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如“东海劳”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岁月中,众多的名山大川,哺育了无数的子民,也承载了民族的欢乐与苦难,对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山川以其雄伟壮丽、多彩多姿的美,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他们陶醉沉迷其中,与山川精神往来,文心被激活,诗兴被催醒,遂以生花妙笔描摹山川之真容,以纵横才气点染山川之氣质。山川之美由此被存储定格于惊天泣鬼、脍炙人口的妙语名篇中,让酷爱山水的人能够一册在手,足不出户,“江山入卧游”。这是才士对山川的倾情回馈,是他们以诗兴文心赋予山川的另一种生命形态,也是无价的人文财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人间四月天的暖春,我们用四篇文章,带读者走遍黄河、长江、嵩山和崂山,从古诗文中领略其自然景观,探寻其精神气质。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刘怀荣

  崂山古称牢山、劳山、鳌山和辅唐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部,“当山尽海会之交”(黄宗昌《崂山志》卷一),三面环海,山海交汇,故能“擅山海之胜,岱宗莫能争奇”,堪称“天下之壮观”(黄公渚《劳山集·自序》),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因其地处神仙家渊薮的齐地,地势奇诡,又以修仙胜地而闻名遐迩。金元以来,全真道在此开枝散叶,发展壮大,崂山更获得了“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美称。山海奇观与“神仙窟宅”的神秘性,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前来游览,并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词作品。从这些歌咏崂山的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崂山的奇异美景,也能感受到其独有的人文魅力和文化精神。

/群山未必可相俦/


  崂山高耸于黄海之滨,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奇异的自然美景。丘处机称:“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俯(或作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胜境也。”(《闲吟二十首序》)确是不刊之论。
  山海相接是崂山自然奇观之一。崂山与五岳等名山最大的不同,首先在于兼擅山海之奇。游崂的历代诗人对此多有歌咏。“海上名山谁作邻,数峰高起自为群”(元·戴良《登大牢山》)“山海相围抱,天然启壮观”(清·夏联钰《无题》)“海与山相接,山深海亦深”(清·徐宗襄《题陈玉圃崂山纪游》)都是最直观的写照。据《山东通志》载,崂山有二,高大者曰大崂,差小者曰小崂。清人赵似祖在《望崂山》诗中说:“海岱之间多奇怪,二崂天半落空青”,诗人所谓的“奇怪”,指的正是从海平面突然拔地而起直插云天、与其他名山迥然有别的特点。
  汹涌澎湃的海浪海涛是崂山自然奇观之二。山海相接,则必有巨浪惊涛。明人黄宗辅《崂山观潮》曰:
  平水潮生高十丈,喷如雨管触相向。……杖底轰豗动远雷,叠雪浪花接天开
  巨浪喷薄,相互撞击,直射云天,涛声有如雷鸣,如此波澜壮阔的画面,确实令人大开眼界。“掀天飞海马,裂地吼山鳌”(清·周荣鉁《观潮》),“浊浪与惊涛,尧舜忧且骇”(清·杨玠《崂山观海》),“雪浪怒喷摧石骨,银山迸倒散珠胎。涵空色挟千峰雨,动地声喧万壑雷”(清·王大来《同一了道人大石台观海》),都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描摹海浪“掀天”“裂地”的速度、力量和“怒喷”“动地”的声响,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清人黄立世作有《大泽上人为言海上风雨状长歌赠之》,诗曰:“盆倾雨注东海隈,海波暴怒天上来。天地黯黯日星死,一声霹雳千山摧”,更是将风雨交加、雷声震耳、山呼海啸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蔚为壮观。
  海上日出是崂山的又一奇观。崂山俯瞰大海,是观看日出绝佳的胜地。中国古代有日出扶桑的神话传说,写崂山日出的诗词也多用到这一典故。“鳌山三面海浮空,日出扶桑照海红”,出自丘处机《闲吟二十首》其十五,也是较早描写崂山海上日出的诗句。“海中浴日耀光芒,日日崂山开早花。水承云岚流紫雾,别呈一格送天涯。”(清·丁芒《崂山日出》)则将崂山海中浴日、岚光晦明的别致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向往。
  崂山观看日出多选择狮子峰,对此诗人多有吟咏。清人黄岩《望海石观日出》曰:
  扶桑隐隐起红涛,曙色渐开大小崂。
  雾散狮峰天半彻,云烘贝阙海门高。
  清人黄如玖《狮子峰观日》中有云:
  空中夜半观日出,蚌蜃忽吐光青红。
  乍出一片于阗玉,熠耀有如开珠宫。
  渐上拟倒句漏井,丹砂万点天为红。
  莱子彩衣鄂君被,云光霞气春宵烘。
  金枝翠节出异彩,骊龙吐珠烧鸿蒙。
  两首诗都对日出海上的过程都做了细致的描摹。
  登狮子峰观日出的每位诗人,感受有差别,但惊奇却是一致的:
  碧浪已浮沧海日,白云犹锁万山松。
  耽游千里谁言老,选胜搜奇兴颇浓。
  (清·崔应阶《狮崖宾日》)
  霞彩千条天簇锦,洪涛万里涌熔金。
  鱼龙变化神工力,山水奇观客子心。
  (清末民初·孙风云《狮峰观日出》)
  《齐记》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崂山能与岱宗争奇。究其原因,大抵是与崂山雄阔壮美的山海奇观晚是分年不孙开犁的在。天雄津峙多于齐伦地道东寓部所的。崂山,既有高山雄伟壮阔的奇异风姿,又有大海一碧万顷、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象。

