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虎沟矿复采工作面回采巷合理位置研究

来源 :能源与节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虎沟煤业为解决回采巷道变形严重,破坏大的问题,以29204回采工作面巷道围岩为研究背景,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巷道布设位置下的围岩塑性破坏范围及垂直应力分布进行分析.为提升数值模拟精度,利用先前试验数据对模型物理参数进行属性设定.通过模拟研究发现,当回采巷道沿着巷道底板掘进时,巷道塑性变形、围岩垂直应力、围岩水平应力及充填体的破坏等均能满足巷道围岩控制要求.所以沿底掘进时巷道布置位置较佳.
其他文献
在燃料电池宏观层面上,提出了电池运行时水平衡计算模型.通过理想气体等一系列简化假设,分别以状态方程和含湿量方程两种推导方式计算燃料电池运行时电池进口水、反应生成水和电池出口水,这两种推导方式无偏差.实验中,电池恒电流运行数小时,采用电池阴阳极出口接汽水分离器的方式,将液态水和气态水分离,液态水的质量称量得到,气态水的质量通过水平衡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即通过将水平衡模型与实验耦合,计算实验中电池阴阳极水平衡及电池总体水平衡.结果表明,电池总水平衡的误差在±3%以内.由此可见,水平衡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燃料电池运行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为安徽省能源转型升级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大规模地并网会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若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无法满足用电需求,系统的频率和电压就会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严重时可引发停电事故;相反,若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超过了用户的用电需求,弃风或弃光等现象也会应运而生.研究新业态下的源网荷储柔性调控与运营模式,提出构建智慧化能源管理平台,增强电力交易柔性,全力服务可再生清洁能源消纳,把发电和用电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割开来,可有效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和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破坏的双重作用下,山西省部分地区出现地下水超采、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岩溶泉水流量锐减甚至断流(兰村泉1986年断流、晋祠泉1994年断流、古堆泉1999年断流),太原、运城、大同等盆地出现较大范围的地下水超采区、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裂缝以及地下水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针对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热抽汽减压环节普遍存在的火用损大、整体经济性较差问题,提出基于背压汽轮发电机组回收供热蒸汽余压,接带厂用电系统,实现供热蒸汽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案,并以一超超临界1000 MW和亚临界300 MW燃煤供热机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BSILON热力建模软件分析了工业供汽和居民采暖余压梯级利用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及其经济性.结果表明:与节流减压直供方案相比,工业供汽600℃进汽方案供电煤耗率下降2.25 g/(kW·h),535℃进汽方案供电煤耗率下降1.38 g/(kW·h),因而从提高供热经济性角
龙川—平远地区位于北东向武夷山铀多金属成矿带南段(广东境内)和东西向南岭铀成矿带的交接部位.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之前的资料,对该地区铀多金属矿的时空分布规律、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水文地质情况和地质构造资料对于煤矿灾害的防治十分关键.为了更好地对煤矿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望云煤矿13201工作面在开采前采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技术和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对地质构造异常和水文地质异常进行勘探,从而保证了煤矿的生产安全.
为了减小沿空巷道顶板变形,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对两次采动下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两次采动过程中,沿空巷道的两帮应力分布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第二次采动下顶板的下沉量由184.7 mm升高至734.7 mm,巷道的底鼓量由64.8 mm增大至171.0 mm,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增大.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给出了巷道围岩薄弱环节的补强支护方案,为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了参考.
确定煤层煤质和含气量是煤层气测井评价的重要内容.从煤层体积模型出发,通过对沁水盆地赵庄区块煤芯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合测井响应特征,提取了与煤质以及含气量相关的测井信息,利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赵庄区块煤层气井测井解释含气量模型,并通过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煤层气储层的煤质及含气量等储层参数进行了实测解释,解释结果也与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相符合.该模型为赵庄区块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电力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用电总量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急需探寻高效能源发展之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应运而生,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可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方向.结合实际项目,分析了境外能源的利用现状,阐述了境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进而探讨了该系统的建设模式、容量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为了提高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回收率,以薛虎沟矿12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采高下顶煤的应力峰值和水平位移变形量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采高的不断增加,应力峰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顶煤的水平位移量同样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采高为3.0 m时,应力峰值和水平位移量均达到最大值.同时,对不同采高下的顶煤冒落状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采高顶煤冒落均类似于漏斗状,当采高为3.0 m时,顶煤回收率和含矸率均为最优,分别为86.1%和8.4%,所以最佳采高为3.0 m.希望所述内容能够为矿井厚煤层高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