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哀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收篇之作——小说《死者》进行主题分析,它描写了生者对死者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哀叹,突出了《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的主题。
  关键词: 《死者》 主题 精神瘫痪
  1. 乔伊斯与《都柏林人》
  小说《死者》选自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士·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等是“意识流”派小说的代表作,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是乔伊斯的文学生涯的起始,相对于后期晦涩难懂的“现代主义”作品,这部短篇小说集被习惯上归于“现实主义”旗下,小说中没有庞杂的“意识流”心理描写,篇幅较短,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
  乔伊斯一生都在致力于描写都柏林生活,这部小说集是他描写都柏林生活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乔伊斯本人把《都柏林人》看成是为爱尔兰而写的一部“精神史”。其中的十五篇小说看似独立成篇,没有关联,其实每篇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是为一个明显的写作目的的精心策划的。作家赋予这部作品艺术上的完整性,“从四个方面着手:童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及公众生活”:前三篇以自传形式贯穿了童年期和青年期,中间七篇写的是壮年期的人们,最后四篇描写了公众生活。“这部著作从简单到复杂,每一篇表现出‘亲爱的肮脏的都柏林’这座城市瘫痪的这一个不同侧面或道德,或政治,或精神。每一短篇都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来揭示人的心灵挫折或失败”(张伯香,2002)。整部作品以孩童面对死者起始,以承认回忆死者结束。故事发展顺序代表了都柏林道德堕落的全过程,结局是灵魂的死亡。这十几篇小说辗转反复,言之未尽,诉尽生者伤心尴尬无奈之事,生死之间悲凉难抑。
  乔伊斯1904年从爱尔兰来到欧洲大陆,他一生颠沛流离,人生的最后三十年都是在外度过的,再也没有踏上都柏林的土地。如同西方许多文学家一样,乔伊斯一路从背井离乡中走来,对家乡是又爱又恨。爱尔兰,尤其是都柏林,带给乔伊斯的爱与痛大得无法承受。在他看来,“爱尔兰是堕落的令人窒息的国家,都柏林是堕落的令人窒息的城市”(彼得寇斯提罗,1999),他唯有逃离。尽管如此,乔伊斯仍然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家乡在他身上的印记却挥之不去,即使在异国写作,提起笔来仍然是以故乡为背景。也许在这位叛逆作家心中,祖国仍然是最重的分量。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誓言:为祖国的道德和精神解放写下自己的一章。然而他的祖国却不理解他,他到死也没有与祖国达成谅解。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起另一位与乔伊斯有着相似感情的作家鲁迅。一如乔伊斯之于现代主义文学开创者的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主将,为后继者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鲁迅对于那民生凋敝的旧中国和广大民众的感情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爱恨交织最终却还是爱多于哀,这与乔伊斯对家乡的感情是十分相似的。不同的是,鲁迅的作品对要批判的反动派、封建制度、民众麻木的精神状况都是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与鞭笞,如同一把利剑直指黑暗中国的衰弱心脏。乔伊斯的这部作品却辗转反复,言犹未尽,爱恨交织着悲凉的情绪贯穿全篇。这爱与哀愁便是《都柏林人》最大的两个主题,在收尾篇《死者》中体现得最充分。
  2.精神麻痹的爱
  一百多年前年轻的乔伊斯在伦敦遇见一位同样来自爱尔兰婀娜多姿的年轻女子诺拉,她便是日后在文学传记和评论中出现的乔伊斯夫人(伦南马多克斯,1997)。与乔伊斯本人一帆风顺的爱情相比,他笔下的爱情却每每令人难堪和痛心,这麻痹的爱情呼应着都柏林的社会主题:瘫痪。《死者》中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对妻子格莉塔的爱不可谓不真挚,关切的话语、欣赏的眼神每每透露出丈夫对妻子无法言说的爱。加布里埃尔正是因此而自负,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妻子心中最重的分量。“后来原来达西在晚会上演唱的爱尔兰民歌,使她想起了从前常给她唱这首歌的少年情人迈克·富里。少年曾深爱着她,甚至为她而死。死去的少年曾经用纯粹的爱尔兰民歌和充满激情的生命,演绎了真正的爱情,格莉塔的热情随着他的夭折已渐渐枯死。多年来加布里埃尔和格莉塔同床异梦,她缅怀情人时的悲恸与眼泪,让幡然醒悟的他明白‘睡在旁边的她是多么深情,竟把情人说他不想再活那时候的眼神,这么多年来一直锁在心里’。而他从来没有像死者那样拥有妻子的芳心,‘似乎他俩从来不曾有过夫妻的共同生活’,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对任何女人产生过这样的感情,但是他知道这样一种感情必然是爱情无疑。’那一刻他感到‘灵魂已接近了千万死者们所幽栖的境域’,这是一种可怕的精神死亡”(张昕,2010)。那个雪夜,格里塔告诉丈夫自己一直在心中悄悄怀念那年轻时为她死去的情人,加布里埃尔这才醒悟到妻子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原来不是他,他原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貌似的优越满足感被击碎,夫妻表面上的和谐被打破,原来看似最珍贵的夫妻之情却是精神上的陌路,成为主人公心底最深的悲哀。貌似热闹繁华的背后却掩藏着精神上的麻木,这是乔伊斯想表达的一个主题。
