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麦克纳利:超越极限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ov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麦克纳利(美国)
  乔·麦克纳利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擅长使用闪光灯的摄影大师,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生活》、《国家地理》、《时代周刊》、《财富》、《体育画报》、《滚石》等杂志上,他先后出版了闪光摄影三部曲:《瞬间背后》、《热靴日记》、《雕刻光线》。
  我现在谈的关键词并不是“闪光”, 甚至不是“光线”, 而是“超越极限”。不是关于那些已经存在的照片,而是关于通过对用光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来能够创造出什么,而非照片本身。我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更多的实践创作灵感,从而超越小型闪光灯的性能限制,拍出更多的精彩作品。
  也许在大家眼中,我是一个热衷于搞一大堆闪光灯、干活儿的时候身边跟着一大堆助手的人。可能确实有人会认为,只要是在我的工作室里干活儿就像打一场战役,甚至让人依稀想起电影《指环王》中的战争场景。坦白说,实际上可真不是这样。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在我的新书《雕刻光线》中,大约85张是用单灯拍摄的,另外差不多15张是用双灯、三灯或将一组数支闪光灯作为同一光源设置拍摄的。在工作的时候,现场通常只有我和一名助理以及为数不多的一些器材——几支不同型号的灯架与闪光灯。有时候就只有我、一个摄影包和一对闪光灯。因此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与你的拍摄状况是一样的。既然这样,你和我都有理由奔向同一个目标——超越极限。
  在经历了这么多年死盯着取景器的经历之后,我仍会问自己:我到底是怎么让这部机器工作的?如果我将曝光补偿设为机身-2/3挡、闪光灯+2挡,效果会更好吗?所有这些参数最终能够得到一张漂亮的照片吗?然而也仅仅是有时如此。其他时候,则是摄影固有的反复无常与多变性占据了上风,一切数学计算和逻辑判断都成了浮云。你站在那里,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影像领域束手无策,没有书本也没有说明书可以提供任何指导,而你无从判断正确与否,难辨是非,甚至不确定到底该设置多大的光圈值,而从里到外这一切混乱的最终结果……却是一张非常棒的照片。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想象手中的高速相机是一部F1方程式赛车,金钱、赞助商、浮华、科技、发动机转速、高辛烷值汽油、领奖台上喷洒的香槟……一切的一切全部掌握在手握方向盘的双手之中。勇气与悟性兼备的车手非常清楚,何时该小心跟随等待时机,何时一蹴而就完成超越。在摄影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像我说的,怎样才能拍得更好这个命题永远伴随着我们,就像多年来身边喋喋不休的损友一样。各种参数必须牢记在心,过硬的技术是得到好照片的基石,而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你将越来越有信心去挑战极限从而获得精美的摄影作品。但是,“如何拍”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为什么拍”服务。为什么要那样拍?为什么要用大型闪光灯而不用便携式闪光灯?为什么要花时间为背景布光?这个专题更适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外景实战,还是应该把一切要素拖进工作室,力求达到每个细微之处的完美?
  我可以告诉你每次拍摄时的详细参数,但我必须明确地告诉你,在每一次拍摄的冒险过程中,我的参数设置是没法直接拿去为你所用的。摄影是一件随机性很强的工作,对于不同的面庞,利用不同的设定,工作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如果墨守成规,把固有的技术或计算方式拿过来生搬硬套,将是徒劳的。但是,只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能够永驻摄影师的心灵与意识深处,那就是执著地为“为什么”这个绝对重要的问题寻求答案。
  为什么要用某种方式拍摄一张照片?为什么首先要把相机放在眼前?当做出用眼睛透过镜头取景这样奇异而大胆的动作时,背后是所有高科技解决方案在搞定一切,把摄影师想要阐释的眼前所见的整个世界浓缩在一幅单一的、二维的矩形画框之中。摄影师要表达的可能是对某种人文事件的好奇或同情,对一张面孔或某个地方产生的兴趣,希望讲述一个故事,或者应客户的要求上门拍摄。不管拍摄动机是什么,各种参数的设定必须能满足拍摄的需要。当然,输入相机的每一个参数都将对照片的讲述方式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
  为什么要用一支 300mm镜头而不是用一支14mm镜头拍摄?为什么某张照片必须用f/1.4的光圈值压缩到几乎没有景深,而另一张却需要用f/16的光圈值大幅增加景深;为什么这里需要一个功率高达2400瓦特秒的闪光灯箱,而那里只要一支可以轻松放进口袋的电池驱动便携式闪光灯就能搞定?它们可以互换吗?如果互换会有何得失?为什么某一张面庞需要柔和的照明,而另一张则必须使用边缘明显分界的硬光照明?此外,我也可以很直接地说,事实上你可能会对我在此给出的答案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因为我从自己拍摄现场得出的结论毕竟是片面的。对于不同的摄影师来说,对“如何拍”与“为何拍”给出的答案也各不相同。 关于这一点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探讨让我们共同进步,成为更棒的摄影师。只不过当讨论的话题以参数设置作为开始或结束时,一切就变成围绕摄影包中昂贵但没有灵魂的器材进行探讨了,这会让我们偏离主题。照片才是真正的主题,一切从这里开始。
