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居民对不同技能水平外籍人士社会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义乌调查数据(2016)的分析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l76488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来移民涌入必然会挑战与本地族群间的关系,本地居民对外来移民的态度不仅会对本国相关移民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更会涉及到移民进入之后的社会融合问题。具有种族多元化特点的欧美国家,虽然移民政策上倡导平等,但本地居民对外来移民的排斥情绪仍较为普遍。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出现国际移民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对外来移民的态度上还未形成较为稳定的印象。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国居民对外来移民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技能”变量在国际移民研究和移民政策制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分量和地位,是考察国际移民迁入后与本地居民融合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使用“2016中国居民对外国人态度调查问卷”数据,将关注点放在外来移民的技能水平上,讨论本地居民对外来移民的态度问题。在梳理西方移民研究中关于本地居民对国际移民态度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将义乌本地居民视为调查对象,从微观意义上探讨影响本地居民对高低不同技能水平外籍人士态度的因素。研究发现,西方国际移民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并不完全适用于目前中国民众对国际移民的态度问题研究,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与理性人假设不适用于当前中国的移民研究现状;中国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会影响其对拥有高低技能水平的外籍人士的态度;经济竞争威胁假设对中国移民ATII问题的解释力度是目前最强的,其中对于不同技能水平的外籍人士来说,受经济威胁和文化威胁的力度也是不一样的;接触假设是被推翻的,接触频率并没有起到增加群体之间正面印象的效果,文章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中国作为移民输入国的时间过短,接触理论假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生长干部本科学员骨干队伍不仅是军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军队高等院校管理的基础队伍之一,是在普通学员与干部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的一个特殊阶层。生长干部学员骨干在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学员骨干的管理、培养、使用、激励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科学的绩效管理理论运用到学员骨干这一重要的特殊群体,研究新时代下学员骨干的绩效考评问题,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紧迫性。本文采用系统工程
2018年,“于某某反杀案”因在正当防卫的认定上存在巨大争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昆山警方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商请检方提前介入,确认于某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而关于正当防卫的限度引发人们的广泛思考。依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反击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然而,不法侵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在紧急情况下,当事人难免紧张,此时要求防卫人精确把握防卫限度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面对侵害人强有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收入分配不公、阶层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公安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既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其特殊性使其承载着大部分的舆情关注,如果公安部门在舆情应对中失灵,会导致公安工作处于被动局面,进而影响社会治安的大局稳定。现阶段,涉警舆情应对工作已逐渐成为各级公安机关警务工作的一项常态化工作,面对新形势的新要求,如何加强
自然联结可以被界定为个体感知到的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归属自然的程度;身体欣赏可被界定为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持积极评价态度,能接纳身体的不完美,尊重自己的身体,同时关注身体功能,拒绝接受媒体理想身体信息,从而保护身体。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外显自然联结对外显身体欣赏具有积极影响,外显自尊对外显身体欣赏具有积极影响,但对三者的内在关系未深入探讨。纵观国外已有研究,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三者意识层面(外显态度)的关系探讨
一直以来,监禁刑是惩罚犯罪和犯罪矫正的主要形式。步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面临着高犯罪率的挑战,一方面是监狱人满为患,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是犯罪人释放后的重新犯罪率居高不下,监禁刑的局限性日渐明显。犯罪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刑罚本质的探讨,刑罚人道主义、行刑社会化逐渐成为现代刑罚理论的主导思想,社区矫正制度得以应运而生。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制度,将罪犯放置于社区进行教育改造。在我国
这些年,随着汉语在世界上成为一门“热”的语言,汉语学习在喀麦隆也是不断地提高。而汉字教学在汉语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是属于表意体系,与属于拼音文字体系的喀麦隆官方语言法语和英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汉字的学习对于喀麦隆学生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点之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调查和研究喀麦隆中学汉语学习者的汉字书写偏误,了解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的成因。本论文以马鲁阿市最具代表性的COLLEGE BIL
随着跨学科的概念逐渐被重视,高校中的学科发展模式正趋向于群体化,学科群作为一种新的学科体系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传统的高校教学建筑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科教需求,学科群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建筑综合体,容纳学科群体发展,鼓励科研交流,是高校科研建筑的一种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科群建筑的空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南京大学军民融合研发中心这个实际项目做为一个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学科群建筑设计案例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相关文件动员高校教师依托自身专业知识背景领办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具有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市场所需,缓解政府压力等重要功能。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工作学界的重点议题。本文选取杭州四家高校教师领办的社会工作机构为案例,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深度访谈法,并以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平衡记分卡模型为基础,从资源获取、工作者发展、服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院校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数量的倍增。在新的形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新生的学习适应新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成效。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而学习的不适应新表现尤为突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联系高校管理和学生
有效的监督是基层治理得以实施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传统的单一主体的政府公共管理向多元主体的公共事务治理转变,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督体制,实现对多元主体公共行为的监督,保障公共事务治理的质量,不仅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北咸安区乡镇事业体制改革、重塑公共服务体制的调查,对地方和基层政府从管理到治理转型过程中监督机制的调整和转型进行研究,探讨多元治理背景下监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