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快递柜系统设计

来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现有快递柜系统复杂、成本较高、安装不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快递柜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模块化柜体设计,利用条形码识别、RFID、4G通信等技术设计了智能快递柜系统终端的控制器及通信、电磁锁控制、人机接口等电路,同时采用asp.net开发了阿里云平台上的后台管理软件,实现了快递的智能投递与用户领取的功能.通过在实际现场长期测试,智能快递柜系统满足小区快递投送需求,性能可靠稳定,该设计方案性价比高,在企业投入生产使用后解决了小区快递最后一百米问题.
其他文献
2021年,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依托中国优秀文化经典的核心要义,通过沉浸式的场景传播迅速出圈,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带来了新气象.文章以该节目为例,以场景传播的视角解读其现象级传播背后的理论逻辑,以期为促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和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提供理论借鉴.
慢综艺节目的逐步兴起到纪实性综艺的出现,一种全新的模式进入到观众的视野.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及内容分析法,研究对象为《奇遇人生》的文化解读.首先,着重研究《奇遇人生》的表达解读,并通过其综艺内容的形象建构去研究旅游休闲文化中的意涵即“在路上”的行走思考,与休闲文化中的“拾荒者”的人生旅程.其次,着重研究这种文化产生的成因,通过社会宏观视角与市场的视角去进行研究.最后,对其文化功能进行论述,对于整体的社会具有导向和调和的作用,对于个体则是塑造人格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进入新时代,对发展的质量要求日益凸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选取26个代表性指标,从5个维度构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对2001—2019年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分析.分析发现,2001—2019年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但创新驱动不足、绿色发展水平不足、开放发展质量不高等严重制约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需要不断强化长板,补足短板
岁末年初,传统媒体的同行们坐在一起感慨:太难做了.一位老总说,其实也没啥,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实际上正是人们说的世界上最难做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前者成功了叫老师,后者成功了叫老板,两者都成功了叫老婆.前者可以成为哲学家,后者可以成为经济学家,两者都成功了,也可叫媒体人.
期刊
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的主体不断丰富和变化,主持人边界逐渐模糊,主持人有开始向网红达人模式转型的趋势,同时,各新媒体平台在经历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之后,也出现了内容创作上的种种问题.时代催生“知识网红”这一新的传播主体,作为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活跃于网络垂直领域的头部创作者,愈加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文章结合研究现状,将知识网红划分为五种类型:意见领袖型、公共知识分子、专家型、经验分享者和学术明星类,丰富知识网红在网络环境及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并从个人价值、实用价值、情绪价值、引导价值和社会价值五方面解读知识网红的价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计算是土力学的关键问题,在工程基础施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强学生对土力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培养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以土的三相草图在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中的计算为例,给出了三相草图在求解土的指标换算、体积计算、固结试验、地基沉降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三相草图在土力学教学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解析,汇总了三相草图的特点及适用问题;将土力学中最基本的物理指标、容易混淆的三相组成概念、土的三相指标的特点理清楚,进而提升土力学的学习效果.
文章以“主体-时间-空间-权力”四维度国家认同理论为基础,探究了新中国农村广播网对农民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广播网通过塑造农民的人民身份,连接历史-现在-未来,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转化为领土的认可和国家权力下沉等方式,建立和强化农民的国家认同感.
“抽象的观众”的概念来自于钟惦棐1956年的论文《电影的锣鼓》,这一概念为观众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文章从钟惦棐和张颐武等人对“抽象的观众”这一概念的提出建构、剖析理解入手,分析了中国电影史上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众观及其论战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由“抽象”到“具体”的观众学视角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所指与能指错位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观众“抽象化”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对“抽象的观众”之“抽象”与“具体”认识的新辨析,并立足于电影创作实践给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将传统民俗、文化文本以及手工生产等“非遗”形态作为一种活态性的意义进行研究.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一方面面临图像意义形式的转化问题,另一方面,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和戏剧与影视学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属性,在大学生美育实践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培育作用.在数字化传播的当下,“非遗”美学与大学生美育教育的结合,亦是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新实践.如何持续探索“非遗”美学传播的长效机制,提升高校美育能力,需从“非遗”美学的认知溯源入手,多维度搭建意义传播的美学空间.
纵观中国艺术史,戏曲和电影在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即是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戏曲艺术一直与时俱进,彰显着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自中国电影史的开始直至今日,戏曲也一直在尝试以电影为载体进行艺术表达.1956年的京剧电影《荒山泪》是新中国初期戏改的成果,用电影将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该片导演吴祖光、主演程砚秋都是中国戏曲改革的先驱,在《荒山泪》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中做出很多的尝试,也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