/佳山福地隐仙灵/


  崂山兼具山海之胜,又地处神仙方术盛行的齐地。因而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誉。金元以来,全真教在此布道,支派繁衍,弟子众多。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兴盛局面,崂山也因此有了“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美称。崂山佛教虽远不如道教兴盛,但也在山海奇观之外,与道教共同为崂山增添了无穷的人文魅力。   全真教领袖丘处机游览崂山时,以“佳山福地隐仙灵”(《闲吟二十首》其六)称赞崂山,又感叹“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丘处机《闲吟二十首》其七)。清人李中简也说:“乾坤造幽境,仙隐閟灵窟”(李中简《望崂山》)。崂山奇异的美景,也使游人如临仙境,生出奇思妙想。“眼前此景出入世,便可羽化凌飞仙”(明·陈沂《无题》),“每见崂山色,飘然思欲仙”(明末清初·黄垍《见山》),“被氅高人吹笛去,舞霓仙子步虚归”(清·黄守和《雪中望崂山》其一),“万壑千峰落照余,仙人鹤氅往来徐”(清·黄守和《雪中望崂山》其四),这其实是从另一角度写出了崂山如仙境般的美景。
  道教、佛教的宫观庙宇,也为这座名山增添了迷人的风姿。“至今号作神人宅,凭高结构留仙宫”(清·顾炎武《崂山歌》)。仙宫周围遍布“琪花瑶草”,似阆苑仙岛,美不胜收:“中有十洲三岛,阆苑赤城,琪花瑶草,鹤舞鸾鸣。”(清·黄玉瑚《观海》)其中,尤以太清宫为胜,芳草烂漫的太清宫让人有“恍然风雨下仙人”(明·高出《太清宫》)之感,这又与其“霞罩禅宫碧竹深,疑是阆苑落海滨。瑶草琪花晶翠珍,胜似仙岛七宝林”(清·惠龄《太清宫》),“猛兽毒蛇敛形迹,琪花瑶草呈鲜妍”(清·李云麟《登太清宫最高顶》)的环境密不可分。佛教庙宇也堪与道教宫观媲美,“琳宫梵宇徜徉遍,随处因缘仙佛兼·”(清·尤淑孝《劳山二首》其一),“精蓝梵宇亦何多,群仙醉倒金叵罗”(清·赵似祖《望二崂》)。
  宫观庙宇多掩映在苍松修竹、涧水幽谷间,与自然美景相映成趣。如上清宫:
  宫在深山里,林深景更幽。
  涧多泉响乱,竹密鸟音稠。
  (周至元《上清宫》)
  清幽静雅的环境,是好静远俗的出家人的清修佳处,“道人能好静,石上对棋枰”(清·蓝水《明道观》),“夜静泉喧石,洞深孤讽经”(清·林砥生《塘子观》);也让游人的身心得到了洗涤,而顿生出尘之思,“我来赋玄虚,喜未落尘网”(明·黄宗臣《游白榕庵》),“揽取幽岩胜,坚余学道心”(清·白永修《白云观》)。张允抡在《崂山志序》中说:“山之高深,以人为高深者也。无人,则山不灵。”高道名僧与座落于人间仙境中的宫观庙宇,为崂山增添了特殊的人文魅力,这应是游人接踵而来,并被激发出“耽游千里谁言老”之豪情的又一重要原因。

