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的世界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u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细读迟子建的小说,能读出两个不同而相互佐托完美地融契在一起的世界,一种是万物有灵的大自然和笼罩着神灵之光的人的生活,清新,灵性而神秘,氤氲着浪漫气息。另一种,则是普通人,更贴切说,是民间底层人们朴实、平淡、温暖,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世界。这两重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迟子建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观念与个性,也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深切关怀和爱意。
  关键词: 迟子建 万物有灵 悲天悯人
  在思潮迭起的文学史的长河中,东北作家迟子建是特立独行的一位,她始终行走在文学潮流的边缘,从容地书写她那独具地域色彩的经验世界。她的作品就像她喜欢用的“月亮”意象一样,朴素、清新、婉约、沉静,笼罩着月华般淡淡的忧伤。她笔下的民间世俗生活,平实鲜活,悲欣交集,善恶之中透着关怀与悲悯,笔墨之下闪烁着独特的灵性与诗意。细读迟子建的小说,能读出两个不同而相互佐托完美地融契在一起的世界,一种是大自然和笼罩着神灵之光的人的生活,清新,灵性而神秘,氤氲着浪漫气息。另一种,则是普通人,更贴切说,是民间底层人们朴实、平淡、温暖,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世界。这两重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迟子建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观念与个性,也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深切关怀和爱意。
  (一)万物有灵的世界
  生长于北国极地的迟子建,是大自然化育的文学精灵。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迟子建是为数不多的执着于一方土地的抒写,执着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并将之表达得那么灵性而富于诗意的作家。故乡的景物和人物是迟子建写作的基础和最初的构成,在谈及自己成为作家的经历时,她首先提到的是她童年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她说:“我的故乡有广袤的原野和森林,每年有多半的时间是在寒冷中生活。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这都是我童年时最熟悉的事物,我忆起它们时总有一种亲切感,而它们最后也经常地出现在我的作品当中。我想没有童年时被大自然紧紧相拥的那种具有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经历,我在读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时就不会热爱上写作。”[1]对大自然的钟情,使迟子建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温情的世界。读她的小说,都会为其中细腻、灵动的自然描写所吸引。她就像一个擅长风景画的画家,用一根神奇的画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天边飞着晚霞,深一块,浅一块的。它们有的大红,有的金黄。那大红的像炉膛的火,粉红的像小猫的舌头,金黄的像大公鸡的尾巴。”(《北极村的童话》)
  “在北国是无法阻止大雪降临的,上帝把寒冷季节中最温柔最灿烂的景色播在这里,本身就造成了一种雄壮和神秘气氛。雪的色彩极为绚丽,它时而玫红,时而幽蓝,时而乳黄。雪光呈现玫红时是朝霞初升时分,那时炊烟在鸡啼之后升起。雪光展现幽蓝时是在傍晚时刻,这时所有的恋人都在祈祷黄昏的消失。雪光隐现乳黄时星月稠密,树林中所有的鸟都因眷恋美丽的景色而放弃歌唱。”(《原始风景》)
  “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会看到一片盛开的花园。那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你不由在灿烂的天庭中落泪了,泪珠敲打着金钟般的花朵,发出错落有致的悦耳的回响,你为自己的前世曾悉心培育过这种花朵而感到欣慰。”(《亲亲土豆》)
  无论是比喻、拟人的形象生动,还是语言的绚丽灵动;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景物刻画,都来得细腻浪漫,流转自如。而那些诸如晚霞、炉火、雪光、土豆花、月亮……的景物描写,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盎然且又纯真美妙的童话世界,可见出作者依然保有一颗真纯的童心。自然景物在迟子建温婉的笔调下变得可感可触,自然贴切。自然界中的一切在迟子建的笔下都是有生命的,蕴涵着默默的温情,她曾说:“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2]这样的景物描写在迟子建的小说叙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们不仅能对作品的篇章结构有起承转合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寄托着作者的审美情感与理想。“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地对文字有了兴趣。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它们给我的感动。”[3]“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面对壮阔的大自然的时候,我一方面获得了灵魂的安宁,又一方面觉得人是那么的渺小和卑琐,只要我离大自然远了一段日子,我就会有一种失落感。”[4]
  受萨满教和民间文化的影响,迟子建相信万物有灵论。萨满教认为自然皆有灵性,崇尚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与个性自由,相信有灵魂存在。而迟子建小时候也常常听到父老乡亲们讲鬼故事和民间传说,受之影响,她的小说中不仅大自然充满灵性,人的身上也有神力,人的生活也笼罩着神性的光芒。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鄂温克族的百年史诗,也是迄今为止表现萨满文化的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主人公们对自身生命的认识是“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妮浩萨满为死去的孩子唱的神歌就鲜明地体现了他们的死亡观:万物皆有灵,人死后灵魂永在。妮浩萨满是这个部落的最后一个萨满,她已泯灭了人神界限,她为了挽救一个个生命,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这样的牺牲完全不是儒家意义的“舍生取义”,而是植根于自然的、人性的,是超越了人性的最质朴的、最壮烈的、最美丽的牺牲。神性之光启迪了人类的蒙昧,照亮了生命本身的力与美,引领了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升华。如於可训所说,“迟子建的作品是‘泛神’或‘泛灵’的,万物有神或万物有灵,可以看作是她的作品尤其是她早期作品的一种主导的文化观念,尽管这种文化观念对于她本人来说未必自觉,但却浸润在她的作品的字里行间……”。[5]迟子建说“我写萨满时内心洋溢着一股激情,我觉得,萨满就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化身,这也契合我骨子里的东西。”“萨满通过歌舞与灵魂沟通,那种喜悦和悲苦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我所能够体会到的。”[6]由此可见,迟子建对萨满神性的书写蕴含着她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精神理想的追求。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从迟子建其他的作品中看到这种灵性与神性之光。比如:
  这时豁唇突然发现在雾间有一个斜斜的女人飞来飞去,她披散着乌发,肌肤光洁动人,她飞得恣意逍遥,比鸟的姿态还美。(《逆行精灵》)
  她感到她和曲儿之间的那团红光已经慢慢地走出房子,穿过屋里的空地,穿过门,走向起风的空气中。风掀动着无层次的尘埃,一片茫茫无际的土黄色笼罩着世界。(《遥渡相思》)
  走到桥头的时候,我忽然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发现了禾。我发现他完全因为走到桥头时心怦然一跳,接着我感觉到人群中有一个人的眼睛冷冷地亮了一下,他的身影就是这样被突出出来了。(《炉火依然》)
  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河岸了。河岸上没有行人,远远近近都飘飞着轻盈的雪花,对岸的渔村因为苍茫而若隐若现。(《九朵蝴蝶花》)
  这些有关幽灵、神迹、梦境的描写显示出迟子建意义世界的有“神”。此外还有《向着白夜旅行》,写的也是“我”与一个幽灵结伴出游北极村的故事。迟子建自己认为:“也许由于我生长在偏僻的漠北小镇的缘故,我对灵魂的有无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在那里,生命总是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活着,一种是死去后在活人的梦境和简朴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不止一个人跟我说他们遇到过鬼魂,这使我对暗夜充满了恐惧和一种神秘的激动。”迟子建的小说沐浴着神灵的恩泽。“我在大兴安岭出生和长大,没有很厚的家学的底子,所以东北文化对我来说更多体现在小时候听历史传奇、乡里乡亲的神话鬼怪故事。”“我的故乡因为遥远而人迹罕至,它容纳了太多的神话和传说。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坟茔、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无一不沾染它们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显然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平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7]有了这样的成长背景,我们便能理解迟子建经验世界的神秘性。
  (二)悲天悯人的情怀
  除了灵性与诗意,忧伤与温情也是迟子建小说情调的关键词。忧伤不是无谓的多愁善感,而是作家洞察人世生活苦难之后的悲悯,忧伤之中的默默温情更是对普通人平实、温暖,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的理解与关怀。
  迟子建自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相信每一个优秀作家都是具有浪漫气息和忧愁气息的人。浪漫气息可以使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获得艺术上的提升,而忧愁之气则会使作家在下笔时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无疑《酒鬼的鱼鹰》这篇小说就具有独特的韵味,许哎呦、寒波等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她们卑微的一生中体现出人性的美好与日常生活中所包涵的忧伤与困苦。作者对这样的人物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与理解,在他们身上,迟子建为逝去的平淡生活写就一首首淡淡忧伤的挽歌。
  在迟子建的中短篇小说中,还有不少作品都写到了人生世事的忧伤、缺憾与无奈,如《雾月牛栏》中继父的失误、内疚与死亡,宝坠的弱智与母亲的不幸。《白银那》中卡佳丧命于熊掌之下的惨痛;《逆行精灵》中豁唇的残疾与被遗弃,老哑巴的孤独与自杀;《日落碗窑》中王张罗孩子的夭折,关老爷子梦见老伴时的心酸,吴云华的跛脚和丈夫前妻之死留给她内心的恐惧等等,这些都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残缺与悲凉。这种对人生的种种不幸、痛苦、忧伤与无奈的写作体现了她对现实人生清醒的洞察,她仿佛要通过这些带着悲剧意味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时时处处都伴随着缺憾、悲哀、无奈与忧伤。
  迟子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间万事万物,以感同身受的体验抒写人的生存困境,更以不屈的信念为不幸的人们寻找这出路。长篇小说《穿过云层的晴朗》就是这样一部小说。评论家吴义勤如是说:“在《穿过云层的晴朗》这部小说中,迟子建借一只狗的眼光看世界,不仅在艺术的探索上很有新意,而且其书写日常生活时的那种轻灵、诗意、神性的风格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种毁灭的诗意、凄楚的美感,以及对‘残酷美学’的深度揭示都有令人颤栗的艺术力量。确实如此,文学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对人的黑暗荒谬虚无持拯救的态度。我们之所以需要文学,就是文学应该而且可以对一切黑暗和不幸作精神担当,作灵魂拯救。”[8]
  即使是处理的重大的社会事件如“文革”,迟子建的笔墨也是摈弃了残酷的暴力叙述,转而轻描淡写,侧重于温情的表达,这类小说,除了《穿过云层的晴朗》,还有《花瓣饭》、《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在《花瓣饭》中,那个被批为“苏修特务”的女人和那个“臭老九”男人之间那种不弃不离、相互扶持而又真挚、浪漫的情感是笼罩全篇的彩虹。迟子建通过文学审美化和抽象化的处理,用人伦情怀和人文关怀去填充苦难的深度,为一个个沉甸甸的社会重大历史事情镀上温情的光芒。“那是一种在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人心的温情,一缕穿透黑暗的生存夜空的希望之光,这种希望之光又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承诺,她如同一年一度如期而至的元宵、秧歌一样,成了支撑人们生活下去的理由。从而成为人们苦难生活的救赎。”[9]迟子建的小说正是这样,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温情和诗性之爱,从而打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
