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改革发端的再探讨

来源 :中共党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发端问题,从时间上看应该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年,即1977年,其“源点”并不是某一个村,而是“多点开花”;农村改革是以“包”字为核心“多源汇流”的总体性成果;从全国的角度看,农村改革兴起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适宜的政策环境和农民渴望温饱、维持生存的内在要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对外党际交流不同于政党外交,更不同于政府外交。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因较长时间未获得合法地位及局部执政的限制,无条件从事外交活动,党际交流就成为中共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途径,因而,它也成为促进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对外党际交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中共十七大以来,人民解放军在以胡锦涛为主席的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随世界军事变革趋势,着眼国家安全利益,以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核心,锐意改革,开拓奋进,我国的国防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走上了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国内外广泛关注,特别是对十八大后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充满了期待。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而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大会已经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作出了明确昭示。大会本身就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昭告,这里主要谈四个方面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成果丰硕,创新点、亮点很多。我的体会,最重要的成果有两个:一是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二是选举产生了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2009年有很多重大的纪念活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等。本年度的党史研究以这些纪念活动为重点展开,在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近年来,有人对毛泽东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质疑,并认为“毛(泽东)、何(叔衡)二人是参加一大后才成为党员的”,“长沙有无共产主义小组或可存疑”。本文通过查阅有关公开的史料,回答了对毛泽东1920年入党的质疑。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构想。然而,1952年9月党中央却又改变了这一战略构想并宣布“立即过渡”。这种战略构想的改变,时间之快,转变之大,连当时的一些中央领导人都感到突然,并有些不解。本文拟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提出“农村中心”思想,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关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战略思想,是古田会议前后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向前发展的:井冈山时期是实行“固定区域的公开武装割据”形式;到东固提出“秘密武装割据”形式;到长汀后在《前委致福建省委并转中央的报告》中,将“秘密和公开、小块和大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而勾画出了创建大块公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蓝图,从而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决定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三南”会议和“三北”会议成为广州中央工作会议的前奏;如何克服两个平均主义(指生产队之间、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是此次中央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同时与会者形成了“要下决心搞调查”的共识;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农业六十条”(草案),标志着中共中央下决心大幅度调整农村政策,由此农村形势逐步好转。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周恩来、刘少奇诞辰110周年,中共六大召开80周年。本年度的党史研究以这些纪念活动为重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