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niz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电影反作用于文学,又进一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该小说196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很大反响,不仅是因为小说提供的优秀素材,还是因为电影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浓厚的种族歧视,成功地演绎成美国南方白人的辩护词,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 文学是电影的根基与创作源泉
  在电影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影视公司喜欢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屏,尝试文学作品与电影有机结合,以提升电影的艺术品味,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以及影迷前来观赏。英美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为电影发展提供了创作源泉,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通过电影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示给观众,使观众在视觉感官上亲身体验曲折的故事情节,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电影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彼此长期和谐发展。电影不仅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满足观众审美需求,还能够提升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弥补文学作品表现力不足等问题。虽然许多著名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但是,读者只能靠自身想象力来体会,人物心理变化以及所处环境的紧迫感,很难通过文字形象的表现出来。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不足,电影却能给与很好地弥补,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直观的、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加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促进了文学作品的进一步推广。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与文学作品,互相促进,文学是电影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为电影编剧、创作、改编提供素材,许多英美电影都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如《母女情深》《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法国中尉的女人》《杀死一只知更鸟》等,改编后的剧本是否忠实原著的创作动机,电影内容、情节、主题思想是否符合原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衡量电影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美国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根据原著的创作动机和写作意图进行改编的,电影就是借助大量的人物对白,将不同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汤姆的善良与无辜,芬奇的正义、梅亚拉与她父亲的邪恶等等,通过形象的人物塑造,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电影采用倒叙的方式,以律师芬奇女儿的回忆将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其叙事技巧基本没有背离小说的模式,随着这种叙事方式,观众仿佛被带入了回忆画面中……文学是英文电影创作的基础,而电影的成功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在播出之时就获得了广泛赞誉,赢得了国际性的大奖。电影的成功虽然离不开这部小说在文学上的造诣,同时,电影的诞生又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促进这部小说更加立体,这是对文学的二度创作,这部电影通过美国白人的辩护词,将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更加突出的表达出来。通过《杀死一只知更鸟》,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英美电影和英美文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了解到二者相互依存所创造的艺术价值。
  二、 电影对文学发展具有深化、推广作用
  电影能够深化文学作品的主题,更加直观地、形象地展示主题的故事情节,电影常采用特写、快速场景变化、蒙太奇等技巧来侵入文学的领域,加深观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如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拍摄时采用孩子的视角,向观众回忆起整个故事时,画外音采用成年斯考特的声音,孩子的视野是有限的,该电影借助孩子的视野,为观众展示了孩子父亲在白人社区里面的正义勇敢、秉公执法,使观众站在孩子们立场感受孩子父亲的英雄事迹,感受人们对审判的反应,而审判前后所发生的种种事情,观众看不到,观众通过孩子的视野,只看到了白人精英的高尚形象,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主题,也通过孩子的视野凸显出来。小说中几年间发生的故事,通过电影的改编,情节处理,变成了审判前后几天发生的事情。这样处理,这种拍摄形式,可以使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审判场上芬奇的慷慨陈词,即彰显了“南方白人精英”[1]芬奇的正气,又在潜移默化中凸显了小说的主题。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夸张地将两个负面人物梅亚拉·尤厄尔和她的父亲塑造成美国南方的偏执狂,通过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他们的形象一点都不像正常人。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也从侧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这对偏执狂父女的偏执行为,导致汤姆被歧视以及他最后的死。审判结束时,律师芬奇走出法庭,电影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黑人,这些黑人都在默默向芬奇表示敬意,这个无声敬意的镜头,更加凸显了芬奇的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英美电影不仅可以深化文学作品主题,还能够促进文学作品的推广。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许多人对英美文学作品缺乏了解,觉得英美文学作品生涩难懂。对英美文学作品兴趣不大,不愿意去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电影可以将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借助电影,可以快速的增强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观众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随着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拍摄成功,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也成为了热销图书,借助电影,小说影响力越来越大,不断传播开来。电影带动了文学产业的发展。电影上映时,被淡忘的老作家哈珀·李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并一跃成为被世界知名的作家,破例进入白宫接受荣誉勋章。电影上映获得好评如潮后,人们纷纷购买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读本,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又被掀起了一股评论的热潮,业内人士纷纷写影评、书评,使得这部作品变得炙手可热起来。这使我们感受到在推崇视觉艺术的今天,文学也离不开电影,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之后,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认知,提高作品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使得文学作品被更多受众所接受。借助于电影的手段和拍摄技巧,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加新奇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阅读心理,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 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相互补充、互相促进
  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二者在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一,电影语言具有直观性,能够借助蒙太奇镜头传达信息,而文学具有抽象性,主要靠文字来传达信息,文字所表达的画面,读者只能够依靠自己的想象来感受,如果借助文学语言表达形象化的时空过渡则索然无味,而借助电影语言则会是另一番感受。而表现人物内心的文字如果放在银幕上就会缺乏感染力,使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更能够感动读者。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采用电影语言,深化了作品主题,白人律师芬奇离开法庭时,有一个特写镜头,所有黑人默默起身向他致敬,这个无声敬意的镜头,更加凸显了芬奇的英雄形象,如果采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就没有这么突出,也很难让读者感受到芬奇高大的形象。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也很难通过电影直观的表现出来。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这样描写斯考特当时那种心急的心情:“斯考特躺在地上,只觉得天旋地转,气急攻心,不知道身在何方。”[2]这么一句话,将斯考特急切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影片中,我们只是通过当时斯考特、杰姆当时的表现感受斯考特当时的心情。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还有这么一段描述:“雨痕斑驳的木瓦低垂在阳台的木澎上,橡树遮住了阳光。残破的篱笆东倒西歪地守护着前院。”[3]这么一句话描写得比较抽象,木瓦低垂的样子,电影很难直接拍出来,但是,电影可以通过造型传达抽象的意境,借助造型,电影可以为观众展示了这样一种意境,白色的、低矮的房子、绿色的百叶窗、门廊与橡树……电影借助造型设计,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之感。相比较文学语言,电影语言可以为观众展示更多的东西,一些场面壮观的画面,声音、表情、动作等,文学语言很难表达,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里,芬奇在法庭上慷慨激昂陈词,如果只是文学语言表达,读者很难切身感受其英雄形象,而在人物心理的描写上,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则会更强。英美文学使得电影艺术更加丰富,英美电影为文学作品推广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和韵味。
  结语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文学与电影之间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优秀的文学作品好比沃土,促使电影作品更好的成长,文学和电影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文学要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与电影的结合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电影要想实现自身魅力,提高品味和质感,也要添加文学元素,很多英美文学作品拍成电影之后,都变成了经典影片,英美电影又推动着英美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电影的成功对文学作品的推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促进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英.不体面的种族歧视与得体的艺术表现——析美国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5.
