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苏Lunar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时,瑞典军方代表询问Victor Hasselblad能否依照一台经过修复的德国相机仿造出完全相同的产品,Victor Hasselblad的回答令人大跌眼镜,他说“不能,但是我可以做出更好的相机”虽说此话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是这句话作为今天哈苏相机研发生产的标准并不为过。
  文章开篇说到了诺基亚E71与Vertu Constellation Quest产品的关系,很多朋友可能并没有将它与本文主角Lunar进行关联,其实Lunar 的前身正是我们并不陌生的索尼NEX-7。初次拿到哈苏Lunar有种厚重的感觉,因为笔者一直在使用索尼NEX-7,所以对哈苏Lunar抱有特殊的期待,希望它能给人更多惊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后,我想需要将更多的文字放在外观及理念上,而不是技术本身。首先需要着重介绍哈苏Lunar的手柄部分,哈苏Lunar手柄采用多种材质设计,根据使用者的爱好,可以定制碳纤维、黑色意大利皮革、棕色托斯卡纳皮革、橄榄木、桃花心木,据说每款材质价格都不相同。木柄侧面一个手工雕刻的H,让我们将相机又拉回到百年前的工匠时代。
  相机除了宽大的手柄给人印象深刻外,机身体积的增大也是值得关注的,整个机身已经看不出一点NEX-7的影子,因为哈苏将整台机器都包裹在金属外壳之下。从外观看,整体机身呈现为稳重大气的暗色调,而机身上两颗红宝石的嵌入,为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两颗红宝石分别位于电源开关与摄像功能按键。
  哈苏Lunar之所以采用索尼NEX为原型机,而没有采用合作已久且更具范儿的富士X系列,笔者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富士机型本身设计感很强,很难在其基础上进行延展和设计发挥。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索尼NEX是销售量最高的APS-C画幅相机,其机身成本相对较低,并且索尼作为最大的感光元件生产厂商之一,在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
其他文献
我们曾为一座火车站或是一家工厂的建成而激动,我们曾在童年的铁轨边雀跃着火车的呼啸而过,我们曾把年轻的理想寄托在机器的铿锵。  工业的发达进步带给我们自豪与希望,在金属光泽的映照下,我们眺望着未来的美好。而工业文明转型与人类新文明的构建,打破了人们朴实的梦想。文明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从一种文明到另一种文明的转型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过程,在这过程中旧文明必然包孕着新文明的萌芽
期刊
从贝歇夫妇确立类型学摄影的面貌开始,关于类型学摄影的一系列争论便延续于摄影之中。类型学摄影之所以置身于争议,是因为它触及了摄影的本质。类型学摄影并非仅具有形式的外观,在“类型”这一外观的背后包含着对摄影本质的探寻,实质上类型学摄影用其独立的语境阐释和定义了摄影的意义与价值,这些定义必然将与各种语境下多元的摄影观构成冲突,冲突则导致了争论。对类型学摄影的接受和批判,都将作为摄影本身消化类型学摄影语言
期刊
电子闪光灯发明之前,摄影师在弱光下拍摄的得力工具是镁光灯。这种以燃烧镁粉方式发光的灯泡都是一次性的,每用一次后都要更换新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镁光灯的使用非常不便。即便如此,也有一些摄影师将它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擅长晚间“偷袭”的美国抓拍摄影大师维吉(Weegee,下左图)就是最为杰出的一位。  电子闪光灯又名曰“万次”闪光灯,它之所以叫做“万次”,是相对于镁光灯的单次而言的,其实电子闪光灯即便闪
期刊
乔·麦克纳利(美国)  乔·麦克纳利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擅长使用闪光灯的摄影大师,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生活》、《国家地理》、《时代周刊》、《财富》、《体育画报》、《滚石》等杂志上,他先后出版了闪光摄影三部曲:《瞬间背后》、《热靴日记》、《雕刻光线》。  我现在谈的关键词并不是“闪光”, 甚至不是“光线”, 而是“超越极限”。不是关于那些已经存在的照片,而是关于通过对用光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来能够创
期刊
编者:高水平的摄影史研究,是中国摄影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工程之一。1980和1990年代,中国摄影家协会曾组织编写了《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史 1937-1949》和《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 1949-1989》,为系统研究中国摄影史打下了基础,但此后20余年,高水平的摄影史著作依然难寻。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人泰瑞·贝内特先生三卷本的《中国摄影史》相继在国内出版(现在出到了第二本),自然会
期刊
陈:你是通过哪种契机,想到拍摄天体主义者们的生活的?  斯:契机只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接触,让我看到了这样一群人。但决定以此为拍摄的主题,就不仅仅是“偶然”那么简单了。我想这跟我之前的生活轨迹不无关系。我从小生活在寄宿学校,对家庭的感受很少。寄宿学校里又全是男孩,印象中的女性形象只有母亲和祖母的照片。17岁之后,我加入了海军,在服役四年之后,我才对女性的身体有了初次的认识。那时候的感觉是兴奋而充满好奇
期刊
伯特·史丹法尼(比利时)  18岁的生日时,伯特·史丹法尼向父母要了一部单反相机,他至今也不确定当时的这个要求是出于对用视觉讲故事的兴趣,还是因为他认为女孩子会觉得带相机的男生很酷。伯特·史丹法尼现在已经是一位编剧和电视导演,并在比利时史蒂诺格兹市拥有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在最初的四年里,我在家里的办公室工作,并且几乎完全独立在外景地拍摄。然而,比利时不可预料的天气使外拍过于频繁地改期,我认为有必
期刊
在开始摄影之前,我一直学习绘画,在中学最后一年的时候,为了绘画创作收集素材的方便,我将家里一部手动富士单反相机偷偷拿出来,从此便开始了对于摄影的研究与尝试。到了大学,在大一终于拥有了自己第一部单反相机— 佳能EOS 5。在此期间对于摄影和相机的痴迷程度越来越深,当时学习的专业是服装设计,也有充分的便利条件,所以那时候曾经想做一个服装或时尚摄影师。但在大学最后一年中,阴错阳差地有机会接触到芭蕾舞,并
期刊
阿里·洪恩(美国)  阿里·洪恩住在明尼苏达州的诺森菲尔德市。她从孩童时期就开始照相了,那时全家度假时,总是由她照相。数年后她与丈夫来到夏威夷,阿里看到了佳能单反EOS 300D的广告。虽然那段时间家里支出并不宽裕,但阿里和她丈夫还是买了这款相机。  最初我拍摄了很多朋友们的小孩,但是我觉得自己更偏好拍摄青年人,而且最终我的业务增长来自大量的高中毕业生们。  我用自然光线拍摄了两年,后来,我在浏览
期刊
我们欣赏了中外六位“光影魔术师”的精彩作品,也许我们并不能通过他们的自述掌握每一张作品的拍摄技巧,不过从下面的文字和对页的“道具”中,我们可以对“谜底”略知一二。  离机闪光  拍摄闪光照片的简单方法是使用机内(内置)闪光灯,再进一步是使用机顶闪光灯—就是在单反相机顶部的热靴里装上闪光灯进行拍摄。不过,最好的方式是不把闪光灯装在相机上使用,就像前面介绍的这些“光影魔术师”那样—离机闪光。这种方式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