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芳华铸就教育传奇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ween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弃优渥,扎根基层,悠悠二十载。你是春雨,你是春泥,更是春风着意化作桥。情系留守儿童,着力‘校中建家’。”在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获得“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称号的黄文龙,两次弃政从教,拯救两所“濒死”学校,钟情留守学生教育,探索出“校中建家”留守学生管理模式的事迹,精彩演绎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感动了无数人。黄文龙用30年的芳华,铸就了教育传奇。
  弃政从教,“救活”两所学校
  出身贫寒农家的黄文龙勤奋上进,上世纪80年代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抚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并入东华理工大学),从此开启了他的教育人生。黄文龙一直对教育事业饱含深情,永葆教书育人的初心。
  大学毕业后,黄文龙便进入抚州市东乡县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全体学生倾注真情。1997年,由于表现突出,年纪轻轻的他便担任了东乡县占圩中学的副校长。而就在这一年,黄文龙获得改行从政的机会。经过考试选拔,他由原抚州地委组织部选送到上海参加脱产培训,回来后担任了占圩镇镇长助理。
  “虽然镇长助理的工作做得很顺手,但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牵挂的还是那方讲台和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黄文龙发觉自己根本无法割舍那份教育情愫。于是,仅仅一年之后,他便放弃镇长助理职务,重回农村中学担任副校长,是同批36个选调干部中返回学校的第一人。
  1999年,东乡县王桥中学厕所倒塌,8名学生遇难,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就在这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刻,时年28岁的黄文龙临危受命,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担任了王桥中学校长。
  那时,遇难学生的家长把学校的玻璃窗几乎全都打掉了,还经常来校闹事。学生无心读书,老师无心教学,学校“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当时大家都担心,这么年轻的老师来接管这样一副‘烂摊子’,能不能胜任?”学校冯老师表达了师生们当时的疑虑。
  “当时,学校管理非常松散,人心涣散。老乡们甚至出殡、放牛都从校园经过,严重影响学校教学。”面对学校的“惨状”和师生的质疑,黄文龙暗下决心:彻底改变现状,重树全新形象!于是,他就吃住在学校,以校为家。没有房子住,他和别的老师挤住一个房间。为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他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遇难学生家长的工作,最终平息了他们的怨气;带领全校老师挖塘泥、修水坝、植树铺路、平整操场,改善校园环境;平时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师生们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解决;带头上课,认真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越是遇到困境,越需要我们迈过这道坎,把学校办好,把信心还给教师,把信任还给家长和社会。”在黄文龙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王桥中学凤凰涅槃,成为全县农村中学样板学校。王桥中学学生规模不减反增,一枝独秀。大量学生回流,从原先的500多名增加到1000多名,不但本地学生没有走,还吸纳了周边几个乡镇的学生,就连邻县也有不少学生慕名前来就读。
  数届毕业于此的学生始终对黄文龙心怀感恩之情;因为他的到来,他们的未来才有了无限的可能。王桥中学97级学生方婷,正是黄文龙到王桥中学之后第一批毕业的初三学生,她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后考上同济大学研究生。她说:“黄校长当年来到王桥中学,是我们全校师生的福音。正是黄校长那种敢于担当、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格局。他经常对我们说,世界很大,大家要努力拼搏,突破自我,走更宽广的路。”
  因为工作表现优异,2008年,黄文龙成为东乡县教育局的副局长。然而,2010年的一个决定,让他又回到了教育一线——担任东乡三中(原民办江西树人学校)校长。当时东乡三中的生源很差,绝大部分是留守学生、被县城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乡镇中学来的差生。学校被认为是“差生王国”,是公认的差校、乱校,学生打架、谈恋爱、沉迷网吧非常普遍。有一次,黄文龙甚至发现学生私藏了17把砍刀。学校拖欠教师工资,管理混乱,人心惶惶。那一年,该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只有526个学生,而且学生和老师还在不断流失。