  [2][3](美)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M].高红梅,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105,115.
其他文献
在当下国内高校的影视教育体系中,无论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还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编剧课程都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影视编剧教育亦是较为热门的教育话题。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围绕高校影视编剧教育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但往往聚焦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这三个以“课程”为主体的层面,相对缺乏对课程的物化构成部分——“教材”的关注。  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香港电影,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香港电影批评仍是学界较少涉足的研究领域。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HKinema》。这是一份年轻的电影季刊,创办于2007年12月,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简称“学会”)负责编辑、出版,并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每期设有独立专题,起初随《香港电影》杂志附送,第八期起转为免费派发,每年1、4、7、10月出版,每期印量5000册。  正如创刊词所言,HK
2017年10月,《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在网络走红,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网络播放量过亿,B站评分9.8分。不少网友被这部动画微电影感动得流泪,甚至还赢得了国外动漫迷们的赞扬①。这部由中共嘉定区委宣传部投资出品的《中国唱诗班》系列微动画电影,在形质层面上遵循中国传统美学标准建构人、物、境;在叙事层面,以“仁爱”为核、以“史实”为准绳进行情节设计;在意蕴层面,追求人、事、物与神的合一,追求意在言外、神与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电影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被列入“一带一路”选项。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找到中国电影新的传播路径,让中国优秀影片在“
2018年新春伊始,对于电视人而言极不平凡。作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领军者,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重组,三者重新组建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受中宣部的集中统一领导,将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先锋作用。广播和电视界的整合信号一经发出,就引发了全国电视媒体行业的热评和赞赏,很多地方台也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
当代新加坡电影是“年轻”的,一则因为越来越年轻的导演团队,二则因为充满活力的产业发展策略。自1995年邱金海以《面薄仔》开启了本土自制电影的先河之后,20余年间,越来越年轻的本土导演投身到电影创作之中,往往刚过而立之年便在国际电影界“立”起了自己的一面旗帜。新加坡的电影产业资源相对有限,但这未能阻挡新加坡电影的不断成长和向外发展,集结多方资源进行合作、合拍,抓住一切机会“走出去”,这让新加坡电影的
[摘要]根据约翰?勒卡雷的同名间谍小说改编的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达到了情节设置和拍摄手法的统一,尽管它的节奏冗长而又略显跳跃,但是情节的铺设与拍摄手法的得当,包括演员的精准到位的诠释,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关键词]谍战片 叙事美学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隐喻  根据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
电影的本质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是对真实世界客观的、真实的再现。电影的表象是影像,灵魂也是影像,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是一种视觉思维,即通过影像传达意义和价值。电影艺术再现真实生活,提倡影像的客观性和逼真性,因此在艺术手法上拥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取材上,电影艺术再现的表达逻辑主张把艺术之网洒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从平凡而朴实的现象中打捞创作的灵感。因此在这样的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岁月的剪影,触摸到生活的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内迁,更重要的是,大批文艺界人士的聚集,使得位于西南腹地的重庆迅速成为除上海之外的中国电影、戏剧文化中心。从上海来到大后方的女演员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空间地理格局,她们作为现代的启蒙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但她们依然展现出不畏强权的勇气和惊人的生命力。  一、 现代“启蒙者”  战争的来临以及一系列政治文化事件的发生,截断了中国社会自然发展进
《罗曼蒂克消亡史》刻画了在一个特殊年代下一群人被裹挟在大时代中跌宕沉浮的故事。影片以黑帮大佬陆先生的故事为线索,牵扯出黑帮三兄弟、忠心车夫、执行暴力人物的马仔二人组、黑帮家族管家王妈、被冷落却依然痴心不改的姨太太老五、美貌风流的交际花小六、渴望幸福爱情的电影皇后吴小姐、日本人妹夫渡部等人物。整部电影采用了多段叙事的非线性结构,加上导演刻意打乱时间线,给观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影难度的同时,将观众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