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来源 :铸造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总结钛合金在摩擦磨损、高温抗氧化和疲劳敏感性等表面性能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当前国内激光熔覆、激光合金化和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等在钛合金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展望了钛合金激光改性研究新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成分,为寻找新的抗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的Ellman\'s法筛选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选择乙腈(A)-0.4%氨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4 mL· min-1,柱温30℃.二氯甲烷萃取部位A相比例随时间变化为0~3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性须根在自然腐解条件下对滇重楼生长发育和入药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室温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须根施用量自然腐解对滇重楼根系菌根侵染率、生理生化指标以及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结果:施加不同须根量自然腐解处理对滇重楼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的侵染率无显著性影响,与侵染强度存在部分显著性差异;滇重楼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随须根施用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叶绿素总量最大降幅达78.7%;滇重楼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3种保护酶活性反应程度不同,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最大增幅达181.6%
对提升SUS430铁素体不锈钢冲压成形性能进行了研究,高等轴晶率钢卷的(r)值为0.905.结果 表明,降低开轧温度的钢卷抗拉强度比正常工艺卷抗拉强度略高,低开轧温度钢卷(r)为0.858.两轧程试验卷与对比卷相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提高24.17 MPa,8.25 MPa和1.81%,(r)值高0.57,△r值高0.094.两轧程试验卷与大压下卷相比,屈服强度比大压下小10 MPa左右,抗拉强度值相差不大,伸长率高1.72%,(r)值高0.16,△r值高0.175.二轧程钢卷的伸长率和r都得
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高速钢表面制备CrAlN涂层,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退火处理.采用划痕仪、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探究退火处理对涂层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退火处理后,涂层硬度降低,粗糙度升高,Cr和Al元素减少,O元素含量增加;退火后晶粒发生粗化,其中经过700℃退火后的CrAlN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优异的结合力和最低的摩擦系数,涂层表现出优异的耐磨减摩性能和高温稳定性;退火后涂层磨损机制从磨粒磨损转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使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新型Co-Ni基高温合金进行时效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维氏硬度仪分析了时效热处理工艺对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时效热处理后,新型Co-Ni基高温合金组织内部析出了近似球状的γ\'相,并且γ\'相的体积分数达到50%以上.析出的γ\'相的粒径尺寸随着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γ\'相的体积分数主要由时效温度决定,与时效时间无关,且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根据弱对偶耦合和强对偶耦合模型,计算得出最佳的γ\'相粒径尺寸在35~40nm.
中频电炉在熔炼过程中炉体电磁线圈及系统整流逆变单元中部件发热显著,对这些部件进行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参数必须进行严密的监控,以防止冷却系统出现故障未及时发现导致生产事故或者人生安全事故.结果 表明,通过采集循环水系统现场参数,利用可编程控制器,交互式人机界面以及先进的云技术,可以实现对系统参数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镁基复合材料表现出高的比强度、耐磨性、优异的导热性和导电性以及良好的阻尼能力,在航空航天、汽车以及生物医学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综述了镁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增强相类型及其对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总结了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展望了增强相对镁基复合材料的强化及制备方法,指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是混合相增强和原位合成增强.
综述了TWIP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合金元素在TWIP钢中的作用以及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并对TWIP钢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希望能为TWIP钢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以“材料成型大赛”为例,采用“课程教学-大赛实验-探索分析-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将材料成型大赛与《液态成型原理》课程进行深度融合.结果 表明,深度融合结果不仅将优秀教学资源高效整合,使教学更生动,而且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相关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浓厚兴趣、创新能力和积极探索能力.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以及材料加工工程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涉及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数学公式较多,各章节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由于各自基础不同,材料加工专业学生学习《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效果差异较大,不能形成系统性认知,不能将课本讲授的试验设计方法在铸造工程实践中自如运用,数据的整理和处理不能满足工程本身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对《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提出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策略,包括遵循信息输入规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认知心理学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