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o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也就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教育
  一、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
  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
  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四)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二、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社会评价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亲子关系的失调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提高单亲家庭教育重视性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
  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
  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
  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第三,不向子女隐瞒家庭變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們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
  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
  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与学校因素的总和, 所以,关注农村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4ISBN 978-7-5062-6673-4
  [3] 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4ISBN 978-7-5062-6673-4
  [5]李韦遴:《学生心理问题剖析与对症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于是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积极开展了以自主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突破口的系列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一、全面造就,让学生自律生活。二、言传身教,让学生自我管理。三、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觉学习。  关键词:自主教育;自律;自理;自觉;快乐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
期刊
摘要:所谓尊重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以树立他们的自尊、自爱和自信,进而促进孩子的进步,使孩子不断地成长,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种方法。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即受教育者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孩子的自我成长是通过自我教育起作用的。本文阐述了尊重教育对于自我成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尊重教育的重要性。 
期刊
摘要:校本课程建设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基于对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优势,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心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在心理健康教
期刊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女高三学生,临近高考之际,因与姐姐做比较而出现了情绪不佳、睡眠质量差、食欲下降等问题,内心痛苦前来咨询,被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错误认知,正确面对“比较”的事情。经过6次咨询,来访者的不良情绪好转,能正确面对“比较”的事情,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走出;比较;阴影  一、辅导背景  1.笔者了解到的情况  欢欢(化名),女,18岁,高三学生。
期刊
摘要:中学生患上抑郁不容忽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老师一旦发现疑似抑郁症病例,应立即通知家长带着孩子去专科医院诊断和治疗。一旦确诊,患者就应该配合专科医生服药治疗。在治疗期间,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老师、同学和家长等应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一种合力,共同用爱心和陪伴来驱散他心中的负面情绪。本案例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关系,在治疗抑郁症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巩固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关系,还
期刊
摘要:生活本身就很精彩,如果让数学与孩子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喜爱的情境融为一体,那样的课堂也才会精彩起来!教学中我们创设一种以美激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的环境,在童话情境中展现数学的美丽,让学生看到数学很美;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美;创设游戏情境,创造数学的美丽;让学生走进故事角色,体验数学的美丽,那么数学课堂将变成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美丽;智慧;情境;快乐  
期刊
摘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最终不能变为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再多的工作都是白费的,所以教师教育学生的首要前提是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作为老师应对他发出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以鼓舞,才能使他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  关键词:双差;意识觉醒;耐心细致;集体温暖;教育合力;人格健全;良好习惯;成绩提
期刊
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建议;教育作用;教育环境;教育机制;重视程度;专业化水平;组织体
期刊
摘要:性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我校子课题是《小学中年级学科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研究》,以学科文化课渗透为切入点,在课堂中有效落实性健康教育。通过前期调研相关数据,了解教师、家长、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态度,同时为课题提供数据支撑;依据学科特点,大纲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梳理学科教学内容渗透的点,进行有效课堂渗透;借力专家资源,进行课题研讨,使得课题的方向更加明朗,更具
期刊
摘要:作为老师,既要教育好学生,也要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什么样的主张,都必须尽早开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应该尽早培养,与学校教育结合教育孩子更应该尽早,努力做一名和孩子相亲相爱,相扶相帮的好家长。  关键词:自尊;自信;家校结合  一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小学生,这是人生的第一个转变。她从一个无拘无束的孩子,突然变成一个学校里要守纪律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