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中蕴藏的改革之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新春伊始,对于电视人而言极不平凡。作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领军者,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重组,三者重新组建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受中宣部的集中统一领导,将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先锋作用。广播和电视界的整合信号一经发出,就引发了全国电视媒体行业的热评和赞赏,很多地方台也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电视行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以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文章将针对央视三台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问题探析其蕴藏的改革模式及策略。
  一、《中国之声》 《新闻联播》的融合模式
  任何时代都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担负着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如何运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时期传统媒体必须思考和应对的重大战略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形式,都处在宣传各自为营、相互之间交流欠缺、整合能力欠佳的尴尬境地。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和冲击,传统媒体的生存现状被打破,亟待进行内部整合。同时,更需要与新媒体进行对接,以适应新时代媒体行业的发展。阳春三月,中国媒体行业发生了一次伟大的改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诞生。改革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又适时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创新和大胆的尝试,即在原央视《新闻联播》的播报中加入原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音员的声音,这无疑在传媒行业掀起了一场重大的变革,成为了新时期媒体行业发展的新动向。
  央视《新闻联播》自从1978年正式和观众见面以来,已经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作为党和国家主流的新闻媒体,所有官方消息的第一发布平台就在于此,它的发声代表着党中央对于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表态和观点。由于这一官方平台的身份,《新闻联播》自开播以来,就以高度严谨性、官方性、权威性著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鲜有重大变化和调整。就连《新闻联播》主持人的服装和发型都不轻易变换,换发型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其严谨程度可见一斑。从录播到直播,从主播卢静开始微笑播报到除夕之夜向观众行拱手拜年,从首次男女主播对视、交谈到如今主持人与央广播音员合作播报新闻,《新闻联播》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以一种崭新蓬勃的姿态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还时常会听收音机,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时间”。《新闻和报纸摘要》是央广的王牌节目,是几代人共同的“新闻记忆”。当那充满磁性且富有辨识度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时,预示着新的一天到来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央视和央广首次针对“声音融合”展开了一场“跨界”的饕餮盛宴。央视的《新闻联播》讲究的是动态性、灵活性和实效性,作为重大的国际国内要闻的官方发布平台,需要播音员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及优雅端庄的气质和仪表,在播报新闻时则需要适当调整声音状态,增强声音的色彩感染力和原创力。相对而言,央广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逐渐形成了娓娓道来的口吻,在播报中以讲述为主,声音细腻而富有磁性。
  由于不像《新闻联播》一样有电视画面作为辅助,对于央广播音员声音的要求就更为严苛。众所周知的央广优秀播音员,如忠诚、方亮、郑岚、于芳等,几十年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后,听众只能闻其声却不见其人。央視《新闻联播》的这次改版和升级,让几位优秀的播音员首次献声电视新闻节目,这是“广播人”第一次近距离地走进“电视人”,更是电视和广播进行融合的开创之举。作为在“两会”会场上宣读国家领导人选票结果的现场播音员忠诚,他长期担任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的节目主持人,在得知可以为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献声时,他便用浑厚且有磁性的声音说出了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广播人”的心愿:“十分期待,使命光荣。”2018年3月29日,一则《第五批2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安葬》的新闻在《新闻联播》播出,其声音源就出自央广播音员郑岚,这也是自央视和央广进行融合发展的尝试后,第一位为《新闻联播》献声的央广“广播人”。观众在节目播出之后反响强烈,也更加期待央广其他播音员的亮相。
  二、 新媒体浪潮中传统媒体的主动改革
