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li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降水量资料,首先对江淮夏季降水及其前期冬季环流和海温场进行分析:然后,利用NCARCCM3模式进行海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前期环流在亚洲中高纬地区有明显的异常;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环流异常与北太平洋西北部的海温异常有关;模式试验结果证实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低),为江淮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当前期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离时,后期夏季从乌拉尔山到鄂霍次克海附近为高度正距平,亚洲中纬度为弱的负距平,这时亚洲中高纬度多阻塞高压活动,中纬度多低槽活动,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反之,江淮流域降水偏少。
其他文献
对于月时间尺度的预报,外强迫的影响是重要和不可忽视的,本文在下垫面温度场上叠加随机和非随机扰动,通过大量试验分析了月尺度预报对于下垫面强迫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证明,大气的响应不仅表现在预报的第1天,在预报的第30天大气响应也有相似的平均特征。
研究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SVM)回归在汛期早涝预测中的应用。根据浙江省38个测站的降水量资料,用正态化Z指数对汛期早涝等级进行划分,得到了能够反映全省旱涝状况的指标。以此指标作为预测量,通过相关分析从前期大气环流场、海温场中选取高相关预测因子,应用逐步回归和SVM回归技术分别建立浙江省汛期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VM回归模型集中了众多预测因子的预测信息,有效地
采用最优插值、EOF、Morlet小波与统计t检验相结合以及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疆34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结果表明:(1)北疆高温天气的分布主要受高度分带性控制,其次是纬度分带性控制,主要出现在北疆盆地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2)北辎高温天气高发区年高温日数与高温强度变化趋势不显著,而次发区以及高发区的边缘地区年高温日数或极端最高温度有显著增加趋势。高温天气发生的范围有扩
利用1951~2006年天津7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各气象要素资料,对7月下旬~9月上旬气温、降水、湿度、风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的平均状况、演变特征和扬沙、雾、雷暴和冰雹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津分赛场的足球小组赛提供气候背景服务信息。结果表明:7月下旬和8月上旬,天津易出现高温、暴雨等不利天气,相对而言,8月中旬至9月上旬,气温较适宜,降水减少,不利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5个气象站(北京、武清、北辰、东丽和塘沽)1971~2006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大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发现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大雾天气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性和日变化显著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受气象条件及地形的影响,京津塘高速公路具有明显的地域变化特征和很强的局地性。在对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大雾和浓雾对
综合分析了西安市负积温、供暖初日、供暖终日、供暖期天数以及西安集中供暖面积和供暖热消耗量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安市亦存在冬季越来越暖,采暖期越来越短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中供暖总面积和总供暖热消耗量不断增加,而单位供暖面积的热消耗量的总趋势随年代有所减少,但逐年耗热量与冬季气温的相关性并不好,说明实际供暖并没有根据气候变化调整能源投入。因此提出,冬季供暖的初、终日期及供暖
利用汾河流域39个测站1956-2000年的连续各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技术分析了年降水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年降水主要存在3种典型分布类型,即“全体一致型”、“南北反卡”型”、“上下游与中游反相型”。其中第一种分布型占主导作用,其相应的时间序列和年均降水序列形状基本相似、趋势皆呈减少。此外,还采用Z指数旱涝指标划分了汛期早涝状况和等级,结果显示,汛期异常旱涝
本文使用微山湖湿地周边代表站微山站1961-2005年气象资料,计算期绝对湿度,分析绝对湿度及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并与趴湿地较远的枣庄站对比,分析湿地对周边大气湿度显著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湿地周边绝对湿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夏季最大,春季最小。近45年来年平均绝对湿度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辨,但均不显著。其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四季中冬春季平均绝对湿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秋季平均相
气候变暖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通过对莒县1951~2005年55年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莒县70年代前和80年代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暖冬现象日趋明显,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干旱、洪涝、冻害、冰雹、连阴雨、大风、龙卷风、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干旱、大风、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增加、洪涝、霜冻、干热风、连阴雨、冻害等灾害减少。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种种影响,
我们对2007年江淮梅雨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在梅汛期南亚高压脊线北移至28°N很好的预示了江淮梅雨的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20°E脊线的具有明显的两次季节性北移,在梅汛期间7月14日台风“万宜”在我国近海北上并没有使副高明显北上,而是维持在20°N~27°N之间,使得今年梅雨期较常年明显偏长。在梅雨中期,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带和在副热带高压南侧菲律宾以西太平洋暖池区东南水汽输送带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