  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学校,想让它起死回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黃文龙内心那份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让他再一次坚定地选择了逆流而上。他要让东乡三中获得新生,让师生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黄文龙吐露着自己的心迹。
  为了这份责任,为了这些孩子,黄文龙又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早上学校打起床铃以前,他就准时来到操场,等学生一起跑步。任职 8年多,他几乎牺牲了全部双休日和寒暑假,包括大年三十也在学校过。为了使学校步入良性健康发展轨道,提振师生士气和精神面貌,黄文龙可谓呕心沥血。
  苍天不负苦心人。时光荏苒,8年后,东乡三中终于实现华丽转身:被评为抚州市首届十大名校,2017年被评为抚州市唯一一所全国首届文明校园。学校变成了家长和学生向往的热点校,生员规模由当初的526人扩大到如今5200多人。
  东乡三中教师王国文说:“以前听说是东乡三中的老师,同行大多瞧不起我们,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现在,我们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校中建家,破解教育难题
  “三年的时间过得真快。三年里,乐老师就像亲人一样照顾着我们,每天都陪伴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的父母都不曾这样陪伴我们。”毕业季,东乡三中初三学生严迎婷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爸爸”乐冬灵,几度哽咽。
  严迎婷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三年前,她和同寝室的6位同学迎来了他们的“老师爸爸”——班主任乐冬灵。平时,寝室6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生活和学习,相互以姐妹相称,“爸爸”乐冬灵则担负起家长的职责,给予她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家庭,感觉很温暖。”严迎婷说。   严迎婷是东乡三中“校中建家”模式的受益者。黄文龙很早就开始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探索,并在教育硕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校中建家”的模式。经过集思广益,黄文龙在东乡三中全面开始了“校中建家”的探索和实践之旅。
  “校中建家”,把家庭教育的责任主动揽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得一个班级成了一个大“家”,一个个寝室、餐席、学习小组成了一个个小“家”,班主任、任课老师则成了他们的“父母”,同学成了他们的“兄弟姐妹”。留守学生在“家”中一起学习、生活、活动,感受快乐,享受学校这个“家”的幸福和满足。
  为此,黄文龙白天当校长,晚上也当校长;既管留守学生的学习,又管他们的生活,几乎每天早上都在操场等候留守学生出操,和他们一起晨跑……此外,还组织编写教材,由专职老师开设生活教育课,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健康、情感进行指导;设立免费的亲情电话室和视频电话室,方便学生与父母沟通;组织留守学生看德育专题片,写读后感。
  小玲是从东乡三中毕业的留守学生,2011年考上了崇仁师范学校,现在是一所乡镇中学的老师。她专业精湛,琴棋书画样样出色,自信而充满活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可谁能想到,曾经的她是个“问题学生”。2009年,原本跟随父母在广州生活的小玲转回东乡三中学习,由于无人管束、缺少交流,她渐渐变得孤僻、叛逆,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走到一块,学习、生活一团糟,有几次因为情感问题,甚至做出自杀的举动。黄文龙得知此事后,立刻做起了小玲的“监护人”,把小玲安排到充满互助氛围的“家”(寝室)中,帮助她解开心结,时刻关注她的成长。最终,小玲走出了人生的泥沼,超越了自我。“我觉得是黄校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将永远铭记黄校长的恩情和教诲。”说起往事,小玲满怀感恩之情。
  “校中建家”是黄文龙办学思想中最亮丽的一笔。如今,东乡三中的留守学生普遍习惯好、进步快、特长发展好、心态阳光。在全省、全国陶艺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中,该校留守学生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近几年中考,全校前10名半数都是留守学生!