  自互联网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打破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互联网异军突起,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对峙之势。传统媒体如何才能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中存活下来,不被淘汰,答案显而易见,必须要抓住机遇,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近几年,在媒体融合上,以官方宣传媒体为代表,各地纷纷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建立和运营在本质上是一种融媒体的运营体系的尝试,它不仅服务于《人民日报》旗下的各个产品和媒体,更是为媒体行业树立了一个主流的标杆和准则,为媒体行业搭建了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媒体优势的平台,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分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设立,在信息生产、传播、运营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受到了党中央和中宣部的高度评价,成为各地进行融媒体探索的范本。在此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广泛应用,新兴的手机智能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取代传统媒体之势,在小小的手机上几乎能容纳所有的信息。以《人民日报》APP和央视影音APP为例,这两款手机软件属于中国最大的报纸和电视台旗下开发的媒体应用。《人民日报》APP分为闻、评、问、报、旅、听、图、视、帮等几个版块,每个版块下面有对应的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民日报》只是“看报纸”的固有观念,将《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新媒体中心等几个主要的子产品结合起来,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重新整合和呈现。在这一客户端上,不仅可以看到当天报纸的电子版,还可以看视频、听广播、看直播等等,让手机用户耳目一新。央视影音则是一款移动影音软件,大体分为推荐、频道、CCTV 、小央视频等几个模块,不仅将央视1套到15套的综艺、新闻、专题节目整合其中,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互联网信号和电视信号同步,可以实时观看电视台直播节目,并能保持信号稳定。《人民日报》和央视能够进行这样的创新,实则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将媒体的传播之路进一步拓宽、主动进行改革的创举。   然而,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之路永远没有止境,自微信横空出世以来,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微信公众号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出现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大部分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粉丝,除了吸收了微博等前期社交媒体的优点之外,又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都无一例外地开通了公众号,作为辅助宣传和推广的方式。新华社公众号是起步较早的且运营成熟的公众号,从早上的《早知天下事》开始,一天的时事新闻就开始了。一天24小时的时间段内,大约进行十几次推送,每次推送除了头条之外,还会有附带二至三条的推送,信息涵盖最新时事、国家重大会议、监察网站查处结果公示、新华社社评等等,形式内容颇为丰富。除此之外,在公众号单条内容上,《新华社》也一直秉持着严谨性、创新性的原则,注意吸收其它公众号的优点,不断改进不足,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早知天下事》推送中,《新华社》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将昨天至今晨的新闻进行梳理,是一种单纯的图文推送形式,但是后来,《早知天下事》借鉴《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等微信公众号运用语音播报新闻的形式进行了改版,这样一来,《早知天下事》版块就更有利于手机用户使用,更加便捷、高效、实用。
  三、 创新交流共同探索媒体行业的新路径
  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创新性地引入央广播音员的声音,这是媒体大融合趋势下的个体融合。央广的播音员和央视的主持人虽然主持的节目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从事语言工作,声音是否富有感染力、是否适合节目的基调、能否被观众广泛地接受等都是节目优劣的评判标准。这样看来,他们在一起的融合可以称得上是强强联合。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强强联手,有以下两点不可忽视:
  首先,取长补短,主动适应。电视和广播对于主持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广播只有声音作为传播手段和途径,因此,对于播音员的声音要求极高,同时语音、语调不能过快,否则会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电视节目则不同,除了声音这一单向传播的媒介形式外,还拥有丰富的动态画面作为听觉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的视觉效果可以弥补声音的不足,电视节目的语速也通常快于广播类节目。因此,在二者進行融合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不足,广播节目主持人在更加注重声音塑造的同时,要学习电视播音主持人形神兼备的特质,注意和控制好声音的节奏。电视播音主持人也要吸取广播人对声音处理的优势,练好声音的基本功。
  其次,加强交流,拥抱创新。媒体融合的本质就是创新,现阶段媒体的融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借鉴一切可以提升媒体发展的方式方法。央视《新闻联播》加入央广播音员声音的形式,固然是一种创新,但创新的脚步远不止于此。央广方亮、忠诚两位播音员化身“朗读者”,加盟央视新闻新媒体《夜读》栏目,为听众朗读诗歌和散文。而作为“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栏目之一的《夜听》,则特邀央视主播康辉和央广资深播音员于芳一起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引起了网友强烈的反响和好评。这些探索和尝试无一不是对融合趋势的深刻诠释,也为中国主流媒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的推动之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无疑成为了媒体融合的助推剂。媒体发展既需要创新,更需要融合,增强主流媒体的原创能力,提升对外传播和融合能力,保质保量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精准的定位,不禁让整个媒体行业为之一振,媒体行业的春天就蕴藏在“融”“合”二字里。
