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的预谋:质数的交集与距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yx77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斯蒂芬和布鲁姆是《尤利西斯》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两者就像是两个质数。每一个质数都能分解出“一”和它本身,不变的“一”即“异乡人”的孤独感成为了他们的交集。在“此刻”这一点的相遇,斯蒂芬和布鲁姆仿佛找到彼此的同伴,但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乔伊斯在安排两人对话和行动时故意设置了思维的冲突和默契的断裂,显示了他们存在本身之间不可消融的距离,在这种不自觉的远离中,两个“异乡人”更显孤独。
  关键词: 尤利西斯 异乡人 孤独 距离
  乔伊斯说:“我在《尤利西斯》里设置了那么多迷津,它将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学者来争论我的原意”,“这就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尤利西斯》确实显现了乔伊斯这浩大的野心,当《圣经》、《奥德赛》、《神曲》、“拉伯雷”、“莎士比亚”……这些构建起欧洲文化城堡的厚重方砖如狂风暴雨袭来,词汇在英语、法语、拉丁语之间不断来往穿梭,作者孜孜不倦地操纵着这些有意味的形式,还把混乱复杂的各色人物和他们看似毫无逻辑的对话、独白织进文字。对于多数读者而言,《尤利西斯》中悬设的一个个秘密最终变成了一个搅拌机,将读者的思绪、感受打得粉碎,陷入泥泞,不是皓首穷经的学者恐难胜任。据说荣格就是花了三年时间来参悟此天书,所以那么多人在猜谜的途中厌倦和退却。但是文学的不朽,归根究底不会是猜谜比赛,也不会是猎奇大会,它的永恒最终还是指向人心的出路,所以我们无惧地把《尤利西斯》看下去,其实乔伊斯在刁难我们之外,也给了我们提示:斯蒂芬遇到了布鲁姆。
  一、斯蒂芬从过去走到了现在
  斯蒂芬的名字就隐喻着希腊神话里的那对翅膀,翅膀是逃离和自由的象征。纳博科夫说“斯蒂芬”这个深奥的年轻人是作者精神的具象化,而不是由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新生命。在《尤利西斯》中斯蒂芬就像是乔伊斯的精神之镜,斯蒂芬的挣扎正如乔伊斯和他的先贤们一样,对于艺术家自由的追索“我想生为一个艺术家:孤独,独立,废墟间和杰作中的阳光会适合我的。我没有任何需要,一块面包,一罐泉水,于我足矣。我的生命不幸被我旅途的灌木丛挂住;我若是一只自由的鸟在灌木丛中唱歌做窝多好。”①但是我们又知道迪达勒斯的那对翅膀越靠近自由的阳光就越接近消融,斯蒂芬也是如此,他逃离不得又融入不得,沦为漂泊的异乡人:
  信仰,是斯蒂芬最深的恐惧。他拒绝在母亲临终的病榻前祷告,宣示了自己对于这所谓“国教”的强烈反抗。“乔伊斯先生对体制化的宗教、陈腐的道德、文学的风格或形式殊无敬意。他没有“服从”的概念,不向神或人屈膝。”②但是我们又分明看见母亲去世的一幕始终活在周围人的毒舌尖上,更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斯蒂芬的脑海里。当一个时代,道德和宗教变成单纯的习惯,仅剩空洞的姿态,它们就只能被用来掩盖所谓理性和秩序的社会文明对人类心灵的煎熬和压榨,那么,所谓信仰和服从只是一句对人存在意义漠不关心的口头禅罢了。而在此时,永恒的道德和宗教追求其实显得更为迫切。而这种迫切,让真正虔诚的心灵陷入表达普遍和消灭自身的两难境地③,斯蒂芬在这种摇摆中节节败退,直至无处逃遁。“黑暗在光中照耀,而光却不能理解它”④,“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神的体现”——在斯蒂芬的心里,其实神还是永恒的,不堪的不是神,而是渴望走进神的心灵的不堪。
  祖国,是斯蒂芬最深的痛楚。“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点时,便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⑤,而在无限的循环中,那些“精神敏感症”患者,在时代的机械滚动中眩晕,他们质疑自己在这循环中究竟充当了怎样的一环?爱尔兰民族的文明,可以是叶芝诗歌中的风笛、苇间风、古堡,但是也是乔伊斯笔下胆汁一样苦涩的海湾:“环形的海湾和地平线拥抱着一大片暗绿色的液体”,“历史,是我正努力从中醒过来的一场噩梦”,“都柏林人是我在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遇到过的最没有希望、最无用、最善良的无赖民族”,“坐在毒菌上的巫婆”,“贫穷的老妪”,“受他们玩弄的母王八”,“她用自己那虚弱的血液和稀溜发酸的奶汁喂养他,藏起他的尿布,不让人看到”……所有的呼喊都是矛盾的,但能说明斯蒂芬对爱尔兰这位苦涩而伟大的母亲爱之越深,责之越切。
