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的温度训练可获得健壮雏鸡

来源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鸡的生命周期很短,因此,具有良好的生长开始对其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被称为“昼夜节律型孵化”的胚胎温度训练,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工具。它将会从出雏那一刻起就可获得健壮的雏鸡。
  在现代家禽生产中,每周从孵化场转移到肉鸡场的雏鸡高达200万羽正成为常态。肉鸡总的生命周期有30 %以上的在孵化器中渡过,这使得在整个家禽价值链中,孵化场对肉鸡总体生产性能来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孵化的“关键时期”,环境因子,尤其是孵化温度,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并可能会对出雏后的生产性能产生长期的作用。
  在孵化的最后4 d,给罗斯308肉鸡以短期、温和型温度的刺激后,产生了如下结果:较高的孵化率、较大的公/母孵化比例,屠宰时肉公鸡较高的体重和公、母肉鸡较高的饲料转化率。
  为了改善温度刺激(“温度训练”)的方法,在实践中,洪堡大学、百士立丰公司(Pas Reform Hatchery Technologies)、罗福乐研究所(Friedrich Loeffler Institute,FLI)、联邦动物卫生研究所以及不伦瑞克市动物营养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一项被称为“昼夜孵化”的研究。
  这一合作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胚胎进行温度刺激(“温度训练”),来提高高产家禽品种雏鸡的健壮度(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表现为良好的健康状况、福利和生产性能)。
  1 定期进行蒸气浴
  “温度训练”相当于定期进行蒸气浴。它会改善家禽的体温调节功能,通过对温度变化作出反应来提高雏鸡的生产性能。孵化环境会产生一种相似的机会来影响雏鸡出雏后的发育、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并能够对鸡一生的健壮度(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产生重要作用。
  在肉鸡上,研究表明,雏鸡出雏前的最后4 d进行的这种温度训练,或称为“昼夜节律型孵化”可以提高其健壮度。这对肉鸡一生的生产性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图1)。因此,包括仅在胚胎发育最后几天短期温度变化在内的孵化温度组成,可能与家禽较高的健壮度、健康状况、福利和生产性能高度相关,并且对商业化家禽孵化的未来而言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 高效生产的雏鸡
  现代化家禽生产需要个体均匀、高效生产的健康雏鸡。高效生产的雏鸡能够抵抗应激环境,如环境条件的变化,并仅利用少量的营养可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如控制体温。
  健壮度是一种健康标准,受孵化温度管理的影响。所用孵化温度仅在最佳孵化温度的基础上改变1 ℃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如,火鸡和肉鸡的孵化结果表明,火鸡胚胎过度受热会降低出雏率。这种情况发生的程度取决于胚胎发生时孵化温度所用的时机,以及温度变化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反地,在家禽上,特定的机体功能可在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通过孵化温度的操控来提高。如肌肉发育可在孵化的早期或后期通过短期的温度变化来激活。孵化温度的变化也可诱导雏鸡在出雏后对特定温度范围的适应能力(热或冷适应)。
  3 快速的生长
  家禽产肉量的遗传选择强烈地受快速的生长和较高的饲料转化率所引导。这些性状会增加胚胎发育和出雏后发育时的代谢热,其长期的影响是雏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平衡能量消耗和调控体温的能力下降。这可能会对随后的生产链产生重大的经济损失。
  可以实现每日温度变化的孵化程序不能广泛使用。因此,该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包括确定孵化时温度刺激的最佳时机、强度和持续时间。
  4 体温调节系统
  要确定孵化时温度刺激的最佳时机,需要对家禽胚胎体温调控系统的发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种层次型调控系统中,体温调节系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恒温动物(同温动物)进行温度调节的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维持稳定的核心体温。体温调节系统会整合所有生理系统的活动来维持恒定的体温。如在不太理想的气候条件下,大多数营养性能量被用于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因此无法用于生产性能。在所有的家禽品种中,体温调节机制均在出雏前(出生前)发育。这对出雏后早期温度调节的快速成熟至关重要,会影响总的生产性能。
  5 具备做出反应的能力
  出雏前,胚胎的调节系统从无反馈控制的开环系统发育为有反馈机制的闭环控制系统:生理控制系统发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众所周知调控孵化环境会对雏鸡一生产生长期的影响。机体功能的“训练”仅在闭环控制系统能将与训练“经历”有关的信息持续地反馈给大脑的调节中枢时成为可能。