  总之,在新时期大数据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想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必然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进行改革,主动拥抱新媒体,探索一条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能够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对于新媒体来说,也必须吸收借鉴传统媒体长期积累的深厚经验,避免失去有利导向,少走弯路。如此,整个媒体行业才能整合优势资源,充分进行业务和行业的交流互动,从而实现创新发展。
其他文献
《暴裂无声》是新生代80后导演忻钰坤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继2015年的长片处女作《心迷宫》获得豆瓣评分8.5的不俗战绩后,时隔三年,忻钰坤携新片《暴裂无声》归来,凛冽肃杀的暴力感与多层次的人性面貌在有限的电影时长中无限延展。忻钰坤对故事超乎常人的掌控力,铸就了充满矛盾气息与反差元素的《暴裂无声》,影片情节严丝合缝地在一个自足圆融的艺术世界中规律运转。同时,《暴裂无声》作为一部文艺片,也反映了部分中国
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于“表现”,但现实生活并不都符合生存的逻辑,普遍的现实存在和艺术的理想憧憬总有不容忽视的审美距离。文艺创作者面对生活的“大海”,通过巧妙地重述或者重新编码普遍的简单秩序,才能在螺旋式的艺术表现中,基于最初的“灵感的来源”,构建生活之上的艺术世界。而由方方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影视改编是基于影视的审美要求与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而把影视之外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些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亦即电视剧本或者电影。在新的21世纪,影视改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优势被改编成电视剧本或者电影,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经不是新的话题。影视利用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作为一种影视发展策略,同时,很多的文学作品在被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也对文学经典的传播
一、 诗意栖居自由秩序的追随  (一)诗性建构的精神家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说道:人类的灵魂来自于一个纯净、美好的家园,那里没有丑陋和邪恶,只有纯粹的美丽。当灵魂来到了这个世界,只能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家园的一切。[1]柏拉图的话语,其实反映了人类心灵深处的乡愁意识,即希冀能够回到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而在现代社会,人类的乡愁意识已表现得愈发强烈,工
摘要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木版神象与新春联的发祥地,为木版年画的鼻祖。它的艺术风格与地方特色、题材,延续千百年而盛传不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传统文化的形象宝库。  关键词 朱仙镇 木版年画 题材 风格 特色    史料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又称神象画,是木版神象画与新春联的发祥地,为木版年画之鼻祖,它起源于唐、兴于宋,极盛于晚清,在题材表现上多反映历史戏剧、演绎小说、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为主,
纵观历史,在自然、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下,中国曾出现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当代中国生态电影①以人口迁徙此社会现象为关注点,创作了许多以“迁徙和流浪”为文化主题的影视作品。《世界》(贾樟柯,2004)讲述了农民进入城市寻找“身份认同”的历程,《三峡好人》(贾樟柯,2006)折射出对于“社会记忆”的思考,《狼图腾》(让-雅克·阿诺,2015)刻画了知青“上山下乡”以及与自然、环境、动物的关系,《山河故
在当下国内高校的影视教育体系中,无论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还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编剧课程都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影视编剧教育亦是较为热门的教育话题。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围绕高校影视编剧教育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但往往聚焦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这三个以“课程”为主体的层面,相对缺乏对课程的物化构成部分——“教材”的关注。  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香港电影,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香港电影批评仍是学界较少涉足的研究领域。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HKinema》。这是一份年轻的电影季刊,创办于2007年12月,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简称“学会”)负责编辑、出版,并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每期设有独立专题,起初随《香港电影》杂志附送,第八期起转为免费派发,每年1、4、7、10月出版,每期印量5000册。  正如创刊词所言,HK
2017年10月,《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在网络走红,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网络播放量过亿,B站评分9.8分。不少网友被这部动画微电影感动得流泪,甚至还赢得了国外动漫迷们的赞扬①。这部由中共嘉定区委宣传部投资出品的《中国唱诗班》系列微动画电影,在形质层面上遵循中国传统美学标准建构人、物、境;在叙事层面,以“仁爱”为核、以“史实”为准绳进行情节设计;在意蕴层面,追求人、事、物与神的合一,追求意在言外、神与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电影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被列入“一带一路”选项。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找到中国电影新的传播路径,让中国优秀影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