/独与山灵相尔汝/


  众多歌咏崂山的名篇佳作中,黄孝纾的《劳山集》最为引人注目。黄孝纾(1900-1965),字公渚,号匑庵,因酷爱崂山山水,自号“辅唐山民”。寓居青岛期间,每年都会多次饱览崂山美景。《劳山集》是他歌咏崂山的专集,由137首词、138首诗及13篇游记组成。叶恭绰称赞他“以一人之词,遍咏一山之胜至百十阕,昔人无是也”,又说:“山水有灵,定惊知己。”(《劳山集·东海劳歌·题词》)其“知己”之说,切中肯綮。而黄孝纾也是以崂山之“知己”自许的,他在《劳山饭店夜宿柬潜廔道冲丈》诗中有“独与山灵相尔汝”之句,即表达了与叶恭绰相同的意思。这样的认识,在如下两方面表达得尤为突出。
  一是与崂山的心灵互动。在黄孝纾的笔下,崂山山水充满了多情、盎然的生命力。“青山道,依旧碧峭摩空,看人如笑。”(《瑞龙吟·春日游上清宫牡丹花下作》)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诗人与崂山的悠然会心、相视而笑?“林月窥人半面,多情却似无情”(《清平乐·秋日游南九水暮宿劳山饭店》),“送我归途,犹是旧时月”(《一斛珠·王子涧观红叶》),表面是崂山之“月”“多情”,实质是诗人爱屋及乌,对崂山之“月”的一份深情。“林纡路转不逢人,田水涓涓碧,行近青山深处,有黄鹂留客”(《好事近·登窑观梨花,后期而往,零落尽矣》),写黄鹂留客,实则表达自己对崂山美景的眷恋。“和松吹、弹月桥边,呜咽流水如诉。看人老、婆娑短发,几株拂岸垂杨树。谒山灵、世外相迎,盛情如故”(《莺啼序内九水纪游邀丛碧同作,并柬元白、孝同》),则是写流水有声,好似在和自己说话,山水有灵,仿佛知是故人来而盛情相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崂山山水如诉如笑,非山水在笑,而是作者赋予了崂山如此的款款深情。大词人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黄孝纾与崂山之间,也应作如是观。
  二是以崂山为精神归宿。黄孝纾多次游历崂山,在自然澄澈的山水美景中涵养性灵,寄托情怀。崂山的幽静淡雅使黄孝纾心怀归隐之志,往往有飘然出世之思。“腊鼓磬磬祀海神,垂髫戴白趁墟人。衣食足,屋庐新,何必桃园始避秦”(《渔歌子·黄山櫂歌十阕》),描写了崂山中黄山附近百姓的生活景象,以陶渊明的《桃花源》的意象入词,表明了自己对隐居崂山的向往。“江湖多风波,把臂意云何,与君偕隐安乐窝”(《醉翁操·山中招隐寄螴厂》),更是直言要与弟弟螴厂归隐崂山。又《解佩令·养疴劳山饭店赋答亲知》下阕曰:
  春山似醉,冬山似睡。信山中、四时景备。夕眺朝晖,□变态、阴晴都异。赋归来、宿疴顿起。
  梨花十里,杏花三里。杜鹃花、遍地红紫。一壑一丘,且让我、闭门成世,脱尘缨、愿从此始。
  黄孝纾不愧为诗画兼擅的大家,此词所写正是崂山四时朝暮、极尽变化的美景。作者沉醉其中,不禁由衷地吐露出“闭门成世,脱尘缨”的心声。事实上,归隐崂山的想法,在他的诗词中是很频繁的,“极目海山看雁去,欲从老衲办行缠”(《柳树台》),“此地胜婆娑世界,镇千间广厦画中呈。吾生幸有归林处,待证山盟”(《八声甘州·题劳山疗养院图》),“践山盟,待证鸥鹭”(《穆护砂乱后重游太清宫》),都把崂山当作了人生的归宿。
  在黄孝纾的眼中,崂山“诗意深于山万重”(《下清宫夜宿迟袁道冲不至》),但他又深知“好景当前几人识”(《癸巳秋,偕同元白、孝同、宏略及丛碧、慧素伉俪游劳山……赋长歌以张之》),而他自己确是识得这“好景”的佼佼者。世间有了《劳山集》,崂山便多了一重身份,添了几分“妩媚”,因而有了别样的魅力和情趣。黄云眉在为《劳山集·劳山纪游集》所作的题词中有云“盖自有先生诗而劳山乃真无留胜”,可以说,崂山是天地为黄孝纾精心预备的“知己”,《劳山集》则不仅是黄孝纾作为“知己”对崂山的倾情馈赠,也是对无数爱山水、爱崂山的世人的馈赠。
  云蒸霞蔚的山海奇观,得天独厚的神仙窟宅,使得嶗山在我国众多的名山大川中能够不输五岳,独具特色。更为幸运的是,有黄孝纾这位“知己”,以生花妙笔写其风采,传其精神。如此殊荣并非所有名山都能拥有。丘处机曾盛赞:“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大安己巳胶西礁道众相邀再游鳌山复留题二十首·上清宫十首其十)》)他给崂山的定位,并非全然出自个人的偏爱。而自《劳山集》诞生后,说崂山“群山未必可相俦”,无疑又多了一分人文筹码。
  (作者简介: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秀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当看到作为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之一的刘岳兵教授的新著《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时,我首先被其书名所吸引,很想知道究竟何谓思想文化交涉史?读完全书,感觉该书确实突破了以往一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框架,内容丰富多彩,颇有新意。/壹/  作者吸收和借鉴了日本学者关于“文化交涉学”的概念。根据日本关西大学教授、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创始会长陶德民的解释,交流“在现代语境里往往指对
新中国70年是风雨与梦想之路,也是光荣与梦想之路。文学经典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记录了这样的历程,承载了历史记忆,也彰显了现实精神。经典携着春泥筑巢,让激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安顿;经典透着生命的亮色,击穿世俗的羁绊,让美好想象飞驰。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但同时我们又无法离开这种背景噪音。”经典意在将尘世中懵懂的人们唤
