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研究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gt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地协调观其实是对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全面而系统的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可以说人地协调观贯穿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全过程。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的是地理观念的培养。人地协调观反映了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会产生影响。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7-0083-0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十分重要也是必要的。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旨在帮助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能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处理好人地关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分数为目的而忽视了培养人地协调观等思想层面的教育。自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综合素养的培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就高中地理教学而言,许多教师开展了讨论和研究,明确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同时形成可持续的环境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及科学发展观等。但问题在于许多教师即使明确了新课改对核心素养培育提出的新要求,却没有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重视起来。还有部分教师确实将人地协调观渗透进了地理教学活动,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陈旧古板、教学内容抽象缺乏生动性、缺乏实践考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

2.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有效策略
  (1)提高对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重视程度
  对人地协调观重视程度的提高既是针对老师也是面对学生。众所周知,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认同。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引导者。由此可知,要想增强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有效性,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对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重视程度,而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对这种观念的意识并加强自身的培养能力,摒弃一切以分数为主的陈旧的教育思想,加强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引导,进而加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比如,“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反映的是什么矛盾?”“环境人口容量失衡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带有明显的导向性的问题会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它的培养和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渗透,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渗透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地协调观念的熏陶。
  (2)努力营造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育环境
  学习和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能产生深刻影響,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现状不太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环境。那么,如何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素养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加强理论层面的建设,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中缺乏关于人地协调观的理论支撑,这个观点只在某个单元提到过,却并没有关于它的系统的介绍。如果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增加关于人地协调观的理论知识,明确人地协调观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那么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就会提高。其次,实践层面的建设对地理学习来说尤其重要,学校要加强地理实践、体验课程的创设,给学生更多实地考察、研究的机会。比如,对本市垃圾分类情况的调查、近年来本市环境人口容量发生了那些变化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直接的学习资料、更新奇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3)深化地理与生活的相互融合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使知识和生活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在地理教学中,教材对教学的意义虽然十分重大,但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所发挥的教育意义毕竟有限,要想有效地加强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必须要重视地理情感和生活情感的融合。在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中,比如,课堂授课、讲解习题、课外实践、还可积极渗透到“研学旅行”课程中等,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人地协调观,注意强调所讲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缩小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还可以组织同学分享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对自然现象等进行专业的解释,这些策略能有效促进地理与生活的融合,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人地协调观是学生地理素养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块。广大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重视程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深化地理和生活之间的融合。在认识到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足的同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更好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良豪,张理臻.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21-23
  [2]郝勇.“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价值与教学模型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1):8-11
  [3]曹红红.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的车牌定位算法对夜间车牌图像定位效果差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定位方法;针对夜间车牌图像的灰度分布不均匀的缺点,采用局部二值拟合模型方法进行字符分割。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定位精确,对于包含车头灯或车尾灯的夜间图像,定位方法均有效,并且提供了准确的光滑闭合边界,精度可以达到亚像素级,系统的识别准确率高。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兼具债券和期权特性的混合型高级金融衍生产品,其合理定价对发行人和投资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考虑企业市场价值波动和利率波动的基础上,假定股票价格
近日,由杭州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与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联合发展的杭州市公共租赁住房“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评审会在杭召开。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已被视为一种"种子细胞"。近年来针对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生长发展的影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对肿瘤的
目的:探讨Kai-1基因的缺失与突变在胃癌演进与转移中的意义。方法:提取30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16例无淋巴转移,14例有淋巴转移),30例癌旁正常组织的RNA,RT—PCR扩增,电泳检测,测序验
随着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深入,企业对信息化的态度趋于务实,并在IT投入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扩张趋势,整体表现良好。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方向更加注重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支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情绪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是幼儿园里最小的,讲话很难表达清楚,当遇到不开心的时候,经常会大哭大闹、发脾气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负面心情。当幼儿出现不好行为被成人批评、与同伴之间发生纠纷等情况时,消极情绪表现尤为突出。作为父母、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够协助他们缓解不开心的心情,培养他们与同伴沟通相处的能力,有利于
摘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要落实师主导生主体的理念。通过有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巧妙引导学生积极自行投入到学习过程,从而让学习主体淋漓尽致发展。课堂激趣永远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会学生数学阅读的策略是新的探索,重视教学反思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重视锦上添花的课堂教学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艺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
通过XRD与SEM研究了经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煤矸石粉的表面性质、微观结构和改性粉体与HDPE的结合情况,通过力学性能实验分析了改性剂对煤矸石粉(CGP)填充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国家拥有了创新型人才,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创新是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创新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幼儿教育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当前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创新理念成为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新意识;有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