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一位员工等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89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蒋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打10年,终于爬到了销售经理的位置。
  我看到,蒋以前接到总经理的电话,会马上起身赶往公司。但是现在,他可以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和总经理聊天:“老总啊,我现在很忙,正在和客户谈事情。”
  蒋就那样的牛。
  企业改制的时候,蒋有望再进步
  一次,升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蒋仍然当他的销售经理,而一个车间主任“一步登天”成了他的顶头上司。
  他的愤懑是可以想像的。到处放出话来,自己将不干了。最后董事长找他谈话,让他安心工作,董事会会虑他的。但时间过去多日,董事会议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他原有的许多权益反而被取消了。
  一怒之下,蒋辞职了。之前,他告诉我,公司会挽留的,因为他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销售经理了。但现实却是。蒋在提出辞职的时候,董事长并没有多大惊讶,只是要他仔细考虑一下。蒋说已经考虑好了。董事长说下午给他答复。过了三个小时,董事长打电话给蒋,说:“请办好离职手续。”
  蒋就这样离开了。他想看公司产品销售不出去的笑话,但事实又一次彻底回击了他。公司产品仍然源源不断地发往外地,他的离去没有给公司造成任何影响。
  他企图拉拢他的那些商人朋友,却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因为他们是商人,他们以利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蒋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职位,现在省城的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他说很好,也不知是真是假。
  蒋是学管理学的高材生,他应该知道一个人在公司的作用有时很强大有时很微弱。从理性的观点看,一家公司就像一台十分复杂的机器,维持正常运转需要许多部件配合,而不是某个人。当自己做出一番成绩的时候,不要忘了配合自己的许多“零部件”。对于一台机器而言,每个部件似乎都不可缺少,但不要忘了,寻找一个部件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那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其实,每个人并没有自己想像得那样重要。
  
  智猪博奕
  
  博弈论里有个十分卡通化的博弈 模型,叫“智猪博弈”(Plgs’payoffs)。
  整个故事是这样的笼子里面有两 只猪,一只大,一只小。笼子很长,一头 有一个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 槽。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 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 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 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 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 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 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 半残羹。
  如果定量地来看,踩一下踏板,将 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流进食槽, 但是踩完踏板之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 出的“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 猪食。
  如果两只猪同时踩踏板,再一起跑到食槽吃,大猪吃 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劳动耗费各自2个 单位,大猪净得益5个单位,小猪净得益1个单位。
  如果大猪踩踏板,小猪等着先吃,大猪再赶过去吃, 大猪吃到6个单位,去掉踩踏板的劳动耗费2个单位净 得4个单位,小猪也吃到4个单位。
  如果小猪踩踏板,大猪等着先吃,大猪吃到9个单 位,小猪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踩踏板的劳动耗费,小猪 是净亏损1个单位。
  如果大家都等待,结果是谁都吃不到。可以得出结 论,惟一解是大猪踩踏板,小猪等待。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令人出乎意料的 是,答案居然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 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 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呢,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 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 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 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 只好亲力亲为了。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谁先去踩这个踏板,就会造福 全体,但多劳却并不一定多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 最大的回报,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一个和尚挑 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唱,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正是这样 一个道理。这三个和尚都想做“小猪”,却不想付出劳动, 不愿承担起“大猪”的义务,最后导致每个人都无法获得 利益。
