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中的德性与见闻之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80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语境中,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是处于相互分野的格局之中。而在中国古代儒学话语中,以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样一组范畴所体现的这两种理性并不是如此的一种关系。本文以宋明理学中围绕着德性与见闻之关系而展开的三次论辩为主要分析范围,力图从中得以窥见二者之关系的演变过程。 张载与二程最早为德性与见闻作了异质性的划分,虽然他们都把德性设定为了超越性的道德本体,但此时德性与见闻仍体现出对扬之关系。继而在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中,以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立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关系。由于朱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主体之德性是不可能先天自足的,所以他强调必须要以道问学,即主体对外物的认知之工夫与尊德性之工夫交相滋益之后才能实现德性之圆满。而陆九渊则认为只要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省察,主体之德性是可以自足的,所以必须要以尊德性作为为学之前提,也就是说要在挺立德性之后才能进入具体的为学工夫,即道问学的有效性是以是否尊德性为前提的。朱、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从根本上说是“性即理”与“心即理”不同心性观的产物。 到了明代中叶,罗钦顺和王阳明对朱熹哲学体系作了不同取向的改造。罗钦顺消解了朱熹对于德性的超越性设定,从而使尊德性之工夫渐渐被搁置起来,也使得主体对德性的体认只有通过对外物的认知之渠道进行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唯知主义的工夫路向,同时也使理学逐渐向气学演变。而王阳明则把朱熹之道问学,即格物致知之工夫拉入了德性主导下的“致良知”之道德实践系统中,从而使主体对外物的认知彻底附属于主体对德性的体认过程之中,即见闻附属于良知之中,这就是心学的“良知一元论”。经过罗钦顺与王阳明有关“格物”问题,以及罗钦顺与王阳明弟子欧阳德有关“知觉与良知”问题的论争,最终定立了心学与气学双峰对峙的格局,也就是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相互对立的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学术走向都有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儒学是强调道德理性的至上性的,也就是以追求德性为根本目的的。这样一种传统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在知识独大而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后果时,强调要有价值作为人类求知活动之主导必定会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其他文献
  基坑开挖会使临近隧道产生位移与不可忽视的自身结构变形,影响隧道的运行安全。论文借助有限元方法与现场自动监测,对基坑开挖对临近已建隧道的影响展开研究,采用数值模型对
地铁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初衬净空收敛量测是初衬结构及周边土体变形最明显的体现。针对北京地铁某浅埋暗挖隧道4种不同工况条件,对4个断面进行不间断收敛量测,结合围岩压力
目的探讨植物粪石性急性小肠梗阻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证实的7例植物粪石性急性小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7例小肠粪石均为单发,其中2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中发现,我国建筑业的增幅在逐年减少,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率发展缓慢。这体现了我国很多地区的建筑业还是处于比较粗狂的经营模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因
通过研究原料乳中嗜冷菌脂肪酶与 UHT 乳保存中脂肪上浮的关系,探索控制酶活和脂肪上浮的措施。对原料乳在冷藏期间的假单胞菌脂肪酶Ⅷ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假单胞菌
法治文化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深入地了解近年来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皖北农村4840个家庭进行
研究背景及目的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虽然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可用于人群筛
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简写FGM)是一种特殊的非均匀材料。自从1984年日本科学家首次提出其设计概念以来,FGM在制造、设计和应用方面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极
不安抗辩权制度是合同履行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大陆法系特有的一项制度,我国统一合同法既承继了大陆法传统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吸收了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若干灵活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