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交替对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影响的模拟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结皮是广泛分布的地被物,每逢冬春季节,受冻融交替作用影响,结皮覆盖土壤的理化性质、水文学特征以及土壤可蚀性明显改变且与裸土差异显著,从而影响该地区土壤可蚀性评估和土壤侵蚀防治。由于藻类和苔藓等先锋物种的存在显著改善土壤理化属性,冻融交替作用与结皮覆盖因素交互耦合,使土壤可蚀性发生变化。因此本研究以典型季节性冻融区生物结皮覆盖的风沙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及室内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冻融交替作用对生物结皮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运用EPIC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构建冻融条件下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经验模型,通过土壤冲刷分离试验得到土壤分离率,基于WEPP模型估算土壤水蚀可蚀性值,从而探究冻融交替作用对生物结皮覆盖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水蚀区解冻期的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随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冻融条件下的藻结皮层容重增加;冻融交替使生物结皮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土壤抗剪强度、硬度、有机质、含氮量、藻结皮层生物量等显著减小,土壤的颗粒组成显著变化。土层深度及初始含水量影响土壤积温,从而影响土壤的解冻速率和冻融作用强度,冻融交替次数(p<0.05)和土壤初始含水量(p<0.01)显著影响结皮层和其下层土壤容重。冻融条件下随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藻结皮层容重平均增加4.58%,藻和苔藓覆盖土壤粘粒变化相较裸土平均增加36.0%和26.4%,苔藓结皮层在冻融条件下颗粒组成的变化小于藻结皮层;含水量为8%时,结皮覆盖土壤的颗粒变化最明显。冻融交替使生物结皮覆盖土壤饱和导水率进一步降低,冻融10次时,裸土是藻结皮覆盖土壤的10.13倍。苔藓结皮下层土壤团聚体受冻融交替的敏感程度大于藻结皮土壤团聚体且受苔藓盖度显著影响(p<0.05);随藻和苔藓盖度增加,冻融条件下土壤结构指数GSSI的变异程度越低,5~10cm土壤在多次冻融后易形成无法解冻的致密层。冻融条件下,藻结皮盖度、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结构与藻结皮理化性质有较强相关性,而苔藓覆盖土壤理化性质强相关性因子包括苔藓盖度、冻融交替次数、有机质、容重。结皮层的叶绿素和有机质含量对冻融有较强敏感性,下层土壤的温度、含水率以及水稳性团聚体对冻融有较强敏感性。(2)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受冻融交替次数、壤初始含水量、结皮类型和结皮盖度显著影响。冻融条件下,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土壤颗粒组成(质地)、冻融交替次数、生物结皮类型、土壤有机质、生物量、全氮含量以及土壤结构。受冻融作用影响,藻结皮土壤可蚀性K值较冻融前平均增大2.60%,苔藓结皮覆盖土壤可蚀性K值较冻融前增大4.69%。冻融条件下,藻结皮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较苔藓土壤增加0.72%,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藻结皮覆盖度增加,藻结皮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减小1.40%;而苔藓结皮随着覆盖度增加,土壤可蚀性K值增加0.84%,冻融条件下,藻结皮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平均[0.1671 t·ha·h/(ha·MJ·mm)]为苔藓结皮土壤[0.1658 t·ha·h/(ha·MJ·mm)]的1.01倍。随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当土壤可蚀性相近时,含水量高的土壤经历了更多次数的冻融交替。(3)冻融前后,藻结皮覆盖土壤可蚀性关系为:K冻融=1.026K未冻融;苔藓结皮覆盖土壤可蚀性关系为:K冻融=1.047K未冻融。藻结皮土壤冻融15次以上时,K值逐渐接近稳定值1.730[t·ha·h/(ha·MJ·mm)],结皮的发育削弱了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剥蚀作用,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与土壤属性中的粉粒、有机质、全氮、生物量、团聚体、抗剪强度、结构指数有显著相关性,冻融与生物结皮的富集作用共同影响土壤粘粒和粉粒在不同土层间的迁移过程,从而显著影响土壤的可蚀性K值。(4)冻融作用使结皮覆盖土壤分离率显著增大,土壤分离率主要受坡度的影响,径流量的影响次之。冻融交替次数(FT)、结构指数(GSSI)、结皮盖度(C)、粘粒含量(CLA)、抗剪强度(T)、容重(ρB)、生物量(B)、硬度(H)是影响冻融过程中结皮土壤水蚀可蚀性的关键因素。冻融条件下,藻结皮土壤的分离率是苔藓结皮土壤的1.46倍,当冲刷坡度大于15°,土壤分离率极显著增大(p<0.01),在特定坡度下,随径流量增加,土壤分离率随之增大。冻融交替后,藻结皮覆盖土壤水蚀可蚀性Kτ为0.361s/m,苔藓结皮土壤为Kτ为0.215 s/m,藻结皮土壤水蚀可蚀性Kτ是苔藓结皮土壤Kτ的1.68倍,苔藓结皮层的覆盖作用有效削弱了水流对土壤的分离能力。冻融条件下,藻结皮土壤水蚀可蚀性参数Kτ与可蚀性因子的拟合关系为:Kτ=0.11e0.017FTT-0.648GSSI-0.059C-0.053CLA-0.079(R2=0.464,NSE=0.346);苔藓结皮土壤为:Kτ=0.02e0.002FTρB0.1B-0.723H-0.019GSSI0.002C-0.09(R2=0.889,NSE=0.860)。
其他文献
全球范围内,超过60%陆地表面是坡度>8°的坡地,侵蚀过程异常活跃。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侵蚀过程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土壤团聚体也是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发生矿化分解的重要场所。土壤侵蚀显著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SOM的组成决定着有机质的质量和稳定性,了解侵蚀地貌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组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有机质的生
