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靠度方法的全基质吸力段土-水特征模型研究

来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土入渗和流-固耦合分析的基础,目前该模型的研究成果由于试验方法和设备的局限,仅能够得到局部基质吸力段(低吸力或高吸力)的土-水特征曲线;而如何根据局部试验数据集推断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全基质吸力段范围的土-水特征曲线是一个难题.对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原状残积土进行了不同基质吸力段的土-水特征试验.根据残积土低吸力段和高吸力段的试验数据,运用可靠度分析方法,从土壤孔隙微元破裂失稳的角度,建立了土壤全基质吸力段的土-水特征模型.根据UNSODA2.0数据库提取砂土、粉土、黏土等3种类型土样本(52个)的试验数据,讨论了模型参数意义和不同土类的模型适用性,进行了不同土-水特征模型的比较分析.对比验证研究表明,形状参数σ和中值比例参数μ 使提出的模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并且具有依据局部试验数据(低或高基质吸力段)快速获得全基质吸力段土壤土-水特征曲线的能力.与其它模型相比,模型计算过程适应性强,模型决定系数R2>0.98.研究结果对快速获取不同类型土壤的全基质吸力段土-水特征曲线具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菌根作为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组成的共生体,影响植物-土壤系统水分吸收、养分运输等过程,进而影响植被生长.伴随着全球环境变化,植被生长面临着多重胁迫.在此背景下,系统理解变化环境下菌根对植被生长的调控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多变环境下菌根和植被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养分亏缺、干旱胁迫、盐胁迫及重金属胁迫等条件下菌根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并对变化环境下菌根作用于植物生长的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简要概括,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系统深入研究菌根生态学,揭示菌根
长江流域面积巨大,岩性多变,加之三峡大坝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影响,干流河水的水化学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此外,以往研究中流域矿物风化过程的碳汇通量估算一般基于阳离子来源分析,但该算法通常涉及多种矿物端元的参数选取,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本次研究对长江干流水化学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基于上游河水样品HCO?3含量的校正与计算,提出了一种计算矿物风化过程碳汇通量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蒸发盐溶解、循环盐作用、矿物风化及硫酸盐溶解是控制长江干流河水离子组成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而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了离海距离3000
开展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对促进国家公园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和定位,以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状况、物种多样性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生物安全状况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5个类别、16个评估指标的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明确了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估过程.以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评估试点以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探讨评估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结果 表明:天然生态系统面积总体持平,天然
查明坝基岩体的渗透结构对于大坝工程防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近水平分布的红层坝基岩体为研究对象,使用“连续、高分辨率”压水试验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分析了岩体透水率与高程、岩性及顺层剪切带的关系,阐明了坝基岩体的渗透结构,提出了工程防渗建议.研究发现,坝基岩体渗透结构表现出结构性和随机性双重特征.结构性表现为岩体透水率随高程的降低而减小;随机性表现为岩体透水率会因岩性和剪切构造等随机变化.对于河床及滩地坝基岩体,风化卸荷带底高程在450 m附近,1 Lu关键透水率指标界线的底高程位于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根系特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水稻垄作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在湖南浏阳市开展了双季水稻大田小区试验.结果 表明: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显著提高了早稻孕穗期根总长、根体积和早稻各时期、晚稻分蘖盛期的根系伤流强度,晚稻齐穗期根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显著增加36.9%、41.1%、44.9%;厢沟栽培显著降低了早稻分蘖盛期与齐穗期的根总长、根体积,早稻各时期根表面积显著降低40.6%~44.5%,根系伤流强度在早稻齐穗期显著提高,晚稻孕穗期显著降低.相比平作栽培,垄作和厢沟栽培早稻土壤
本文报道了长白山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窝雏合并行为,即亲鸟将不相关的其他雏鸟并入自己的窝雏之中进行混群抚育的现象.2017-2020年的4个繁殖季节,中华秋沙鸭在长白山漫江河道的平均营巢密度为(0.65±0.17)巢·km-1(n=4),出雏后的家庭群密度为(0.39±0.05)群·km-1(n=4).4年中共统计到37个家庭群,平均窝雏数为(8.5±2.8)(n=37).发生窝雏合并的家庭群比例平均为26.5%±6.8%(n=4),在不同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发生窝雏合并的家庭群与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自然干扰,深刻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林火干扰时空格局的驱动因子并揭示气候变化对林火空间分布的影响,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火干扰-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多过程相互反馈关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lobal Fire Atlas数据集,提取2003-2016年中国林火发生密度、燃烧率和平均火烧斑块面积3个林火干扰参数,综合应用3个模型(增强回归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系统分析气候、人类活动、植被和地形因子对中国林火干扰的影响,并预测气候变化对未来林火干扰的影响.结果 表明
冻融作用会影响污泥固化轻质土动力特性和结构特性.为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和冻结温度下的污泥固化轻质土动力特性及结构演化,对冻融循环作用后的污泥固化轻质土进行动三轴试验和固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污泥固化轻质土动应力-应变曲线呈弱应变硬化型.污泥固化轻质土动强度和变形随着冻融次数(n)的增加和冻结温度(T)的降低而减小.经历前4次冻融作用后,对固化土变形和动强度影响较大,经历8次冻融循环后基本趋于稳定.冻融循环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本质上是对土体结构性的影响.固化土冻融结构势(mdσn)的变化规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下水超采和含水层水量亏空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弥补含水层水量亏空和促进地下水资源涵养,已探索出多种人为干预地下水补给的措施,其中通过河道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由于具有明显优势而受到重视.已有实践表明,受渗漏补给潜力和包气带调蓄能力等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河流或河段都适宜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作.目前缺乏为大家广泛接受的适宜性评估方法.本研究以永定河生态补水为契机,以北京平原段河道和下伏含水层为研究区开展了案例研究,并用实测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检验.应用指标体系法建立
水泥土桩被广泛应用于软土路基加固工程中.然而,人们对水泥桩与桩间土形成的加固体的动力特性尚缺乏认识,无法合理评价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长期性能.基于此,本文开展水泥土桩复合体大型动三轴试验,研究围压、静偏应力、置换率及分级加卸载路径对其动力参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动力参数的波动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静偏应力增加,复合单元体的动弹模量减小,阻尼比增大,临界动应力比减小.随着置换率增加,动弹模量略有增加,阻尼比略有减小.逐级卸载造成复合单元体的动力参数劣化.阻尼比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复合单元体阻尼比的变异系数是动弹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