  生活,是斯蒂芬最深的无助。那个在马铁洛塔楼上咆哮过的艺术家,那一种疯癫,就是人善良的孱弱,他乐于把思考当成世界。那么无畏无惧的他在校长手中接过属于自己劳动所得的工资时,他却变得腼腆害羞。对于他,一个艺术家和思想者而言,他的思考披着无上荣光,因为他们构成了他的灵魂,而灵魂一旦用来被交易,不啻为万劫不复的毁灭。他为这种毁灭感到畏惧和羞怯,“畏是对所怕之物的欲求,是一种有好感的反感”⑥——所以海恩斯的“口哨”是如此的嘈杂,穆里根的“金牙”是那么的耀眼。但生活最大的能量就是让人的生活目标稀释,越靠近生活,“人的愿望不再是简单的。尽在眼前的、用直接行动能够实现的愿望,而是逐渐变得如此困难、复杂和遥远……”⑦
  “我的童年在我的旁边弯着腰。遥远得我甚至无从用手去摸一下,即便是轻轻地。我太遥远了,而他的呢,就像我们的眼睛那样深邃。我们两人的心灵的黑暗宫殿里,都一动不动地盘踞着沉默不语的一桩桩秘密:这些秘密对自己的专横已经感到厌倦,是情愿被废黜的暴君”斯蒂芬对着幼稚天真的学生只能把自己的抗争归于情绪的秘密。
  二、布鲁姆从未来走到了现在
  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而布鲁姆则在生活的风暴里沉浮——坚持平庸的工作,埋头琐碎的家务,忍受妻子的出轨,怀念早逝的孩子路迪,在将大把光阴奉献给娼妓的间隙会偶尔想起自己“就在小伙子这个年级上,他也曾一头扎进过政治”。
  克尔凯郭尔说,一个被毒箭刺伤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拔出箭和治疗,只有这才是对他的存在至关重要的。但是他忘了有时候人面对痛苦,他们会开始质疑存在的价值。在巨大的痛苦里,他们可以赤裸地展示痛苦,但是再也没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追求。所以布鲁姆这位对所有人都不屑,到最后又向所有人妥协的“绅士”,只能把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所以,他只能用“可怕”来描述朋友辛伯达的西班牙历险,他只能勉强承认“人们极偶然地会遇上一个单纯的灵魂”。可是书中又布满了他自己那个“单纯灵魂”的闪光:“傍晚时分,身穿灰色薄纱的姑娘们。然后是身配短剑头的戴假面的黑衣人的夜晚。富有诗意的粉红色的念头,还有金色的、灰色的和黑色的。对于生活来说也是真实的。白昼,然后才是傍晚……”一个能够在马桶上看《麦恰姆的妙举》的同时想象“时间舞蹈”的思想者和艺术家。   “你设想:一个人坐在我对面,而在他诉说他自己的经历时,突然现出这个不可把握的东西。这不可把握的东西赋予他的面貌以他的最个性的人格,却同时提高他,超过那个人格。如果我做到,和他在这个我几乎想称之为狂欢状态里联系上了,我就能画一幅画,而这画,虽然仅仅接近他自己,却是一种更对那伟大秘密的描绘,它归根到底不是表现他的个别的人格,而是表现出了世界里荡漾的精神性和情感。这样远的摆脱了自己,以至于和一个别人能进入这项结合,这个可能性,……从这个阶段,用任何手段,例如通过文字或色彩或音调来创作,这就是艺术。”⑧布鲁姆就是能够做到这样的艺术,不论是这时间的描像,还是对玛莎的描像。歌手妻子、交往的名流、儿时母亲膝盖上的周全礼节教导、早餐和报纸都是古老的笑话,夹裹着生活那不安的秩序。
  “我正要折回去取那加了香橙花的白蜡洗剂呢,每逢星期四,铺子总要提前打烊,可是,明天早晨我首先要办的就是这事儿”,除了擦洗,布鲁姆喜欢掩盖,就像用泥土去掩埋粪便一样。这种情绪一样活在斯蒂芬身上:“他们泡在澡缸里又洗又擦。内心的谴责。良心。可是这儿还有一点污迹”,“整个爱尔兰都被水流冲洗干净了”。
  语言自身有着生长的力量,美与丑或许在我们的意识里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文字可以做到。就像废名的禅语可以自动搭建出心境之桥,展现无与伦比的美。乔伊斯用饕餮、脏器、排泄自然延伸出一道污浊的长廊,那里布满了斯蒂芬和布鲁姆都渴望擦去的污迹。布鲁姆斯蒂芬与布鲁姆相遇后,布鲁姆随即到药店买了一块香皂,把它一直揣在身上,并在教堂里舒服地洗了个澡。他们要清洗的岂止是身体,他们要去除的是经历积累在灵魂上的积垢和斑驳,因为这些都证明了他们对生活的最终妥协。
  三、两个质数的相遇
  “一路上,二巨头究竟讨论了些什么?
