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概念、问题与建议

来源 :阅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养老关注的是老年人在物质层面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的更高层级的精神需求,对老年人生活意义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文化养老实践中存在文化养老定位混乱、文化养老自主性差、社会文化设施设置不合理和共享性不足、创新驱动下的概念横飞与内涵缺乏等问题.文化养老的有效推进,首先需要赋予个人独立与自由选择的机会与能力;其次要明晰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与个人等各主体的地位与责任;再次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养老体系,进而推动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与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师承关系是学派形成的重要动力,进而为建构学术话语体系提供基础.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人的师承关系建立起西方最伟大的学派,同一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当代,师生间的传承规律仍然被学术界的重要学派所证实,索绪尔及弟子共同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胡塞尔、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师生传承形成了现象学、诠释学学派.
元宇宙因其巨大的功能想象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未来模式,并具有政治上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元宇宙有利于创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政治的传播能力.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导致政治权力转移,垄断张力下元宇宙可能发展成为资本剥削的新场域,自由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发展成为意识形态入侵的新工具,沉浸叙事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导致政治人出现巨大的精神危机.基于此,政治权力具有延伸到元宇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历史上的管理思想紧紧盯住第一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近现代的管理理论从工业革命之后注重“机器”和“流程”等,逐步向强调“人”的方向发展.儒家之“人学”和佛家的思维方法在实现这一转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三个约定”入手,在道德、伦理、契约精神、敬畏之心等层面,传统智慧在社会管理方面可以和能够成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新媒介技术驱使下,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发展,不同艺术之间的同质化与差异化成为比较艺术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作为新兴艺术,电影与文学关系紧密,甚至长期被视为“文学附庸”“可视化文学”.在20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过程中,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等级制度被打破,电影的艺术独特性被认可,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这就使得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走向理论化,形成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其话语流变、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等对于比较艺术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放管服”改革是国家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其改革的理论逻辑及实践探索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鲜有学者对“放管服”改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论文采用事件史分析法对2015-2020年31个省级政府影响“放管服”改革政策创新扩散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单因素回归模型中内部因素财政资源对“放管服”改革的创新扩散影响并不显著,但在综合模型中较为显著;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大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综合模型中则不显著为正,对政策的创新扩散假设得到了部分
中古之时特别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出现了许多新的节日习俗及祈赛风俗.新节俗和新祈赛的丰富一方面展示了本土文化之繁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敦煌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赛青苗神、赛祆、结葡萄赛神等定期祈赛之俗的异域来源分析,可探究西域胡俗经华化、变迁之后在敦煌之留存,从而观见中古之时敦煌与西域往来之繁盛.
第275窟可以置于莫高窟自身、吐鲁番——河西早期石窟两个序列中进行比附.比附状况显示,第275窟与吐鲁番——河西十六国晚期石窟面貌差异大,与莫高窟北魏洞窟联系紧密,第275窟年代为北魏早期较为合理.这一年代推断与北魏攻占河西后敦煌独盛、余地皆衰的历史背景吻合.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场,需要方法论自觉,方可深度理解这一新道路出场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中国逻辑和文明逻辑.笔者阐明:第一,“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理应涵盖革命逻辑和发展逻辑;第二,“两个大局”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出场的现实逻辑;第三,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新时代中国方案创新来解答关于世界现代性的“马克思之问”“列宁之问”,“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造;第四,从“文明互鉴”视域看
作为中共城市政权构建的起点,军管会集军事控制和行政管理职能于一身,以较快速度恢复了城市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实现了政权巩固.对其进行探究,有利于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的城市政权制度建设,有助于总结中共的城市管理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档案文献陆续出版,回忆类文章大量涌现,学界对军管会的研究力度显著提高,研究视域更为广阔,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但有待提升的空间仍属广阔.未来推动此项研究走向深入,仍需进一步强化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突破固有研究思路,拓展研究主题,针对现有研究不足之处加强学术争鸣与探讨.
对于清代百科全书式学者李调元(1734-1803)的研究,在近代以来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系统回顾近代以来李调元及其著述的研究成果,总结李调元的学术贡献,可以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镜鉴.本文拟从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文献整理与研究、巴蜀文化研究等几个方面,综述相关研究成果,并展望今后李调元的研究方向,以供学术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