连环画《沙家浜》  按照以连环画为旅行线索的“按图索骥”的习惯,在有机会抵达南方的地理现场的时候,先在地图上查到了沙家浜镇。驱车而至,沙家浜镇却没有任何游人的痕迹,甚至可以说是很冷清,没有古迹,没有景点;而所有的房子、街道都是最近几十年的建筑。外环上的红绿灯没有启用,断头路上作为临时停车场停满了车辆。沙家浜镇是因为沙家浜的名声在外才在后来改成的,过去并不是这个名字。这也是很多包含了非常有名的不知名
/壹/  红学研究,渊源深长,现已成为一门显学。在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时,就有人在研究了。其实中国的《尚书》,也有小说的成分,可从没人拿来作小说研究。而日本的《源氏物语》,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虽有人研究,却没有像《红楼梦》研究那样持久不息。作为一部小说能持续被研究几百年,既要有一代代研究者,还须有不断的推动力。近三百年中,推动红学史发展,有几个关键人物。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
2018年6月起,每年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国家层面为农民和农业设立的节日,传承着对辛勤耕耘、春华秋实的礼赞,延续着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深层民族心理,既汇聚对祖国山、水、土地的情感寄托,也推动乡村振兴和乡土文化传承。作为有上万年农耕传统的古老中国,“五谷蕃熟,穰穰满家”的丰收愿景凝结起文明的澎湃力量,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相当篇幅留存了先民关于“丰收”的企盼和记忆。  
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苏联著名新闻电影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实著作《在华一年》中文版正式上市。《在华一年》俄文版于1941年5月由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珍贵的记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的重要书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李辉大使翻译的中文版,首次披露大量珍贵史料,意义重大。  1938年9月至193
“重阳”亦称“重九”。“九”是阳数之极数,两九相逢,乃称“重九”。重阳,作为九月九日这一特殊节日的代名词,文中始见西汉末刘歆《西京杂记》的“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诗中始见梁代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的“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东晋陶渊明《九日闲居》已将九月九日称为“重九”:“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唐前重阳习俗  重阳风习,代代相传。佩戴茱萸、登高、赏菊饮酒、宴会赋诗这样的活动,在唐前已逐渐形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版图中,众多名山是其中特别耀眼的存在。它们不但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情节铺展的线索、传奇演绎的关节,还充满着审美弹性,寄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创造性地把它们作为一种环境背景布设于其小说中,赋予大山以人格化,也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在他笔下,每座山似乎都隐藏着江湖故事,见证着恩怨情仇,砥砺着血性胆识,呼唤着人间道义,承载着赤子情怀。多少神秘幻想、浪漫情愫,多少凌云壮志、侠义肝胆,都在雄伟、
在浩如煙海的文艺作品中,“门”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重要意象,“门”以其承载的人物心理和社会景观,凭借象征或寓言化的映射形式,呈现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沉淀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哲思,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正是通过“锁着的门”“敞开的门”等意象展现主人公渴望与人接触又排斥他人的矛盾心理,展示了19世纪 60 年代俄国底层民众的苦难。而在梅特林克的戏剧中,“门”更是
日前,由金莉教授等人所著的《美国当代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研究》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的作品和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渊源和轨迹、基本理论、重要特征、与其他理论思潮的关系,及其在21世纪的发展态势,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全面透彻地把握了这一以性别意识为核心词的思想传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既是一种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化批评。女权运动、女权批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