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

来源 :中共党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ck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国内外广泛关注,特别是对十八大后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充满了期待。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而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大会已经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作出了明确昭示。大会本身就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昭告,这里主要谈四个方面的认识。
其他文献
毛泽东逝世以后,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有两件事情:一是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是既平息了“六四风波”,又发表南方谈话,保证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快速推进。
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导致了农村贫穷落后、农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悲惨局面;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阶级尖锐对立的残酷现实,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逻辑起点。国民党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阶级局限,以及中央保守势力占据统治地位,基层政权被豪绅地主把持,不可能实行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积累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宝贵经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废约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指导与指示。其中,既有促使中共制定包含反帝废约目标的革命纲领,在反帝废约斗争中实行统一战线的策略的积极成果,也有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指示中共发起“左”的全面的反帝废约运动,使革命力量遭受损失的消极影响。随着El本侵华步伐的加快,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下,中共逐步调整反帝废约策略,确立了以反对Et本帝国主义为主,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的政策。
从1919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主要认识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历史轨迹:1919年至1929年,共产国际对崭露头角的毛泽东初生好感,并夹杂着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同认识;1930年至1939年,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在党内具体事务处理上存留某些不同意见,但对屡遭主观主义排挤的毛泽东积极支持,并广泛宣传其业绩和思想;1940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坚持自主的毛泽东渐生疑虑,并加剧至对中共性质的质疑。系统呈现这一脉络对于全面评价共产国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无裨益。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迄今已30个年头。如同人们对任何历史问题的认识一样,《历史决议》不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1981年6月,距离“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5年,当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重塑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对粮食统购统销的态度,因家庭存粮的多少而不同;为动员农民服从国家的粮食统购政策,把余粮卖给国家,各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粮食统购基本上是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分成宣传动员、落实任务和送粮入库等阶段进行的。
土地租佃制度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广泛存在的制度安排,反映了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不同结合形式,其间土地与资本的结合至关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在内的土地制度变革,正是充分遵循了这一经济规律而取得了成功。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对党史研究者而言这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共党史研究迎来新高潮,获得大丰收,发表的论文上万篇、出版著作上千部,大批有特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
对外党际交流不同于政党外交,更不同于政府外交。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因较长时间未获得合法地位及局部执政的限制,无条件从事外交活动,党际交流就成为中共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途径,因而,它也成为促进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对外党际交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中共十七大以来,人民解放军在以胡锦涛为主席的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随世界军事变革趋势,着眼国家安全利益,以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核心,锐意改革,开拓奋进,我国的国防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走上了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