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美国媒体对中美洲移民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以《纽约时报》和《福克斯新闻》上的中美洲移民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语料,在认知语言学的指导下,对中美洲移民新闻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在本论文具体研究中,以中美洲移民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美洲移民在全美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对于中美洲移民以及移民政策的态度也大不相同。美国的新闻机构用大篇幅报道中美洲移民问题,但由于政治立场不同,新闻机构传播的信息也不同。由于普通民众对政治问题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需要借助媒体的报道完善对事件的整体认知,所以美国媒体对中美洲移民的大量报道在影响民意上起着重要作用。可截至目前,主流批评话语分析在语言层面的分析一直依赖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其语言特征和功能性,没有对人类的认知给予足够的重视,即对于媒体意图传递的信息和读者实际接受的信息这个动态的认知过程缺乏分析。认知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工具箱,如人类主要认知识解操作之一的图式化。Talmy根据力学原理提出动力意象图式,利用实质可见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解释语言表达的抽象因果关系,是人们构建和理解社会话语的一种重要认知模式。
  基于此,本论文以Hart的识解操作为理论框架,并结合Talmy的力动态理论,采用量质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移民语篇中八种动力图式出现的频率以及其概念化过程,并分析其所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隐藏的意识形态。本研究旨在通过挖掘这些识解操作的认知视角阐明美国媒体对中美洲移民报道的态度和意图。
  通过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发现有:首先,从定量分析来看,两个新闻机构都广泛报道了中美洲移民潮,八种动力图式皆出现在收集的语料库中。根据他们出现的频率以及分布情况来看,《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描述了移民的艰难处境,对他们来说,无论是进入还是留在美国都很困难。在陈述移民的原因时,报道经常将其于移民者家乡的糟糕情况联系在一起。而《福克斯新闻》的新闻报道描述了尽管面临困境,一些移民还是能够设法进入或留在美国。并且在陈述移民的原因时,他们认为移民者是被经济利益驱动的。其次,动力图式将中美洲移民概念化为最终移向美国的“力矢量”,除非削弱移民的力量,否则将会对美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而言,动力图式中的角色分配、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会激活不同的概念化。新闻媒体对于动力图式内这些要素的选择都不是随意的,这些隐藏于语言表层下的指标一方面能够反映新闻媒体对于中美洲移民和移民政策的定性以及两者关系的认定,另一方面也能激发话语消费者产生相似的认定。最后,由于他们背后的政党利益不同,因此相应地构建了新闻报道。《福克斯新闻》支持右翼,是右翼保守派阵营的代表,对非法移民的治理上持消极态度,因为该政党所代表的是美国众多白人中产阶级的利益。而《纽约时报》则支持左翼,是民主党派的代表,民主党在党派传统上更为维护少数族裔的利益,因此支持将非法移民合法化,这一治理倾向源自于党派对于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南方各州选票的依赖。
  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移民话语背后不同派系媒体隐藏的意识形态,而且还能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事实本身,更加贴近实际社会,更加理性的看待时事要事。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在英汉语境下,具有相同“给予”义的英汉“给予”类动词在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上的异同,并试图探寻英汉“给予”类动词的语义—句法联接模式。本文旨在填补国内外对于“给予”类动词在语义—句法联接模式上的研究空白,为英汉动词对比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在回顾英汉“给予”类动词研究的基础上,以COCA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为依托,借鉴Levin(1993)对于give-verbs的分类,并参考《汉语动词用法词典》,选取“pass--递(di)、sell--卖(mai)、rent--租(zu)”三组词为英
大学英语四、六级(以下简称“四、六级”)是我国大规模高风险的英语考试,对其进行效度研究一直是我国外语测试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在众多关于四、六级效度的研究中,对考试阅读理解文本本身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而阅读理解文本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考生的考试表现;此外,四、六级考试是同一系列但等级不同的考试,那么二者之间的差异究竟如何,学界对此的关注较少;而且,现有的四、六级考试阅读理解文本分析所涉及的文本数量有限,因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本文将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比分析历年来四、六级真题中阅读理解文