我国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坡改梯工程的实施将大面积的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对于增加高等级农业用地面积,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土坎梯田又是梯田类型中占比较大的一种梯田类型。在自然状态下,土坎梯田由于地形、气候、土壤以及使用过程中自然作用的影响,导致田坎出现垮塌现象,田坎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梯田蓄水保土效益,因此对于土坎梯田田坎保护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模拟自然
在幼儿园开展种植课程,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还可以促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建立科学认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发挥关键性的"引导者"作用,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种植课程中,并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种植条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种植课程的开展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1999年以来,为防止严重的土壤侵蚀,大规模植被恢复在黄土高原开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植被恢复过程中近地表特征诸如冠层、枯落物、生物结皮和根系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上述变化阻控土壤侵蚀过程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基于此,本文选取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中后期典型草地(白羊草和铁杆蒿),通过逐层去除法,设置5种近地表特征处理,每种处理布设2个径流小区重复处理,连续2年观测记
生物结皮在黄土高原分布广泛,其盖度可达70%以上。生物结皮覆盖地表可显著影响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受生物结皮类型及生长特征的影响,其对土壤侵过程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广泛分布的苔藓结皮和藻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明确了水肥耦合条件对生物结皮生长特征的影响。同时,通过设置不同降雨梯度(60、90、120、150和200 mm/h)和结皮覆盖度(15、30、40、50
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季节性冻融区土壤在秋末及春初季节受冻融交替作用极易发生侵蚀,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为探究季节性冻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蚀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季节性冻融区三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和坡面放水冲刷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冻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利用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冻融对其影响规律;观测冲刷过程中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分析总产流产沙
土壤侵蚀是坡耕地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土壤侵蚀会导致出现坡耕地耕作层土壤变薄,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变低,区域粮食供应不足等问题。种植农作物对防治坡耕地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起着重要作用。农作物生育期内管理措施的干扰会使地表处于扰动状态,改变了地表状况,因此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除与作物自身冠层覆盖有关外,与管理措施也有关。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作物覆盖与管理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用C表示,C因子的深入
土壤保持功能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一项极其重要的调节功能,在防治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流域内进行网格布点采样,系统研究流域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了流域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评估了流域土壤侵蚀现状及土壤保持功能,探讨了地形要素、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类型影响
土壤侵蚀在全球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侵蚀在导致土壤流失的同时也造成土壤养分元素发生重新分布。有关养分元素重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碳等常量元素,且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微量元素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养分元素,其因侵蚀发生迁移和流失不仅降低土地生产力水平,还可能对下游水体及水生物安全产生威胁,并影响局部地区物质循环状态。因此,微量元素的迁移重分布过程需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选取黄土高
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途径,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目前主要以磁约束方式与惯性约束方式为代表。在惯性约束核聚变科学中,高电荷态离子在稠密等离子体中的能量沉积过程是靶丸α粒子自持燃烧、粒子快点火技术等方向的核心研究内容。该沉积能量的大小不仅与弹靶碰撞过程相关,还与入射离子的电荷态密切联系,如有理论指出该能损与入射离子有效电荷Zeff的二次方成正比。因此针对高电荷态离子分别与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