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交替对黄土高原三种主要土壤水蚀过程的影响模拟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xl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季节性冻融区土壤在秋末及春初季节受冻融交替作用极易发生侵蚀,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为探究季节性冻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蚀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季节性冻融区三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和坡面放水冲刷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冻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利用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冻融对其影响规律;观测冲刷过程中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分析总产流产沙量、产流产沙速率及水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对不同冻融条件的响应,为该地区土壤侵蚀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冻融交替过程中各层土壤温度总体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以表层土壤温度变化最为剧烈;各层土壤含水量总体呈波动式减小趋势,其变化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大。冻融过程中各土层土壤温度总体呈波动式下降趋势,表层土壤温度变化最剧烈,在冻融交替15次后,仅0~10cm土层为解冻层。冻融过程中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总体呈波动式减小趋势,其变化过程受温度影响,经过反复冻融交替后,非解冻层土壤含水量因水分相变而减少,0~5cm层土壤含水量因水分蒸散而减小。冻融过程中各土层土壤含盐量总体呈波动式减小趋势,其变化趋势与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经反复冻融交替后,非解冻层土壤含盐量迅速减少,0~5cm和5~10cm层土壤含盐量减少量相对较小。(2)随着冻融交替次数的增加,塿土、黄绵土及风沙土的容重、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硬度总体呈显著减小趋势;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崩解速率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冻融交替过程中,塿土、黄绵土及风沙土的容重随冻融交替次数的增加总体呈显著减小的趋势,在冻融交替10次之后,呈逐渐稳定的趋势,在冻融交替20次时达到最低水平;塿土、黄绵土及风沙土的土壤孔隙度总体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冻融交替次数对土壤孔隙度有显著影响(p<0.05),在冻融交替10~15次之后,呈逐渐稳定的趋势,在冻融交替15~20次时达到最高水平;塿土、黄绵土及风沙土的土壤抗剪强度随着冻融交替次数的增加总体呈显著减小的趋势(p<0.05),在冻融交替20次时达到最低水平;塿土、黄绵土及风沙土的土壤硬度随着冻融交替次数的增加总体呈显著减小的趋势(p<0.05),在冻融交替10~15次后趋于稳定;塿土和黄绵土的饱和导水率随冻融交替次数的变化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风沙土的饱和导水率随冻融交替次数的变化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三种供试土壤的崩解速率随冻融交替次数的变化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在冻融交替10次后崩解速率趋于稳定;三种供试土壤的粘粒含量随冻融交替次数显著减少(p<0.05),砂粒含量呈增加趋势,塿土和黄绵土砂粒含量显著增加(p<0.05);塿土、黄绵土和风沙土的有机质含量随冻融交替次数的变化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3)土壤可蚀性K值随冻融交替次数增加呈增大趋势,在冻融交替10~15次后逐渐趋于稳定。冻融交替过程中,土壤可蚀性K值与测定的所有土壤理化指标均显著相关(p<0.05),冻融交替前后测定的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经主成分分析后筛选出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达到91.02%。(4)三种供试土壤坡面产流量总体随冻融交替次数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产沙量总体呈增大趋势;产流速率在开始时急剧增长,后趋于稳定;产沙速率在开始时急剧增长,后呈下降趋势。在冻融交替过程中,塿土、黄绵土和风沙土坡面径流总量随冻融交替次数的变化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泥沙总量总体呈增大趋势,在冻融交替15次时,分别达到最大值。坡面放水冲刷过程中,产流速率在开始时急剧增长,后稳定波动变化,冻融交替次数越大,波动幅度越大;产沙速率在开始时急剧增长,后急剧波动下降,随着冲刷时间增加,其减小速度逐渐放缓,在冲刷结束时,达到最小值;随着冻融交替次数的增加,产沙速率和产流速率总体呈增加趋势。通过相关分析可知产沙总量与径流总量、土壤类型、冻融交替次数、土壤可蚀性K值、土壤容重、孔隙度、抗剪强度、土壤硬度、饱和导水率、崩解速率、粘粒含量、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相关(p<0.01),由主成分分析可知这些变量可以解释其90.54%的变化。
其他文献
工矿区受损体结构性差,内部存较大的孔隙,水体循环系统遭到破,容易诱发崩塌、滑等貌灾害。为应对这些问题,论文通过对受损体充填重构(弃、煤矸石充填)、种植不同类植被(小冠花、黑麦草、紫穗槐、黑麦草+紫穗槐、无植被对照)进行生态修复后,不破原有壤结构前提下,通过野外采样、滴灌试验及室内HYDRUS-2D软件数值模拟,研究壤的物理性质,观测并模拟不同重构模式下壤水分运移过程,以期为优化工矿区生态恢复模式与
