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phrin在T2DM患者尿中的表达意义及药物干预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im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尿白蛋白水平2型糖尿病者尿中nephrin表达水平,探讨nephrin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同时观察缬沙坦、缬沙坦联合罗格列酮对早期DN患者尿nephrin和UAER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早期DN治疗的作用机制,并提供一种针对早期DN的联合治疗方法。方法79例入选病例均来自泰安市中心医院肾脏内科和内分泌科的T2DM患者,其诊断和分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亚太地区)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依其24小时UAER分3组::①正常白蛋白尿组(DN1组,n=15例),UAER<20μg/min;②微量白蛋白尿组(DN2组,n=48例),20μg/min≤UAER<200μg/min;③大量白蛋白尿组(DN3组,n=16例),UAER>200μg/min。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所有入选者尿中nephrin表达水平。再将微量白蛋白尿组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一般治疗组(A组)、缬沙坦组(B组)、缬沙坦与罗格列酮联用组(C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进行尿nephrin和UAER的检测。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腰臀比、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对照组尿中未检测到nephrin排泄,糖尿病患者尿中可检测到nephrin:正常白蛋白尿患者可检测到微量nephrin排泄,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24小时尿nephrin(ng)排泄量明显增高(P<0.01),大量白蛋白尿组进一步升高(P<0.01):与微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大量白蛋白尿组24小时尿nephrin(ng)排泄量显著增高(P<0.01)。3、相关分析显示24小时尿nephrin与UAER(尿白蛋白排泄率)、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小时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病程、收缩压均呈正显著相关(r=0.726;r=0.414;r=0.325;r=0.486;r=0.526;r=0.358)。4、(1)A组治疗前后24 h尿nephrin及UAER均无明显变化(P>0.05);B组及C组治疗后两组24 h尿nephrin及UAER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P<0.05;C组P<0.01);且C组24 h尿nephrin及UAER下降程度优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三组血Scr和Bun均无明显变化。(2)治疗后三组SBP、DBP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三组FBG、2 h P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以C组更为明显,但三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HbA1C较治疗前降低(P<0.05),以C组更为明显,三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3组治疗前后及各组间ALT及血K+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A组、C组各有一例患者出现双下肢轻度浮肿,未影响实验进行,研究期间无一例退出。结论(1)正常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尿中可检测到微量nephrin排泄,尿中nephrin排泄早于微量白蛋白的出现,尿中nephrin的排泄量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早期筛查DN的标志物。(2)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nephrin排泄增加,与DN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3)罗格列酮可通过降低尿中nephrin排泄发挥肾脏保护作用。(4)缬沙坦与罗格列酮联合治疗可更好得发挥对DN的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主要从小麦栽培技术的角度出发,浅谈现阶段中国在小麦栽培技术的现状和探索,并提出以此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技术的应用,重点探讨小麦育种技术,渗灌技术和“全膜覆土”播种技术,
目的:研究孕期缺氧对胎鼠胸主动脉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介导下收缩功能的影响,并探讨氧化应激在其中的关联效应。  方法:怀孕母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每组8只。缺氧组母
以云南金钗石斛实生苗为试材,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分别施用浓度均为5%的菜籽麸、花生麸、桐麸发酵液和复合肥,分别测定其分蘖数、粗度、株高、叶片数、冠幅、鲜重、干重、干鲜
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里,自然因科学和城市的发展与扩张而渐渐被人们遗忘于脑后,我们的观看对象满满地充斥着照片、电视、电影、广告、霓虹灯和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的虚拟生活怪圈
本刊结合中外课堂观察的系统理论和最新研究趋势,紧贴广大一线教师改进、优化课堂教学的迫切需求,着眼指导性与实用性,从2014年1月起开辟“课堂观察”专版,分“观点”、“方法”
日前,社会学家周孝正在某报纸撰文,针对中国家长“功利性的成功观”进行批驳,并认为,以“挣钱多少、官位大小”来评判孩子是否成功的功利教育观是一剂“毒药”,最终会毁掉孩子。  此语可谓切中时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当总统,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当比尔盖茨,这话并不难懂。可是,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家长都在向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所谓的成功教育观念——希望孩子长大后“当大官、发大财”。为了这一目标,不惜扼杀孩子的兴趣,强
近年来,逼“后进生”读职高,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全国不少省份都不同层度地存在着。本来,职高是学生初中毕业的一个正常流向,相关部门、学校和老师“动员”部分学生上职高也“确实为学生”着想,但为什么学生和家长却都不领情呢?笔者以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第一,首先是我们的职高工作不到位。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差,师资力量弱,学校管理差,学生在学校学不到应有的技能,毕业后就业前景渺茫,甚至不少学校把学生当成“
目的:回顾性计算本院2007年8月-2008年3月间确诊为冠心病且经过支架治疗的住院患者的SYNTAX积分,分析患者手术后24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终点事件与SYNTAX评分的关系,分析年龄及性
学位
6月8日下午5时,随着最后一科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2014年高考落幕。“考完了,终于解放啦!”很多考生走出考场长舒了一口气。从此,考生迈入“后高考时代”,在这个长达3个月的“真空期”里,老师放手,社会组织也极少介入监督,高度紧张之后一下没了约束,作为尚未完全成熟的考生来说,极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家长必须立即接过“管理的安全棒”,让他们安全度过这个非常期。  首先,家长要教育考生理性地看待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