  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正是带着这样强大的审美功能,才让我们感受到她的诗意灵性和温暖如光的人文关怀。她的小说如同润物细无声的细雨,点滴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使那些被现实人生重负挤压得干枯、扭曲、冷漠、坚硬、丑陋的灵魂重新变得滋润、健康、温馨、柔和、美丽。这正是迟子建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也是她的作品耐读和受人喜爱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方守金,迟子建.自然话语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01(3).
  [2]方守金,迟子建.自然话语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01(3).
  [3]迟子建.我说我.假如鱼也生有翅膀.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200.
  [4]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自序).雾月牛栏,华文出版社,2002.
  [5]於可训.主持人的话.小说评论,2002(2).
  [6]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当代作家评论,2006(4).
  [7]迟子建.谁饮天河之水.北方的盐,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238.
  [8]吴义勤.狗道与人道——评迟子建长篇小说《穿过云层的晴朗》.当代作家评论,2004(3).
  [9]连秀丽.温情也是一种深度.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其他文献
摘 要: 埃里克·萨蒂的一生只为音乐而存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主张返璞归真的“家具音乐”,否定音乐的情感功能和艺术审美目标。他的音乐创作和思想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远远超过他的音乐作品的影响,展现出了个人独特的性格和魅力。  关键词: 埃里克·萨蒂 “家具音乐” 创作魅力    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1866—1925)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音乐家,也是一位玩世不恭
摘 要: 公共图书馆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少儿服务区用户教育成功与否成为图书馆能否顺利开展各项服务的重要前提。作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区如何进行用户教育。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少年儿童区 用户教育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提高少年儿童的学习、创造能力,丰富少年儿童的课外文化生活成为社会和家长的热切愿望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作者对此加以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深解读 精设计 重方法    一、深解读——精微地生成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地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
摘 要: 在十九世纪英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对于婚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追逐地位与金钱的时代,天生在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女人只有通过婚姻这条路来增值自己,到底要作出怎样的选择,是选择有地位与金钱的男人,从此做一个“贵夫人”,还是衡量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真心的爱人,这是这个时期许多的年轻貌美的姑娘们要面临的选择。本文对比这一时期的两部经典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玛丽·巴顿》的女主人公的婚姻观,以
摘要: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詩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关键词: 徐志摩 爱情 诗作 影响  徐
摘 要: 《孔乙己》全文2590字,10处用了省略号;《一碗阳春面》全文4345字,30处用了省略号。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也可以体会作家对省略号独具匠心的运用。  关键词: 《一碗阳春面》 《孔乙己》  一  我们先看《一碗阳春面》中“母亲”语言中的省略号。  ①“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女人怯生生地问。  ②“……这个……阳春面一碗……
摘 要: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关键词: 周朴园 个人利益至上 专横 良心未泯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1949-1976年之间,几乎所有的
摘 要: 庆历五年到至和二年是梅尧臣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梅尧臣笔不辍耕,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手法成熟、风格圆融、特点鲜明的作品,同时不断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明确的诗学理念,达到了诗歌创作的成熟阶段,其平淡却有真味的诗歌还为宋诗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效的范式。  关键词: 梅尧臣 诗歌创作 艰辛 成熟    作为宋诗的重要开启者之一,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历经30余年,从模拟晚
摘 要: 本文从老子的名的概念出发,以指称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中主人公春宝娘的人称指称的特点,讨论小说中人物的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和叛离关系变化,以及其对于人物身份的影响和对人物命运悲剧性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 柔石 人称指称 名与实 对应 叛离  一、引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是名称可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克拉眼中蒲公英的形象,杰拉尔丁的猫如何在“基督的注目下”遭遇不幸以及老狗鲍勃如何在自诩上帝代言人的切丘手中一命呜呼等细节深入阐释主人公的自我认同如何一步步在上帝意象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