芽孢杆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生防、促生、杀虫等功能,在农业与畜牧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挖掘适应性强和应用潜力大的芽孢杆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西北旱区荒漠化和盐碱化的贫瘠土壤,从荒漠与农田贫瘠土壤中分离和筛选芽孢杆菌,通过16S r RNA基因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并确定系统发育地位;通过平板拮抗试验,筛选具有拮抗大豆疫霉根腐和小麦纹枯病的菌株;通过促生特性试验,筛选具
尘埃等离子体是由微小的带电固体颗粒、电子、离子和中性粒子构成。由于尘埃颗粒质量比电子和离子的质量大很多,所以,尘埃等离子体中主要显示出低频特性。目前已经发现,在空间和天体物理学以及实验室中存在大量的尘埃等离子体,因此对于尘埃等离子体的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兴趣。在无碰撞,非磁化的强耦合尘埃等离子体中,我们从理论和Particle-in-Cell(PIC)数值模拟方法两方面研究了两列尘埃声孤波之
植趣活动是幼儿感受自然、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不仅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经验,还能促进家长、教师等成人的专业发展。为此,我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为指导,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幼儿发展为本,有效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设幼儿植趣园地,
期刊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具有特殊复杂的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和地质地貌等环境要素特征,区域内剧烈的土壤侵蚀主要由汛期几次集中的暴雨径流过程产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贡献源区;同时流域内的径流输沙情势受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影响剧烈,其分布格局呈现高度时空异质性。因此,探究多沙粗沙区的河流水沙情势及其场次洪水过程泥沙来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能够揭示流域土壤侵蚀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对
全球范围内,超过60%陆地表面是坡度>8°的坡地,侵蚀过程异常活跃。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侵蚀过程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土壤团聚体也是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发生矿化分解的重要场所。土壤侵蚀显著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SOM的组成决定着有机质的质量和稳定性,了解侵蚀地貌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组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有机质的生
我国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坡改梯工程的实施将大面积的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对于增加高等级农业用地面积,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土坎梯田又是梯田类型中占比较大的一种梯田类型。在自然状态下,土坎梯田由于地形、气候、土壤以及使用过程中自然作用的影响,导致田坎出现垮塌现象,田坎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梯田蓄水保土效益,因此对于土坎梯田田坎保护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模拟自然
在幼儿园开展种植课程,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还可以促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建立科学认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发挥关键性的"引导者"作用,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种植课程中,并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种植条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种植课程的开展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1999年以来,为防止严重的土壤侵蚀,大规模植被恢复在黄土高原开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植被恢复过程中近地表特征诸如冠层、枯落物、生物结皮和根系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上述变化阻控土壤侵蚀过程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基于此,本文选取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中后期典型草地(白羊草和铁杆蒿),通过逐层去除法,设置5种近地表特征处理,每种处理布设2个径流小区重复处理,连续2年观测记
生物结皮在黄土高原分布广泛,其盖度可达70%以上。生物结皮覆盖地表可显著影响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受生物结皮类型及生长特征的影响,其对土壤侵过程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广泛分布的苔藓结皮和藻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明确了水肥耦合条件对生物结皮生长特征的影响。同时,通过设置不同降雨梯度(60、90、120、150和200 mm/h)和结皮覆盖度(15、30、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