  3.欢乐掩藏的悲哀
  小说中象征和暗示的手法被频繁使用,这使得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隐晦、悲凉和压抑,让人透不过气。比如,莫坎家墙上挂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相会的这幅画,暗含了莫坎姐妹(其中茱莉娅的名字谐音朱丽叶)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但是她们最终只能生活在凄凉的命运中,做老处女没有爱情可言。还有,聚会的地点定在莫坎家中。这个场所几十年没有变化,主人的房屋沉闷压抑,生活呆板僵化,连聚会的程序和节目也一成不变,可是这样的聚会却持续了三十年。这样沉闷压抑的安排足以令人窒息,使得表面看起来欢快热闹的聚会,最终是参与者各怀心思,貌合神离。雪在这部小说中是十分重要的背景,充满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小说中出现了近十处。初次亮相时,雪是薄薄一层落在加布里埃尔夫妇身上,“像条披肩似的,盖在他的套鞋上,像鞋头上的花纹似的;他咯吱咯吱地解开被雪冻硬的粗呢大衣上的紐扣,这时一阵室外芳香的寒气从它衣服的缝隙中和皱褶中散发出来”(徐晓雯,2004)这时的雪是美好的,它带来的清新的气息与晚会的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雪越下越大,铺天盖地般,似乎整个世界都被大雪覆盖。就像《红楼梦》里描写的几场大雪,雪能带来欢愉和雀跃,也能掩埋丑恶和痛苦,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和悲苦。这里,大雪每每夹杂着加布里埃尔的冥想一泻千里,也寄托了加布里尔的思绪,他每每把目光投向窗外,似乎在眺望什么,寻找什么,到底是什么,却又一时无法回答。加布里尔拥有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拥有体面的职业、美满的家庭,一切似乎非常理想,这些也维系着他表面上的自负与满足;这种自负背后却掩藏着深深的自卑和自欺欺人的尴尬。他一开始就想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看门人的女儿莉莉来一场谈话,却最终换来深深的懊悔。艾弗斯小姐的诘问只是使他处于自责的悔恨中。艾弗斯小姐的形象似乎一带而过,可她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她就像一面镜子,加布里尔只要和她面对就会感到自惭形秽。《死者》中的悲凉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爱尔兰社会现实的急剧动荡带来的厌倦和痛苦,如同加布里尔面对艾弗斯小姐的诘问时的回答:“我的祖国已经让我厌烦了,厌烦了!”另一方面则“更加复杂、深邃。它是一种无法说明的生死之念,含有虚无的忧伤和对不可捉摸的时间的感知”(格非)。它来自于某种直觉,这种直觉最容易于欢乐的氛围中不经意击中人的心灵。快乐突然被悲哀的忧伤击中,“这忧伤来无影,去无踪,却在转瞬之间改变了欢乐”(格非)。这种悲伤是乔伊斯想要表达的第二个主题,麻木、空虚带来的心灵哀伤,这种精神状态也被乔伊斯定义为“情感瘫痪”。   《死者》描写了一次聚会、一场盛宴。作者用了整整一大段细腻描绘了宴会的杯盘盏碟、美酒佳肴,还有整个活动的细节,如:“在这相对的两段之间是平行的两列其他菜肴:高高的两堆果子冻,一红一黄;一只浅底盘子满盛着大块的牛奶冻和红色果酱,一个绿色带梗状柄的叶形大盘,里面是一枝枝紫色葡萄干和去皮的杏子……一盘上面撒有豆蔻沫的牛奶蛋糊,慢慢一小盆包着金银纸的巧克力和糖果……三排烈性黑啤酒、淡和矿泉水,像士兵一样依照它们各自制服的颜色分别排列成队。前两排是黑色的,贴着咖啡和红色标签,第三批也是最短的一排是白色的,瓶上横系着绿色的饰带。”(徐晓雯,2004)这段包括对各种颜色细腻繁复的描述生动鲜活,与室内的晦暗和沉闷形成了对比。它象征了都柏林人的生活状态——表面上是事无巨细地追求细节加上豪饮狂舞和高谈阔论,掩盖的是内心的空虚与麻木,最后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留下什么。就像《红楼梦》里那次著名的中秋夜宴,面对如常的金樽美酒、山珍海味,众人却不是“强打精神”就是“寂然而座”,墙外的一声叹息足以让勉强维持的欢乐消失殆尽,一片凄楚、悲凉。这中秋夜宴正是那赫赫扬扬的贵族之家在各种矛盾冲击下急剧破败的真实写照。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这一点在《死者》中得到了体现。文中不乏這样的对比和反衬,如温暖的室内与室外寒冷的大雪、虚情假意的寒暄与空虚心灵的逃避、“喧闹与寂静、嘈杂与注视、高谈阔论与凝神回忆”(格非)。如前所说,快乐于不经意间被忧伤击中,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忧伤在文中一直时隐时现。
  4.结语
  《死者》的结尾写道:“雪落在黑暗的中央平原上的所有地方,雪落在不长树的小山上……雪厚厚地积落在那些歪歪扭扭的十字架和墓碑上,飘落在那小小墓门的尖栅栏上,飘落在荒凉的荆棘上。他的灵魂慢慢迷离,他倾听着雪从隐隐洪荒中飘落而来,隐隐飘落,像最后时刻的来临一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徐晓雯,2003)麻痹之中的顿悟在欢宴后的雪夜来临,引出浓浓的哀愁。死亡成为生者的哀愁,死者成为生者寄托哀愁的回忆之所。《死者》写的是麻痹的生者对死者的追念,透过它,我们看到了爱与哀愁。
  参考文献:
  [1]彼得寇斯提罗.乔伊斯传:十九世纪末的爱情与文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9.
