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回采工艺研究

来源 :能源与节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采在采煤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总体采煤质量和采煤效率,因此根据不同矿井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回采工艺至关重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煤矿井下回采工艺及其选择,探讨了煤矿井下回采工艺与安全开采的关系.
其他文献
为了减小沿空巷道顶板变形,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对两次采动下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两次采动过程中,沿空巷道的两帮应力分布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第二次采动下顶板的下沉量由184.7 mm升高至734.7 mm,巷道的底鼓量由64.8 mm增大至171.0 mm,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增大.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给出了巷道围岩薄弱环节的补强支护方案,为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了参考.
确定煤层煤质和含气量是煤层气测井评价的重要内容.从煤层体积模型出发,通过对沁水盆地赵庄区块煤芯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合测井响应特征,提取了与煤质以及含气量相关的测井信息,利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赵庄区块煤层气井测井解释含气量模型,并通过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煤层气储层的煤质及含气量等储层参数进行了实测解释,解释结果也与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相符合.该模型为赵庄区块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电力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用电总量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急需探寻高效能源发展之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应运而生,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可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方向.结合实际项目,分析了境外能源的利用现状,阐述了境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进而探讨了该系统的建设模式、容量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为了提高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回收率,以薛虎沟矿12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采高下顶煤的应力峰值和水平位移变形量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采高的不断增加,应力峰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顶煤的水平位移量同样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采高为3.0 m时,应力峰值和水平位移量均达到最大值.同时,对不同采高下的顶煤冒落状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采高顶煤冒落均类似于漏斗状,当采高为3.0 m时,顶煤回收率和含矸率均为最优,分别为86.1%和8.4%,所以最佳采高为3.0 m.希望所述内容能够为矿井厚煤层高效开
薛虎沟煤业为解决回采巷道变形严重,破坏大的问题,以29204回采工作面巷道围岩为研究背景,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巷道布设位置下的围岩塑性破坏范围及垂直应力分布进行分析.为提升数值模拟精度,利用先前试验数据对模型物理参数进行属性设定.通过模拟研究发现,当回采巷道沿着巷道底板掘进时,巷道塑性变形、围岩垂直应力、围岩水平应力及充填体的破坏等均能满足巷道围岩控制要求.所以沿底掘进时巷道布置位置较佳.
醇胺法脱碳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气预处理脱酸系统中,以免酸性气体腐蚀设备及在低温状态下冻结而堵塞管道和阀门.高效的胺液配方可大幅度降低工厂能耗,是企业长期追求的目标.针对实际天然气液化工厂能耗高的现状,基于实际天然气液化工厂运行数据和流程,采用软件模拟和机理实验,对再生温度、吸收温度及胺液循环量进行优化,最终优选出胺液配方36%MDEA+4%PZ,可降低胺液采购成本36.76%,每年可节约电费7.1×104元,为工厂脱碳胺液筛选及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第三次能源革命已经来临,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可缺少,从煤炭、石油到风能、太阳能、核能,能源多样性还在不断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展绿色能源将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燃气燃烧特性及烟气热物性计算方法,分析得到燃气锅炉热力站产生的不同烟温降温后的余热回收潜力,并采用延时热负荷计算模型,获取一城市燃气锅炉热力站的理论供热量,并与一个供暖周期内实际的日供热量、日燃气消耗量、日烟气排放量等数据进行比较,进行了烟气余热回收量计算和直燃型吸收式热泵机组选型,为热力站余热回收总体改造和吸收式热泵机组设计提供参考.
火电厂发电调度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综合考虑资源消耗水平和环保水平各方面因素.兼顾污染物排放交易和污染物排放约束,构建发电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和模糊理论,利用多判据决策分析技术进行火电厂降耗-环保发电调度优化,以确定最佳发电调度决策方案.火电厂降耗-环保发电调度,能实现资源消耗水平和环保水平的最优化;同时,污染物排放交易和污染物排放约束能有效地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实现污染物控制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每年都面临着庞大的减排任务.2021年5月6日发布的一份新研究报告称,截至2019年,中国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占世界的27%,并且第一次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总排放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的急剧消耗.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消耗时会不断增加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参考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分析了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以及提出了碳减排的具体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