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暨沈从文学术讨论会在湘举行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iao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是已故著名老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故乡。1991年5月20日至23日,全国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暨沈从文学术讨论会在该县召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民委、湖南省作协等单位共同主办了这次会议。来自全国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十一个民族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云集于这座古风犹存的湘西“边城”,切磋研讨学术问题。“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关系”,是此次讨论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与
其他文献
<正> 中亚作为一个文化区域概念,其范围大致包括:苏联境内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孜别克五个加盟共和国,及隶属于乌孜别克的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我国的新疆;阿富汗,伊朗的东北部;蒙古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的北部和印度的西北部等地。中亚地区属突厥语族的民族有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土库曼、鞑靼(塔塔尔)、卡拉卡尔帕克、楚瓦什、巴什基尔、雅库特、阿塞拜疆,约有二千多万人口。另外,与中亚相邻的西北利亚阿尔泰——萨彦岭一带还生活着属突厥语族的阿尔泰、
<正> 尹湛纳希一生共写出三部内容有同有异的《青史演义》。其中,广为世人所知的是六十九回开鲁本《青史演义》。它是尹湛纳希的代表作。在三部《青史演义》中,所用时间最长,倾注心血最多。如今,已经出版和翻译为汉、英、俄等文字的也是开鲁本《青史演义》。开鲁本外,保存部份手抄原稿的另一部《青史演义》,是尹湛纳希晚年的作品。笔者称之为异文本《青史演义》。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海希格教授曾经见到并翻拍下异文本《青史演义》部分手抄稿。五十年代,内蒙古著名尹湛纳希专家额尔敦陶克陶教授,再次寻访到部分手抄稿,
<正> 满族最早的可以称之为作家文学的是入关前出现的《满文老档》,这部用满文书写的历史档册,尽管有一些文学笔法的描写,但从总体上看缺乏文学色彩,它的史料价值虽然非常重要,然而文学价值并不很高,其他历史档册则更难划入文学的范畴之中。就目前发现的资料看,入关前还没有其他具有浓郁文学色彩的作家文学作品,而且用满文进行写作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真正能够代表满族作家文学成就和产生影响的是满族入关后的文人作品。入关后的满族作家文学,主要是用汉文
<正> 在苗族盘瓠崇拜问题的研讨中,湘西境内流传的“狗父神母”神话早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不少文章指出,“狗父神母”即盘瓠、高辛女,“狗父神母”神话的流传即是苗族盘瓠崇拜的民俗象征。但仔细考察,问题却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来全面比较一下苗族“狗父神母”神话跟史载盘瓠神话的异同。据笔者所知,在湘西州现存的苗族古籍(主要是口碑资料)中,载有“狗父神母”神话的资料有史诗五部(龙炳文《苗族古老话》、石宗仁《苗族史诗》、石昌炽《溯源
<正> 《福乐智慧》是我国维吾尔族思想家和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于回历462年(公元1069~1070)写成的一部长篇哲理劝谕诗。全诗长达13000多行。长诗通过国王日出和大臣月圆、大臣之子贤明及隐者觉醒四个象征性人物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经国治世的政治伦理学思想,是反映当时维吾尔族喀拉汗王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思想的史诗性的著作。自它的手抄本重新被发现以来,引起来了愈来愈多的国际、国内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注意,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正>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中的《赫哲族文学》一书的书稿,于1991年6月3日通过了该丛书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将于近日经过最后的修饰润色后,付梓出版。丛书评审委员会对《赫哲族文学》书稿做了认真的审阅,一致认为,这部书稿所占有的资料极为充分翔实,论述框架安排得体,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分析,显示出了较高的理论功力,并在某些具体研究方面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评审委员会对这部书稿的作者徐昌瀚、黄任远两位同志富有创造性的
<正> 满学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学科。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满学在我国还很落后,许多领域还是一片荒芜。作为满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满族文学就是如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满族文学史》,对清代满族作家文学的系统沦述也未曾有过。现在,张菊玲副教授的《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一书的出版,填补了满族作家文学研究的空白,成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介绍和评价清代满族作家文学的专著,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正> 《诗经》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集,而且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诗经》研究已经历了许多世纪,许多朝代,许多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经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都曾研究了《诗经》,考察了不同的方面,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但是对《诗经》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尚不够深入。笔者在本文中仅就民俗的某一方面加以探讨,介绍土家族人民是在什么场合下高歌《诗经》的,歌唱哪些内容,有哪些唱腔,这些不同唱腔的特色
<正> 盘瓠,在民间文学领域里是一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由于历史上士大夫文人将它转化为历史,使得盘瓠模糊不清,所以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中,是一个颇有争论、尚待正确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湖南麻阳县发现了很多盘瓠崇拜的活化石,民间还广泛地保留着盘瓠崇拜的古风遗俗,这些都是民族学重要的研究资料,对于如何正确看待盘瓠问题,进一步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探讨苗族的族源问题,也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这里想把研究盘瓠问题中的几点想法写出来,向专家和学者求教。
<正> 全国盘瓠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0月20日至23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召开。盘瓠神话是一个流传于中国南方及至东南亚地区的著名神活,这个神话不仅在《后汉书》、《搜神记》等众多汉文古籍里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而且直到今天,在我国南方苗、瑶、畲等民族民间,仍有广泛的流传。关于盘瓠崇拜的种种民俗事象,至今仍有众多的遗存。这种遗存,既有心理方面的,也有行为方面的,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态化的。因盘瓠神话和盘瓠崇拜而产生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