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将军孙端夫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7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端夫,原名孙正谊,祖籍山东省曹县,他的出生地在河南省虞城县贾寨孙场。
  大约10岁时,孙端夫跟随在北京的五叔孙锡璜求学。最初,孙正谊在北平培根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5岁考入北平平民中学,18岁转入大同中学,在读高二时就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预科班,第二年转为正式生。也是在这一年,孙正谊改名为孙端夫。
  孙端夫读大学时,国家内忧外患,日本猖狂入侵继续向华北扩张,整个华北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危险。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孙端夫化名葛先生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召开秘密会议时,孙端夫就让同在北平上大学,大其3岁的姑母孙锡瑗在门口望风,遇到危险就到姑母住处躲避。
  1935年,孙端夫被推举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学生代表,并参与组织指挥了“一二·九”运动。当时的统治者残酷镇压学生爱国运动,打伤数百名学生。示威游行时,孙端夫不顾个人安危,抬着花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以死来表达其抗争的决心。
  1936年年初,北平学联组织南下演讲团宣传抗日,孙端夫是领队之一,并在斗争中加入了刚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青年先锋队。在济南,演讲团向山东省学联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抗日救亡的情况,以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为核心,开展募捐和宣传活动。
  1936年,孙端夫北平大学毕业后,获法学院学士学位。后经在山东省教育厅当督学的五叔介绍,孙端夫到山东省福山县中学教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孙端夫任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政训处少校总干事。1937年9月22日,国共两党发表合作宣言,中共在山东建立胶东、滨海等军区。不久,孙端夫告知远在济南的五叔,说他要到蓬莱一带打游击。后来,孙端夫与中共山东省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相识,两人逐渐成为至交,接受马列主义,立志革命。1937年12月,在威海工作期间,孙端夫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8年1月15日,孙端夫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率领政训处的官兵参加了威海起义,并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这支队伍是由天福山起义的农民军和威海起义的部队合编而成的。1946年,胶东军区主力前往东北,后来发展成41军,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王牌41军最初的“火种”,声名显赫的“塔山英雄团”就出自该军。
  1938年2月,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和大队长孙端夫率领第一大队抢先攻入日伪占领下的牟平县城,活捉伪县长宋健吾,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枪近百支,取得了战斗的初步胜利。攻城结束后,部队撤至牟平县城东南3里的雷神庙休息,理琪和孙端夫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因哨兵疏忽大意,部队被寻踪追赶的日军包围。战斗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毙伤日军50余人,理琪同志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后在孙端夫的率领下,第一大队的将士趁着夜色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雷神庙战斗也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
  1946年9月,孙端夫任胶东军区警备第三旅旅长,带领队伍转战胶济路沿线。1947年,孙端夫担任华东野战军9纵27师师长。
  1949年1月,全军改编,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9纵27师改为27军81师,孙端夫改任27军81师师长。4月,孙端夫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在解放上海战役中,27军是主力,81师担任主攻任务,后接管上海的警备任务。
  1954年,孙端夫升任第27军军长。1955年12月17日,陆军第27军在南京举行授衔典礼,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肖旺东中将,在南京军区授予时任27军军长的孙端夫少将军衔。孙端夫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11月,孙端夫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后,孙端夫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了军队的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的编写工作。1969年9月,孙端夫调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其他文献
“我这个老兵新战士又回到家啦”  1958年10月21日,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陈再道上将下连当兵。他先到某师机关换好组织介绍信,然后冒着秋雨赶往某部二连报到,和他一起下连当兵的,还有政治部主任叶明少将以及其他几个机关干部。  二连是战斗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一走进这个光荣的连队,陈再道就意味深长地说:“我这个老兵新战士又回到家啦!”  下连后,陈再道被分到了六班,叶明被分到了五班。为了方便管理,
期刊
建国前金戈铁马  廖容标出生于江西省赣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读过4年私塾。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8年1月在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办“游击骨干训练班”,吸收长山、邹平、桓台等县中共党员和青年学生受训,在邹平、桓台、长山3县结
期刊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被污蔑是推测  2006年4月,《大众电影》第8期以《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为题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沙丹的文章,介绍了导演郭维讲述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文章中写道:“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
期刊
“我现在是列兵,对我要求越严格越好”  1958年10月,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成钧中将,下到某雷达连当兵锻炼。为防止基层干部不敢对他大胆管理,战士对他特殊照顾,他特意改名成本兴,对自己担任的职务严格保密。  因为战士们没有见过他,开始几天很顺利。可这个秘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被捅破了。那天,成钧正和班里的几名战士在值班室值班。忽然班长喊了一声:“起立!”成钧和几个战士迅速站了起来。此时,福州部队空军副
期刊
下连当步兵严于律己  1958年10月11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下连当兵。和他一起下去的,还有10位将军,50多名校官和一部分尉官。他们中间有些人已经年过50,并且身体较弱,但他们下连当兵的热情非常高。  杨成武在脱下将军服、穿上列兵装以后,一次又一次地整理,并问别人像不像列兵?旁边一个战士回答说:“很像!很像!”  杨成武笑道:“就是胡子多了一点!”  随后,他到某部二连当了一个步兵。  下了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是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编而成的。  27军的前身,是1937年12月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组成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1938年9月,与掖县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等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12月,改编为山东纵队第5支队,辖6个团。1939年秋,第5支队整编为13、15两个基干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14团。1940年9月,第5支队改称第5旅,
期刊
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李寿轩1906年4月22日生于湖南省宝庆(今邵东)龙陂乡一个农民家庭。9岁入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而辍学。12岁便给别人放牛。17岁到沅江县阳罗州(镇)一家南货铺当学徒。1926年7月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当兵,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第12大队中队长,第4纵队第8大队中队长、大队长,红3军团第9师第7团团长、独
期刊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少将钟国楚是唯一一位参加过自己追悼会的将军。  1935年春,一位身穿破衣烂衫,腰系褪色蓝腰带,头戴竹制烂雨笠,手握一把大砍刀,一副樵夫打扮的大汉,在福建永春山的密林中已经穿行了两个昼夜,其真正目的是寻找红军游击队。  这天他突然发现一个新坟包,上面摆着一个由松枝和野花编织的花圈,地下随风飞舞着些许烧过不久的纸灰,一块就地取材制作的简易木牌上写着“钟国楚政委之墓”7个
期刊
彭德清是福建省同安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2岁入学,16岁辍学。大革命时期,他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共青团同安县委组织部长,泉州中心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第2支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他从新四军连指导员逐渐成长为纵队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苏中军区第1师3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师长、第3野战军第23军副军长。他是一个性格沉稳、办事果断的指挥员。  
期刊
“我16岁那年离开了家,和我一起的,有16个青年,个个生龙活虎。”詹大南清晰地记得,离开家乡安徽金寨县是在1931年。他和伙伴们参加了红军。1934年,他成为红25军军长徐海东的保卫员,从此不离其左右。  “如果没有徐海东军长,我早就没了。”大概是在1935年前后,在一次战役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脚踝,令他无法行走。  按照当时的惯例,行动不便的必须都留下来,不能跟随大部队。但是,留在当地就意味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