  音乐,文学,爱尔兰,都柏林,巴黎,友情,女人,卖淫,营养,煤气灯,弧光灯以及白炽灯的光线对附近那些避日性树木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市政府临时所设不加盖的垃圾桶,罗马天主教堂,圣职者的独身生活,爱尔兰国民,耶稣会的教育,职业,学医,刚度过的这一天,安息日前一天的不详气氛,斯蒂芬晕倒一事。
  布鲁姆可曾就他们两人各自对经验之反应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发现类似的共同点?
  ……
  他们两人的见解在什么上头有分歧呢?
  ……
  他们两人可曾在某一点上持同样否定的意见?”
  ……
  在“此刻”这一点的相遇,斯蒂芬和布鲁姆仿佛终于找到彼此的同伴,但是我们更加可以发现乔伊斯在安排两人对话和行动时夹带着思维的冲突和默契的断裂。斯蒂芬和布鲁姆就像是两个质数。每一个质数都能分解出“一”和它本身。在乔伊斯苦心谱就的这场喧闹的现代史诗里,不变的“一”成为了他们的交集,但是他们存在的本身呢?吴宓先生曾经在其“万物品级图”中提到过:“他(人),一半是形体的(多),一半是属灵魂的(一),这样可称为身心二元论。他有灵魂,遵循的是意志自由;有形体,遵循的是必然性或客观规律;人既有身体和灵魂,所以,人就要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或境界中奋斗,甚至互相消长。人们往往不是灵魂或心灵的自由多于外在的(或形体的)必然制约,就是外在的必然制约多于心灵(或灵魂)的自由。其中原因,是由于‘一’有向上的发展性,‘多’有四散的扩张性。”⑨
  《尤利西斯》是一张严实的网,纵横交错间构成的每一个网洞都允许好奇、想象的思绪涌入,每一个结节处或是来自于某名著的一句嘲弄,或是某一个古典字符的隐喻又或是某一段飘出梦境的谶语……但是其精神内核并没有文字所显现的狂欢起伏,而是一种身处在乔伊斯逻辑中的审慎和冷静,这种冷静接近冷酷。斯蒂芬和布鲁姆都身披着彼此的影子,斯蒂芬从过去走到了现在,布鲁姆从未来走回到了现在。在嘈杂的现实中,世界的破碎感更加清晰,沟通的无能和无趣感更加强烈。在乔伊斯的预设中,斯蒂芬和布鲁姆的“一”得以相遇,但是,因为其本身,也是是“多”的存在,这种相遇最终消散,消散于存在的本身。乔伊斯在促成这样一次相遇的同时,撕裂了相遇的意义,打破了孤独者想以灵魂牵手来免遭孤独扼喉的奢望——这就是乔伊斯的预谋。
  如果生活令人作呕,艺术或者思考带来的“世俗救赎”(This-worldly salvation)⑩是一个美妙的借口,但是并不高明,因为它只是宗教的投影罢了。维特根斯坦说,时空之内的生命之谜的解决在时空之外,而处在时空之外能够探照我们心灵的依然只能是宗教。但是无论是斯蒂芬还是布鲁姆,他们都没有力量和勇气去破除掩蔽了真实的宗教存在的虚伪形式。“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在自己暗设的网罗里缠住了。”{11}身为时代异乡人的他们虽然愿意把自己推向赤裸去叩问世界因何而在,但是这个追问,乔伊斯努力把它掐灭在沉默和混杂中。
  “我和布鲁姆是顶好的一对儿,他照亮大地,我润饰天空”,如果将大地倒置,我们可以将它看成天空,但是,在生活这颗星球运转时,大地还是选择自己沉默,天空还是永远难以企及。眼界中的模糊不会发生质的真正转移。就像顾城很美地描写过这样一种永难弥合的距离: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像一串绿葡萄/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因为陆地的破裂/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
  孤独者是一个族群,当他们列起队,就是穿破地球之圆的一道弦,但是,他们各自的灵魂却飘忽开来,变成一道弧,那道弧终究不会与弦重叠,因为乔伊斯告诉了我们“任何一个圆,其弦都比弧要短”。在孤独者的群落里,他们还是孤独,而且,因为这一场遇见,他们更加看得清自己的孤独,因为他们身上的精神洁癖症,而在对照中他们越发看清了自己的污浊,即使他们努力在掩盖。而在掩盖的同时他们只能把自己再一次埋进令人作呕的生活里,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忘却世界感官带给自我的痛苦。如能忘却,何乐不为呢?生活和历史,如此之丑,而生活和历史又在刹那变成生存标榜的必须。美和丑瞬间得以置换,逻辑的起点也就消亡了,栈桥永远延伸,永远到不了彼岸,质数因“一”而靠近,却因自身的存在更显距离。乔伊斯欲擒故纵,他的预谋得逞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读一读,背一背,对诗歌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涉及。对此,作者以顾盛红老师的《乡愁》为例,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乡愁》 有效途径  一、背景与主题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中国又是诗教古国,诗教是中华教育之瑰宝。自古以来,诗歌教学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从《诗经
摘 要: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观念,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力求达到有益、有效、有序、有度“四有”要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