其他文献
强调“每一位艺术家,都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并非要将艺术家束缚在民族、地域的狭隘空间里,将艺术压抑为匍匐于地、萎靡不振的藤萝茎蔓。恰恰相反,当艺术向个体特殊性和具体范畴回归时,它那面向未来、卓然成长、见树成林的姿态会更加鲜明。  这种姿态,与当代艺术终结现代艺术的姿态一致。如同德国艺术史学者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所说:“无论我们情不情愿,我们都是在面对西方艺术普世价值的消解,历史
期刊
问:您如何看待从新闻摄影师到水下摄影师的转变?  答:从工作开始基本就是和新闻摄影打交道,已经习惯了相机在手的感觉,现在从事编辑工作,每天的工作是看着世界各地摄影师传回的影像,并从中筛选。作为一个摄影师,让我完全放下相机很难,所以我只能在业余时间找点跟摄影相关的事情来做,但新闻摄影仍是我的本职工作。  问:影棚建设是如何实施的?  答:想要建立水下影棚也是朋友“鼓动”的,考虑到是自用房屋,可以省去
期刊
摄影评论家李楠的新作《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下称《影响》)出版,嘱我为此书写篇评论,我很惶恐。尽管十几年来对大陆的摄影文化时有接触,作为来自台湾的评论者,我总觉得自己理解得远不够深入和周全,如何能议论一份认真优异的摄影访谈与评论书写。禁不起作者的热诚敦促,我只好勉力为之,在阅读之中边学边论,以稍微反馈李楠对中国当代摄影文化所做的这项贡献。  《影响》集结了李楠对21位多已成名甚至相当重要
期刊
殷洪波,历史教师,他也是第七届“体验无止境——戈尔特斯TM户外梦想实现”活动户外徒步组组冠军“徒步阴平古道探寻三国蜀汉灭亡之迷”团队领队。殷洪波每次上课讲到三国魏将邓艾从阴平偷渡伐蜀时,学生总不满意,所以他带领队员重走这条“九死一生入川路”,并将把一切栩栩如生地讲给学生听。  目前可以查到的徒步阴平古道的路线都没有走完全程,他们忽略了刘家坪,而这段山路之险并不亚于摩天岭。刘家坪位于文县与摩天岭之间
期刊
杰弗瑞·米尔斯坦(Jeffrey Milstein)是美国一位成功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但现在他以摄影出名。  小时候,米尔斯坦就着迷于制作和试飞各种航模,这种对飞行的热爱,使他在17岁时就拿到了飞行执照,后来又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米尔斯坦对飞行器的设计、对称和平衡之美深有体会,与一般拍摄飞行器的摄影师不同,他要展示的不是人类高科技控制之下的那种速度与激情,而是飞行器本身那种对称、色彩、安静、平衡与优
期刊
适马DP3 Merrill也像适马其他数码相机一样,采用了特殊三层结构的Foveon X3影像传感器,成像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数码相机。另外,作为第三种适马DP便携式相机,它采用了不同于DP1和DP2相机的50mm中焦镜头。  下期TIPA测评相机:奥林巴斯E-P5。  适马DP3 Merrill影像质量评价  锐度  这是用适马DP3 Merrill相机拍摄ISO 12233 分辨率测试标版
期刊
2013年12月20日,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摄影展览馆——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国摄影展览馆占地2000余平方米、位于北京市马甸商圈设计之都大厦B1层。展览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当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华通讯社、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摄影展览中心、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同筑中国梦 百年跨越史——中国摄影与
期刊
我们曾为一座火车站或是一家工厂的建成而激动,我们曾在童年的铁轨边雀跃着火车的呼啸而过,我们曾把年轻的理想寄托在机器的铿锵。  工业的发达进步带给我们自豪与希望,在金属光泽的映照下,我们眺望着未来的美好。而工业文明转型与人类新文明的构建,打破了人们朴实的梦想。文明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从一种文明到另一种文明的转型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过程,在这过程中旧文明必然包孕着新文明的萌芽
期刊
从贝歇夫妇确立类型学摄影的面貌开始,关于类型学摄影的一系列争论便延续于摄影之中。类型学摄影之所以置身于争议,是因为它触及了摄影的本质。类型学摄影并非仅具有形式的外观,在“类型”这一外观的背后包含着对摄影本质的探寻,实质上类型学摄影用其独立的语境阐释和定义了摄影的意义与价值,这些定义必然将与各种语境下多元的摄影观构成冲突,冲突则导致了争论。对类型学摄影的接受和批判,都将作为摄影本身消化类型学摄影语言
期刊
电子闪光灯发明之前,摄影师在弱光下拍摄的得力工具是镁光灯。这种以燃烧镁粉方式发光的灯泡都是一次性的,每用一次后都要更换新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镁光灯的使用非常不便。即便如此,也有一些摄影师将它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擅长晚间“偷袭”的美国抓拍摄影大师维吉(Weegee,下左图)就是最为杰出的一位。  电子闪光灯又名曰“万次”闪光灯,它之所以叫做“万次”,是相对于镁光灯的单次而言的,其实电子闪光灯即便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