  在智猪博弈的模型中,要摆脱大家都无法生存的困 境,就要让双方的期望值不同,然后由一方作出现象上的 让步。实际上,让步的这一方,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是谦 让了。但他不是无原则无目的的让步,绝不像孔融让梨那 样是出自道德心,而是出自自己理性的盘算和对期望值 的估计,然后才采取看似让步的举动。这样一来,别人看 来你是让步了,而你在不违背自己意愿的基础上.打破了 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期望。这看似愚蠢,实则智慧至极。
其他文献
她看起来真小。也许不足16岁,矮矮的,150公分的样子,却扎了两条长长的辫子,搭在身前。抬起头的时候,面颊,有两抹高原女孩特有的高原红。穿蓝色碎花的裙子,干净的蓝,一如西宁的天空,蓝得清澈,蓝得透明,蓝得一如关于这个城市天空的传说。  从走出西宁火车站,她便一直紧紧跟在我们后面,小声央求:“让我给你们做导游吧,很便宜的,一天只要50块钱。”  不得已,我又回头冲她笑笑:“小姑娘,我们真的不需要。”
期刊
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州萨德尔镇有一位名叫法兰克的年轻人,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只好去芝加哥寻找出路。在繁华的芝加哥城转了好几天,法兰克也没找到一处容身之所。当他看到大街上不少人以擦皮鞋为生时,他也买了把鞋刷给人擦皮鞋。半年后,法兰克觉得擦皮鞋很辛苦,更重要的是不赚钱。  于是他用擦皮鞋赚来的一点微薄积蓄租了一间小店,边卖雪糕边给别人擦鞋。雪糕生意比擦鞋强多了。欢喜之余,他在小店附近又开了一
期刊
小老乡阿彦要结婚了。三个月前,她还没有男朋友。  阿彦不是闪婚。未婚夫是阿彦以前的恋人,她的高中同学凯。阿彦和凯2002年大学毕业后,谈了两年多的恋爱,结果分手了,因为一根;冰淇淋。  那是2004年的一个夏夜,约晚九点半左右。阿彦说:“我要吃冰淇淋。”凯说:“超市商场九点关门,你让我到哪里买?”阿彦说:“我就要吃,我知道四站路以外的红绿灯附近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店。”凯没有去,阿彦自己去了,吃完
期刊
多年前,在美国纽约州的一座村庄,一个木匠来到一个铁铺,对铁匠说“请给我做一柄最好的锤子,做出你能做得最好的那种。”  “我做的每一柄锤子都是最好的,我保证。”铁匠戴维·梅尔多非常自信地说,“但你会出那么高的价钱吗?”  “会的。”木匠说,“我需要一柄好锤子。”  最后,铁匠梅尔多交给那位木匠的的确是一柄很好的锤子。对于这位木匠来说,他做木工十多年,用过不少锤子。可是,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哪柄锤子比这个
期刊
虽然在同一座城市,周建湘已有大半年没见到儿子小轩了。儿子18岁生日那天,老周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我只养你到18岁,从明天起,你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吧。”  儿子13岁那年,老周做出了一个全家人都反对的决定——让儿子退学。他对儿子说:“回去吧,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让儿子退学的直接原因是,他常常被儿子的老师传唤到学校去接受他不该接受的教育,内容无非是孩子调皮、上课睡觉、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老周很难堪,认
期刊
我有一个男同事,相貌奇丑。不仅身高只有一米六,且五官错位,下巴上翻,满口只有五颗牙。他分配到我们单位时,因为丑,没有一个科室愿意接收他。最后,局长将他安排到后勤工作。那里跟外界接触少,能尽量避免一些尴尬。  在很多场合,人们遇到他都会纷纷侧目。甚至在上下班途中,常会有三五成群的小孩跟在他的单车后奔跑,嘴里还大声叫喊着:“怪物,快来看怪物…”因长得丑陋,同事待他也非常冷淡。投到他身上的目光,多是带着
期刊
曾经听过一个台湾人的电视讲座,主讲人问:“各位想要多少钱才满足々”大家都异口同声:“越多越好。”主讲人又说“今天我送给各位一亿元新台币,想不想要?“大家哇的一声,高兴地说:“要!”接下来主讲人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大家拿了这一亿元后,永远不可离开这个屋子。”这时所有的人都不想要这一亿元了。  为什么呢?永远不可离开这房子,那再多的钱也等于一堆废纸。  有报道说,欧洲人的“精神利润”比美国人高。虽然他
期刊
2009年1月4日,2008年度”星光大道”总决赛现场,27岁的张羽凭着淡定从容的姿态、忧伤而又具穿透力的演唱及超强的综合素质,迅速将评委和观众纳入自己的气象体系,获得年度总冠军。  但你或许想象不到,这个才华出众的男孩儿,却是来自一个苦难绵绵的单亲家庭。13岁那年,父母离婚,他那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从此充满了悲伤。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他放弃了美丽的大学梦想,当了一名修车工……从修车工蜕变成星光大
期刊
1 20岁小伙成了“散打王”    身高1.76米的柳海龙肌肉结实,一对浓黑的剑眉下透着中国武士特有的英气。1981年5月31日,柳海龙出生于风景秀丽的山东烟台,儿时的他就喜欢上了武术。可周围并没有会武之人。一个周末,他徒步几十里。揣上平时攒下的几元钱,到书店买回了几本武术书籍。海龙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早晨,当别的同学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时候,他已经早早起了床
期刊
罗伯斯年轻时许多女孩子都追他,说实在的。他一直不喜欢眼前的爱人,虽然她年轻时貌美如花。他今天选择离家出走。他要无所顾及地离开她,他觉得她唠叨,像得了什么怪病,令人讨厌。儿女们早已不在身边,所以,他是自由自在的。  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击会见自己的凡位老友,老友们都推托要陪老伴,没空,他大声骂他们没出息。然后便愤世嫉俗地来到约梦的门口。  约梦是他的初恋女友,三十多岁时,爱人便死了,她硬生生地守了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