摘 要: 林文月的散文与其学术论文、翻译作品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客观节制的笔墨书写家园荒芜、人事离合等深沉感伤的宏大题材,也描画山水风物、膳食生活、书语人生等相对平凡的题材。与《洛阳伽蓝记》相似,林氏散文也同样渗透着作者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形成了典雅含蓄的创作风格。本文试以“冷笔”与“热笔”为关键词,考察林文月散文创作。  关键词: 冷笔 热笔 乡愁 伤逝 闲适 典雅 含蓄  一、“冷笔”与“热笔”
摘 要: 《太平广记》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类书,其所引典籍文献门类繁多,所引《法苑珠林》的篇幅有123处,其中異文繁多,同素異序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同素異序词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研究異文中的同素異序词对研究汉语词彙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太平广记》 《法苑珠林》 異文 同素異序词 词彙发展    所谓同素異序词是指,语素相同而结构顺序相反,成对出现的双
摘 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儿童视角是她所青睐的一种叙事策略。她借助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人生百味,礼赞天地万物,从而在对生活本真的真情抒写中传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独特观照。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儿童视角 人生观照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初始阶段,童年经验可以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更是巨大。中国现代文坛上著名的作家萧红就
摘 要: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阅读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教授阅读方法、开展阅读评价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阅读指导 兴趣激发 内容选择 阅读方法 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
摘 要: 鸿门宴上刘邦能全身而退,除了他本人能屈能伸、机智狡诈,张良的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外,樊哙也功不可没。本文从忠、勇、智三方面就樊哙展开分析,以说明鸿门宴上樊哙护主御敌的功劳。  关键词: 鸿门宴 樊哙 忠 勇 智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的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
摘 要: 本文旨在对《偷窃》进行细致的文体学分析。分析发现,倒叙和多种思维呈现不仅成功地支撑了作品的主题,还使小说主题得到了深化。  关键词: 《偷窃》 文体学分析 倒叙 思维呈现方式 作品主题  波特是美国公认的最好的文体学家之一。她的每篇小说都是融题材结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完美艺术品。(李宜燮等,369)其代笔作《偷窃》也一直得到评论家的关注。他们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人皆共知的问题,为了寻求破解途径,创业教育也许是一条出路。NY理工学院的H教授及其同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创业教育,如何实施创业教育,以及实施创业教育的意义。总结他们的经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具体措施有:教师应做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以专业改造为突破;科学研究打出一片天地;期望通过制度得以保障。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就
摘 要: 电影即江湖。在杜琪峰的电影世界里,有传统江湖片、纵向升级的江湖片和横向铺垫的江湖片。笔者认为,杜琪峰导演的江湖深层构思的灵感来自于对香港城市空间的眷恋、香港地区特有的黑帮气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当下香港的身份流动与不安。人物的江湖式塑造、情节的江湖式表述、风格的江湖式呈现,均构成了杜琪峰银河映像时期的江湖手笔。  关键词: 江湖片 杜琪峰 身份 城市空间 隐喻  “江湖”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