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刘浩天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浩天16岁投身革命,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刘浩天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院长,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司令员。参与培育了闻名全军的先进典型“海空雄鹰团”、“海上猛虎艇”。
  1957年,刘浩天升任校政治委员,主持全校的党政工作。总高级步兵学校自成立至1958年的近7年间,培训中、高级军事指挥干部5000余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造就了大批人才。
  1963年5月1日下午2时左右,周恩来总理得知“跃进”号远洋货轮遇难的消息,脸色顿时严峻起来。他多次打电话给海军,命令“立即派军舰去营救”。刘浩天当时是东海舰队政委,他看到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亲自过问“跃进”号沉船事件,深深感到调查的重要性,马上向周总理表示:“我们亲自去!”调查作业的编队由10艘舰船组成。出海担任编队领导的有海军中将陶勇、刘浩天和少将张学思、傅继泽和李长如。有这么多的高级首长率领出海执行任务是从来没有过的。
  从5月18日到6月1日,编队进行多次潜水作业,最后确认“跃进”号不是受鱼雷攻击而沉没,而是触礁遇难。刘浩天等圆满完成调查任务。周总理对编队的工作很满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参联合发了嘉奖令,罗瑞卿总长奉命专程前往上海迎接刘浩天等所率编队胜利返航。
  刘浩天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补锅匠”艰苦奋斗的本色。
  他善于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每有集体劳动,他都要亲自参加。1960年春季,他带头响应毛泽东“下连当兵”的号召,到舟山要塞岸炮连当兵。年近50岁的刘浩天整天与十八九岁的青年战士一道出操练摸爬滚打,每次训练都一丝不苟。训练下来他又主动当起猪倌,操起镰刀上山割猪草。一有空,还帮助农民插秧耕田,老乡们都夸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干农活是行家里手。1969年东海舰队驻地迁至浙江东钱湖。部队烧饭、泡茶均用湖水。湖水水质差,一杯茶只能喝一半,有一半是米汤一样的泥沙杂质。许多干部战士饮用这种水后消化不良,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针对这一情况,刘浩天对后勤部人员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饮水问题一定要解决好。”他与后勤人员一道穿草鞋,手拄木棍翻山越岭寻找水源,经常披星戴月返回驻地。经过三四天的奔波,终于在离舰队司令部7.5公里的大山脚下找到了优质水源。
  由于1960年下连当兵时出汗过多,刘浩天患了湿疹。结束蹲点返回军事学院后,他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毫不顾及奇痒难忍的皮肤病,一直拖到1975年离休后才医治已成顽疾的湿疹。
  1963年春的一天,他突然感到腹涨疼痛难忍,经检查需住院治疗。他却说:“工作实在忙,走不开。”经一再劝说,才应允利用休息时间去治病。以后腹痛症状多次复发,医生从他胆囊中取出4块结石。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缺乏营养,刘浩天的孩子患了浮肿病,组织上派人送来200斤粮票,2丈布票,说是照顾首长的。刘浩天当即拒绝说:“组织上应把照顾的重点放在机关的参谋干事身上,我们有困难可以自己克服。”1956年,他的母亲在家乡病逝,因忙于公务,他未能回家奔丧。他在给家中亲友写信时再三嘱咐:“老人的丧事一定要简办。”亲属们按他的吩咐,将乡亲送的钱物一一送回,简简单单办完了丧事。
  刘浩天对子女言传身教,处处严格要求。他不仅时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孩子们,还经常教育子女不要有优越感,要“夹着尾巴做人”。他的小车是真正的公车,从不让家属子女使用,家里办私事、小孩上学等一律步行或骑单车。每逢5月27日上海解放纪念日,他都要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在条件好了,不要忘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解放军战上海冒雨睡马路的艰苦奋斗精神,更不能忘了为全国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他的子女们,一个个穿着朴素,勤奋好学,踏实工作,自强自立,从不以高干子弟自居,身受学校、单位的好评。
其他文献
建国前金戈铁马  廖容标出生于江西省赣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读过4年私塾。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8年1月在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办“游击骨干训练班”,吸收长山、邹平、桓台等县中共党员和青年学生受训,在邹平、桓台、长山3县结
期刊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被污蔑是推测  2006年4月,《大众电影》第8期以《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为题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沙丹的文章,介绍了导演郭维讲述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文章中写道:“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
