寒暑假还会把我们送到部队工厂、农场参加劳动;他从不准孩子们私用公车……
  从1974年到1980年,曾如清的5个子女相继生了5个女儿,他高兴地称之为“五朵金花”。即使对无比疼爱的“五朵金花”,曾如清同样也严格要求。
  外孙女亮亮在13岁时曾写过一篇《外公,我懂了……》的文章,里面就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记得我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大舅妈、二舅妈和妈妈在国庆节带我和两个表姐去镇江游玩。我们乘上返回的火车时,便下起了雨。到了南京,妈妈便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让汽车来接我们……但我们等到的不是外公的汽车,而是穿着雨披、骑着自行车的大舅舅和二舅舅。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几把雨伞,并告诉我们,外公不同意让汽车来接我们,叫我们自己乘公共汽车回家。回家后,外公把我们都叫了去,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不让汽车去接,不是爷爷不疼爱你们,因为这车是组织上发给爷爷工作用的,你们千万不能有特权思想。再说,你们都很年轻,锻炼锻炼,对你们的成长进步也有好处……”
其他文献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少将钟国楚是唯一一位参加过自己追悼会的将军。  1935年春,一位身穿破衣烂衫,腰系褪色蓝腰带,头戴竹制烂雨笠,手握一把大砍刀,一副樵夫打扮的大汉,在福建永春山的密林中已经穿行了两个昼夜,其真正目的是寻找红军游击队。  这天他突然发现一个新坟包,上面摆着一个由松枝和野花编织的花圈,地下随风飞舞着些许烧过不久的纸灰,一块就地取材制作的简易木牌上写着“钟国楚政委之墓”7个
期刊
彭德清是福建省同安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2岁入学,16岁辍学。大革命时期,他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共青团同安县委组织部长,泉州中心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第2支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他从新四军连指导员逐渐成长为纵队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苏中军区第1师3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师长、第3野战军第23军副军长。他是一个性格沉稳、办事果断的指挥员。  
期刊
“我16岁那年离开了家,和我一起的,有16个青年,个个生龙活虎。”詹大南清晰地记得,离开家乡安徽金寨县是在1931年。他和伙伴们参加了红军。1934年,他成为红25军军长徐海东的保卫员,从此不离其左右。  “如果没有徐海东军长,我早就没了。”大概是在1935年前后,在一次战役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脚踝,令他无法行走。  按照当时的惯例,行动不便的必须都留下来,不能跟随大部队。但是,留在当地就意味着
期刊
孙端夫,原名孙正谊,祖籍山东省曹县,他的出生地在河南省虞城县贾寨孙场。  大约10岁时,孙端夫跟随在北京的五叔孙锡璜求学。最初,孙正谊在北平培根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5岁考入北平平民中学,18岁转入大同中学,在读高二时就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预科班,第二年转为正式生。也是在这一年,孙正谊改名为孙端夫。  孙端夫读大学时,国家内忧外患,日本猖狂入侵继续向华北扩张,整个华北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危险。在中
期刊
刘浩天16岁投身革命,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刘浩天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院长,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司令员。参与培育了闻名全军的先进典型“海空雄鹰团”、“海上猛虎艇”。  1957年,刘浩天升任校政治委员,主持全校的党政工作。总高级步兵学校自成立至1958年的近7年间,培训中、高级军
期刊
尤太忠将军身材魁梧,鼻大嘴阔,双耳奇长,几近垂肩,双目炯炯,眉宇间两道竖纹,酷似京剧武生相。  尤太忠将军运筹帷幄之际,必以三指捏额头。此时,无人敢近也。若举手压帽檐,意决心已下,无人可变也。若脱帽而起,必赴前沿指挥,如脱兔奔鹿,无人能挡也。若以三指摸腮,此仗胜局已定,其时将军心境极佳,人人皆可近,事事皆可办。  原十二军副军长许克杰言:尤太忠将军耳所闻辄终记不忘。  战争年代,将军到纵队接受战斗
期刊
“我这次下去一定要把兵当好”  1958年9月,总政治部根据毛泽东指示下发《关于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规定》时,南京军区正在召开党委扩大会。第二天,毛泽东来到南京接见党委扩大会代表,他非常关心地询问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世友同志啊,现在地方上规定每个领导干部要有一段时间进工厂当工人,下乡当农民,你们部队干部可不可以下连当兵?可不可以作个议?”  一向对毛泽东指示说一不二的许世友坚定表示:“
期刊
“我要当好一名普通水兵”  1958年11月14日上午,“井冈山”舰全体官兵站立在虬江码头上,欢迎陶勇和另外7位校尉军官上舰当兵。  当天晚上副政委边照玉点名时,叫:“陶司令!”  没人回答,边照玉为难地看着陶勇,欲言又止。陶勇跟他说:“我是你的一个兵,应该叫我陶勇啊。”  边照玉只好鼓起勇气叫了一声:“陶勇!”  陶勇立即立正,大声应答。他郑重宣布:“今后大家不要叫我司令了,就叫我老陶吧,我要当
期刊
首个响应号召下连当兵的大军区司令  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是第一个响应号召下连当兵的大军区司令。这位战士出身的将军,1928年1月参加红军,1929年5月转为干部,已脱离士兵生活近30年。为了适应下连后的生活,他在下连前十几天就取消了午睡习惯,在酷热的阳光下暴晒。每天早晚,请公务员按新条令教他操练。下连的前几天,他领来战士服装,高兴地穿戴起来,照着镜子,练习走齐步、敬礼。临走前,杨得志专
期刊
聂凤智将军,矮小、精瘦、黝黑,相貌平平。左眼眉心藏一痣,相书谓“黑虎含珠”。将军凡与人见面,面露丝丝微笑,慈眉善目,亲切可人,若弥勒佛状。  凡访聂凤智将军者,无论高官贵人,或普通百姓,将军均来者不拒,热情接待。1986年10月24日,有人至南京市上海路82号访将军,将军闻门铃,即召见。夫人何鸣欲阻,将军曰:“人家敢按门铃,必有急事,岂能不见。”其时,将军已患肺癌,正发烧挂吊针。见客,仍面露微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