  笔者的研究认为,温度刺激(“温度训练”)在出雏前最后几天中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在这一时期,即雏鸡出壳前的成熟阶段,家禽胚胎会形成发育良好的体温调节机制和生理系统,来控制其它机体功能。此时,胚胎已具备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这些反应会“印记”入机体功能进而产生持久的影响。
  6 机体功能的印记
  “印记”可描述发生在胚胎发育有限阶段和生命早期基本的生命生理过程。胚胎发育期机体功能的印记所产生的作用可持续到成年时期。1935年,在Konrad Lorenz对刚出壳雏鹅的经典研究中,他已经分析了社会约束性(social binding)的发育,利用术语“印记”来描述这一过程。他的重要假说之一是印记发生在生命早期有限的并且严格限制的“关键期”。之后在1974/1975年,Günter D?rner——发育神经内分泌学的开创者,制定了基础调控系统的寿命函数的“表观遗传”的广义起源概念。在这一概念中,激素以及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激素) 作为“关键期”基因组的环境信息传递载体。最后,它们也作为表观遗传因子。在家禽胚胎中,生理控制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期”,因此对“印记”非常敏感。
  7 终生的设定值
  笔者假设,在生理反馈机制的发育中,调控系统的“印记”会发生,可能会在大脑的显微结构水平实现(“神经元印记”),也可能会通过一种持续的环境诱导型(表观遗传)基因组修饰实现(“基因组印记”)。在孵化的这一“关键期”,生理活动的实际水平可能会预先确定个别生理控制系统的终生“设定值”(或“设定范围”)。如果在体温调节系统发育的这一“关键期”胚胎体温较高,体温调节系统的这一“设定值”将给家禽的一生印记为更高的水平。较低的孵化温度会引起相反的作用。由于体温调节系统的整合作用,值得考虑的是,“温度训练”也可能诱导其它机体功能的“印记”,如代谢、采食量和体重、免疫系统和行为。   不理想环境条件下的机体功能印记,可能是机体功能不良出雏规划的原因,如会在随后的生活中产生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以及行为失常。研究表明,在人类上,妊娠期母体糖尿病会引发子代肥胖,同样,在家禽上,孵化条件不理想会导致在随后的生长中发生腹水综合征。
  然而,人们一致认为,更好地理解“印记”机制并掌握其更多的知识,可以专门用来诱导胚胎在出雏后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表观遗传)。
  8 较高的出雏率
  为了证明胚胎的“温度训练”可以提高高产家禽品种的健壮度和生产性能的假设,笔者与洪堡大学与Friedrich-Loeffler研究所(FLI)、联邦动物卫生研究所和不伦瑞克市动物营养研究所合作,对肉鸡(Ross 308)进行了一项研究。
  研究发现,在胚胎发育的最后4 d每天给予2 h超过标准温度1 ℃的短期热刺激,所有6个孵化试验的出雏率可以提高大约1.5 %(表1)。在这些孵化条件下,公雏鸡的出雏比例显著较高(图2)。在之后的肉鸡生长试验中,受到短期热刺激的雄性肉仔鸡平均日增重要显著高于对照组鸡群和第三组(在出雏前最后4 d持续进行热刺激)。相比较,孵化期间短期的热刺激能使雏鸡出壳后体重显著提高,增加2.9 %。受到热刺激的公母肉鸡的饲料转化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孵化期长期处于热应激的公母肉鸡(表2)。
  9 较高的适应能力
  仅在出雏前最后几天进行短期的高热刺激(“温度训练”)会对公鸡和母鸡的所有生产参数产生积极的特殊的作用。这些作用可以使人们通常所称的家禽健壮度得到改善。出壳前经过短期的热刺激或“训练”所产生的较高公雏比例可支持这一结论。众所周知雄性胚胎比雌性胚胎通常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我们的假设是,胚胎“温度训练”的特殊性是对气候变化以及很可能会对其它环境和社会影响有较高的适应能力。最后,这些家禽较低的应激水平也会提高免疫应答反应。
  10 健壮的雏鸡
  包括温度刺激在内的孵化方法更符合胚胎的自然生理需求,并因此也可能对动物福利和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健壮的雏鸡可对抗气候变化,进而可降低死亡率和生产性能的损失。孵化期间采用“温度训练”的家禽总体健康状况和抵抗力的提高,还会使它们在随后的生命中需要较少的药物/免疫接种。
  包括短期温度变化的孵化温度组成与提高家禽生产性能的目标高度相关(图3),并可能是家禽商业孵化未来的趋势。首次在商业生产条件下给肉鸡胚胎应用“温度训练”正在进行中,并将会获得良好的结果。□□
  原题名:Embryonic “temperature training” for robust chicks(英文)
  原作者:Barbara Tzschentke和Sabrina Tatge(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其他文献
作业是理解、复习、运用学到的知识,初步形成技能的训练。通过作业,促使学生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加熟练,为进一步培养能力打好基础,为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批,是指出作业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改,是指改正作业中的缺点和错误。  批改作业要讲求实效。要批得正确,改得恰当,有启发性。只要有实效,批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