期刊
“我现在是列兵,对我要求越严格越好”  1958年10月,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成钧中将,下到某雷达连当兵锻炼。为防止基层干部不敢对他大胆管理,战士对他特殊照顾,他特意改名成本兴,对自己担任的职务严格保密。  因为战士们没有见过他,开始几天很顺利。可这个秘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被捅破了。那天,成钧正和班里的几名战士在值班室值班。忽然班长喊了一声:“起立!”成钧和几个战士迅速站了起来。此时,福州部队空军副
期刊
下连当步兵严于律己  1958年10月11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下连当兵。和他一起下去的,还有10位将军,50多名校官和一部分尉官。他们中间有些人已经年过50,并且身体较弱,但他们下连当兵的热情非常高。  杨成武在脱下将军服、穿上列兵装以后,一次又一次地整理,并问别人像不像列兵?旁边一个战士回答说:“很像!很像!”  杨成武笑道:“就是胡子多了一点!”  随后,他到某部二连当了一个步兵。  下了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是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编而成的。  27军的前身,是1937年12月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组成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1938年9月,与掖县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等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12月,改编为山东纵队第5支队,辖6个团。1939年秋,第5支队整编为13、15两个基干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14团。1940年9月,第5支队改称第5旅,
期刊
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李寿轩1906年4月22日生于湖南省宝庆(今邵东)龙陂乡一个农民家庭。9岁入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而辍学。12岁便给别人放牛。17岁到沅江县阳罗州(镇)一家南货铺当学徒。1926年7月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当兵,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第12大队中队长,第4纵队第8大队中队长、大队长,红3军团第9师第7团团长、独
期刊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少将钟国楚是唯一一位参加过自己追悼会的将军。  1935年春,一位身穿破衣烂衫,腰系褪色蓝腰带,头戴竹制烂雨笠,手握一把大砍刀,一副樵夫打扮的大汉,在福建永春山的密林中已经穿行了两个昼夜,其真正目的是寻找红军游击队。  这天他突然发现一个新坟包,上面摆着一个由松枝和野花编织的花圈,地下随风飞舞着些许烧过不久的纸灰,一块就地取材制作的简易木牌上写着“钟国楚政委之墓”7个
期刊
彭德清是福建省同安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2岁入学,16岁辍学。大革命时期,他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共青团同安县委组织部长,泉州中心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第2支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他从新四军连指导员逐渐成长为纵队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苏中军区第1师3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师长、第3野战军第23军副军长。他是一个性格沉稳、办事果断的指挥员。  
期刊
“我16岁那年离开了家,和我一起的,有16个青年,个个生龙活虎。”詹大南清晰地记得,离开家乡安徽金寨县是在1931年。他和伙伴们参加了红军。1934年,他成为红25军军长徐海东的保卫员,从此不离其左右。  “如果没有徐海东军长,我早就没了。”大概是在1935年前后,在一次战役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脚踝,令他无法行走。  按照当时的惯例,行动不便的必须都留下来,不能跟随大部队。但是,留在当地就意味着
期刊
孙端夫,原名孙正谊,祖籍山东省曹县,他的出生地在河南省虞城县贾寨孙场。  大约10岁时,孙端夫跟随在北京的五叔孙锡璜求学。最初,孙正谊在北平培根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5岁考入北平平民中学,18岁转入大同中学,在读高二时就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预科班,第二年转为正式生。也是在这一年,孙正谊改名为孙端夫。  孙端夫读大学时,国家内忧外患,日本猖狂入侵继续向华北扩张,整个华北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危险。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