  [2]伦南马多克斯.乔伊斯与诺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3]格非.小说讲稿:《都柏林人》[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82383/?author=1,2007.7.20
  [4]詹姆斯·乔伊斯,著.伊徐晓雯,译.都柏林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自学辅导[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张昕.浅谈死者中的生死主题[J].科技信息,2010(10):561.
其他文献
密码技术与核技术、航天技术并称为国家安全的三大支撑技术,是大国标配。密码作为党和国家的“命门”“命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特殊重要事业,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无处不在的密码是互联网的DNA和秩序维护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
摘 要: 随着近年来政策调整,高校转专业成为一种趋势,伴随而来的是转专业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转专业适应性情況,作者对本校大二到大四近百名转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究影响学生适应性的因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转专业 适应性  一、前期准备  大学生转专业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一大热点。在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中有如下要求:“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
农历九月,是小山村的麦种时节。“叮当、叮当”的耧铃声刚响起,麦茬地里便点点滴滴浮出农人的身影。   秀嫂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田间的。秀嫂的眉头紧锁着,那杂乱的耧铃声已告诉她,明年的收成不会咋样的。“你瞎眼了,咋牵的?”秀嫂已是第五次斥责牵牲口的儿子了。儿子有点委屈,断断续续地抽泣着。其实也不该指责儿子,怨只怨自己摇不动那沉重的木耧。   木耧,是北方农村不少地方仍在沿用的播种农具,前边以牲口拉动,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高职院校开始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一大批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在实践中问题所在,探寻促进校企合作深化的改革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实践融合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创新机制  引言
摘要: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新时期价值观念和文化情感的源泉,而古诗词则是中华优秀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若能恰当地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文化元素,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整体功能的完善。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古诗词 教学运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价值观念和文化情感的源泉,更是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桥梁,古诗词
摘 要: 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与凉山彝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多样的生存现状密切相关。双语教育,在凉山彝区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更是传承传播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具体体现。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作为凉山彝区唯一的彝汉双语本科教育学院,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创新,正是充分考虑了凉山教育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所做出
作者简介:   黄潜平,湖北省天门中学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先后在全国各报刊、杂志发表。   朱照民三十二岁以前一直是单身,这件事让他周围的人很着急,就不停地给他介绍对象,但终究是少了缘分,只开花不结果。直到三十二岁的时候,终于有两个姑娘同意和他见面,一个是唐锦,一个是刘艳丽。   按照介绍人的安排,朱照民第一个见面的人应该是唐锦,可朱照民那天因为临时有事没去成,只能改期
他又一次看到狐仙了。   他觉得今晚精神状态很好,也许是药起作用了,也许他的病就要好了。他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扫过屋内的装饰,彩电冰箱空调组合家具,这些年年年添置,生活用品样样齐全了,节能灯如一团白色的火苗,燃烧在小卧室的头顶上,越烧越亮,像个小太阳。陈旧的天花板上,布满着湿迹和霉斑,就越发地显眼了。于是,他又看到了天花板上出现的那只狐仙了。狐仙好像对他眨了眨眼睛。他疑心看错,揉揉眼
杜甫曾在诗作《画鹰》中言:“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以此来形容绘画的逼真。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二维作品也逐渐打破了常规限制,走到我们面前,以立体的、三维的方式得以重现。而这些都与复杂对象的几何处理与物理模拟研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在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黄劲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复杂对象的几何处理与物理模拟方面的
摘 要: 学生发展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是一个动态质变的过程,决定着课程需要不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反思和改革。更深一步来看,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是课程本质上不可避免的构成部分。本文以贵州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为例,从该课程与学生发展的矛盾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理论起点。  关键词: 幼儿园班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