  在东乡三中任校长期间,黄文龙还四处为贫困留守学生“化缘”,先后动员20多家爱心企业与学校1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代理父母”结对;争取企业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促成“一品”基金会、“雨帆”基金会的设立,每年捐款捐物资助留守学生。而他自己也是多个学生的“代理父母”,资助每个学生的费用达每年6000元。
  “父亲去世以后,家里一直很困难。是黄校长一直关心我,鼓励我,为我寻找到充满爱心的‘代理父母’,承担了我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费用,让我能够安心地学习。”饶希婷说。
  “在东乡三中这8年,黄文龙校长带领我们破解了许多教育上的难题。他真的是把学校當成了自己的家,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学校从濒临绝境走向浴火重生,他就是那个‘妙手回春’的人!”东乡三中党支部书记吴建国感慨地说。
  两次弃政从教,强烈的使命感和教育情怀,鼓舞着黄文龙不畏艰辛地寻求解决教育难题的方法。“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黄文龙用一腔的爱,撑起了教育的一片蓝天。
其他文献
“以前,音乐课教学比较单一,课堂效果不太理想。现在,通过专递课堂辅助上课,孩子们更爱听、更爱唱了,气氛活跃多了。”这是婺源县溪头乡龙尾教学点汪海蛟老师对专递课堂的亲身感受。  作为江西省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婺源县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让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  在江西,婺源县溪头乡龙尾教学点不是“样板”,而是“标配”,是江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党以重教为先 政以兴教为
期刊
为深入推进《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万安县立足本县教育督导实际,对照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力促教育督导“长牙齿”,紧紧围绕“三个保障”“三项创新”“三点发力”目标任务,不断夯实督导基础,提升督导效能,解决教育难点,全县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落实“三个保障”夯实督导基础]  一是落实组织保障。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
期刊
赣鄂交界的大山里,藏着“一脚踏两省”的大洞乡。初冬的大洞,稻谷金黄,层林尽染,大山的最深处,是武宁县最大的贫困村——大洞乡彭坪村。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叶征喜在彭坪村小学这所山村学校耕耘了近三十年,“炊烟一缕、陋室一间、桃李万千”,是他人生最真实的写照。他说,教育是贫困山村最大的希望。   [因为懂得,所以有爱]  1989年,家境贫寒的叶征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师范学校。1
期刊
2020年11月14日,以“游戏与幼儿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江西省第四届学前教育高峰论坛在南昌师范学院举办。论坛由南昌师范学院主办,南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承办,江西广电教育集团和湖北亿童教育装备研究院协办。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以及江西省内幼儿教育园所的近500位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
期刊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月26日,由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在南昌滨江宾馆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堂没有布置会标、巨幅标语,没有摆放花木盆景,一股清新简朴之风扑面而来。但这是一次高规格的教育工作大会,省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会议;这是一次新时代描绘江西教育发展宏伟蓝图的盛会,是一次动员全省上下开启江西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的誓师动员会。  大会的召开,吹响了江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冲锋号和集结号,必将凝聚全省上下的
期刊
这次全省教育大会是在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共绘新画卷这一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省教育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足干劲,从五个方面奋力书写新时代江西教育强省的“奋进之笔”,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方向引领,党建立根。压实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期刊
安福县城北学校创办于2005年,原为民办学校。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以城郊学生、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2013年转制为公办,现有学生4200余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城北学校正是孜孜践行这一理念。校长刘善章说:“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为教师创造幸福的职业生活。”  学校转制前,由于生源基础薄弱,
期刊
2020年10月底,凉意颇深。然而,在万安县工业园务工、家住工业园附近的小张夫妇心里却格外“暖”。今年9月,公办的万安县工业园区幼儿园正式招生,让他们实现了让孩子在家门口“入好园”的心愿。“新建成的幼儿园极大地解决了我们后顾之忧。幼儿园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尤其是老师素质很高。我们把孩子放到这里非常放心!”因为住得偏僻,小张夫妇一度为儿子上幼儿园的事大伤脑筋,万安县工业园区幼儿园的建成恰似及时雨,让这
期刊
多年前,由于玉山县七一水库的建设,单太法随父辈离开水库深处的小叶村,一路向东南跋涉,穿过连绵的竹林,最终在浙赣两省交界的程村村落脚。  大山深处,钱江源头,山多地少,程村村比想象的要闭塞和贫瘠。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年老后回乡种田、养殖,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卖山货。这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760元。  “后来上头搞‘精准扶贫’,在农村长大的我哪懂什么政策,也不知道要
期刊
赣州市出台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实施方案  重点塑造一批教育独特品牌  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是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近日,赣州市政府出台《赣州市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实施方案》,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等四大类重点教育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全力塑造一批独特教育品牌,助力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教育中心城市,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战略。  该方案结合赣州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阐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