【摘要】通过全国首届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研讨会上的六节课例发现,深度学习若要“走深”,应关注六个需要,即问题导向、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基于学生的活动经验、新技术支持、尊重学生的差异、做好难点和关键的处理。  【关键词】问题思想方法 活动经验 新技术差异 难点关键  “深度学习”是最近几年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理论,从过去主要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深度学习是相对于以形式化、程式化、碎片化为主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10-0072-03  现代肉鸡和种鸡的生产已发展到空前的水平。为了使体重在短短的4周内增加15倍(或更多),他们没有时间去纠正营养不足造成的影响。  在阿尔伯塔大学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利用1957年、1978年的未选择品系和2005年的商业罗斯308品系,饲喂同时代的现代日粮,对遗传选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
摘 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抗生素组合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器官指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将324羽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羽鸡。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C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恩拉霉素 硫酸粘杆菌素和维吉尼亚霉素 硫酸粘杆菌素的试验日粮;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B和C组肉鸡1~21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组(P0.05),但能不同程度提高空肠绒毛高度以
1 利用贮存期短期孵化(Short Periods Incubation During Egg Storage,SPIDES)法,来提高种蛋孵化率  贮存时间超过数天的种蛋,孵出的雏鸡质量不如储存时间为3 d~4 d的种蛋所孵出的雏鸡(图1)。  储存过的种蛋孵化期间的早期胚胎死亡率更高,而幸存下来的鸡胚往往生长发育和出壳更加缓慢。  一旦出壳时间推迟,部分雏鸡可能在计数时无法计入,在入舍时发育太
长期以来,教者总期望自己的学生每门学科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客观现实告诉我们:“举一反三”也罢,“触类旁通”也好,对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也非易事,而对那些见闻范围相对较窄,知识基础和表达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更只能是 “望洋哀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践给我们的答案是:对于学习困难生,采取“举三反一”的策略,能有效触动其感知神经,促使其完成从迷茫走向“顿悟”的心理历程,突破心理障碍,实现语
【摘要】学困生是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选取一位小学英语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因,并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转化研究,分别从课前预习评价、课中学习评价、校内辅导评价、课后复习评价、单元总结评价以及多元评价方式几个方面,阐述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困生 转化 形成性评价 个案研究  一、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和交际性的工具,时代的发展已
中国的猪肉市场仍然是影响北美和欧盟市场生猪价格前景的未知数。  原因有很多。中国国内的生猪价格为每千克2.76美元。美国的活猪价格是每千克1.15美分,而欧盟为每千克1.19美分。  美国和欧盟与中国之间每头猪的差价接近200美元。  无论你看到哪种中国统计数据,中国已经出现大规模的母猪减栏,规模约为1 000万头~1 200万头。数量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基本上是北美母猪数量的2倍,相当于欧盟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进行交流,结合本次会议主题,我从遗传育种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规模化养猪的生产效益。  美国中部地区很多养猪场位于田间,以便猪产生的粪便直接还田。在欧洲(如英国),由于提倡动物福利,很多养猪场开始露天饲养。然而,由于生物安全、生产效率等问题,中国目前无法做到露天饲养。  影响养猪生产效益的主要环节很多,如产业链模式、生产系统的设计、猪场猪舍的建设、品种或育种、饲料或营养、饲养管理以及
摘 要:对20头患急性败血性跛足的繁殖母猪用林可霉素进行全身性或肢体局部灌注(Regional Limb Perfuse,RLP)治疗,这两种方法在治愈时间上没有显著区别。然而,相较于全身性治疗法来说,采用RLP技术的母猪较能够更早地解决跛足问题。  关键词:猪;肢体局部灌注;感染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S85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10-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