副文本(paratext)概念由法国著名文论家Gérard Genette于1987年提出,指的是所有围绕文本主体的边缘性材料。根据副文本相对文本的位置可以分为内文本(如封面、出版商信息、序跋、注释等)和外文本(如采访、日记、信件等)。副文本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拓展了翻译文本研究的角度和思路。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歌总集,也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品,对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文化的意义非凡。《楚辞》英译也一直是我国典籍英译研究的热点话题。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二语动机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Yashima(2002)提出的国际姿态也逐渐走进二语动机研究者的视野。近年来,对国际姿态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D?rnyei,2005)两者关系的研究成为一种趋势。然而,目前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仅限于国际姿态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理想二语自我之间的关系,忽略了探索国际姿态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其它两个维度(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之间的关系。此外,前人研究大多证实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动机行为之间的显著关系,忽略了验证国际姿态、二语动机自我系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对话和文本当中的词或表达。它们在句法上可以脱离主句而不影响其语法存在,在语义上能够传递程序意义却并不影响命题意义或语义,在语用上通过展现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而实现连贯。总而言之,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在于指示言语间的逻辑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随着语用学的兴起,过去四十年话语标记语在西方语用学界备受关注。语言学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连贯法研究,语法—语用研究和关联理论研究。但是在国外相当活跃的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在国内却相对沉寂,并
谭恩美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之一。1989年,谭恩美因发表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谭恩美擅长书写母女关系与华裔文化,是出色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其小说主人公大多具有跨越文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有着中国文化背景或族裔身份。纵观谭恩美之前的作品,创伤已经成为了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上世纪中国妇女生活的细致刻画,其小说揭露了中国妇女所饱受的痛苦和创伤,也表达了中国妇女寻求平等与自由的诉求。
  《奇幻山谷》是谭恩美在2013年发表的小说,一经出版,便成为年度十大历史小说之一。谭恩美在延续其叙事节奏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是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全面的语言能力标准。自2018年正式发布以来,CSE在教、学、测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SE可运用于学习者自评,而其有效使用的前提是确保量表效度。效度是量表质量的关键,贯穿于量表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即使一份量表已经投入使用,在其应用过程中仍需不断积累效度证据,以进一步验证量表效度和修订量表。现有的效度研究较少涉及CSE在实际应用中的效度,而且一些量表,如CSE自评量表,并未经过大规模的效度验证研究。本研究旨在丰富有限的量表效度研究,着重关注CS
科幻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作出的一种文学类型,和其他文学一样具有重大的存在和研究价值。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本土科幻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一直同外国科幻小说的译介有着密切联系。然而,科幻文学在文学系统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国内学界对于科幻小说的翻译研究关注不多。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翻译史和科幻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对民国时期外国科幻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探究,希望能揭示制约或推动这一时期科幻小说译介的各种因素,以及外国科幻作品的译介对本土科幻文学发展的影响。
  本文
人们认为年报是揭示公司过去一年经营业绩和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重要商业文件。致股东信作为该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宣传和劝说的性质,是年报的精华并且是报告中阅读量最大的部分。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致股东信中元话语的修辞功能,从而揭示股东信的本质属性。另外,鉴于从元话语与修辞的结合角度对商务文体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选择致股东信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接地了解中美两国公司在使用元话语资源与实现三种不同修辞诉求方面的差异性。
  鉴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将着力解决3个研究问题:(1)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走出去”只是文化传播的第一步,中国文化想要真正获得国外民众的认同和接受,必须要从简单地“走出去”到深入地“走进去”,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
  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读者中心论,任何读者在阅读具体的作品之前都拥有先在的理解,即期待视野。跨文化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会对文学翻译产生影响,译者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跨文化读者的接受视角,使译者和读者的视野相融合。
  可接受性是我国文学外译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但对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