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展开抛物柱面天线与分离载荷结构总体设计与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1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探测是空间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空间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空间大国逐鹿中原的一个前沿领域。目前各个国家持续对空间探测手段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在不断发展传统探测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新兴的探测技术手段,争先抢占空间探测技术的制高点。本文针对空间探测飞行器的需求和应用,紧紧围绕我国两项具体的空间科学探测计划:某空间环境探测卫星任务和地球物理场多尺度探测的分离载荷与组网探测任务,对可展开天线结构与分离载荷设备布局与总体结构的设计与分析展开论述。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为辅助手段,本文以航天器结构设计与分析的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两部分内容:可展开天线的反射面结构设计与分离载荷总体结构及设备布局设计。第一,根据可展开天线反射面的设计要求,论文首先对反射面背架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主要从背架的结构和机械接口两方面展开,对背架的结构构型、选材、尺寸以及机械接口进行了设计。通过对设计结果的结构动力学分析,验证了设计结果满足设计要求,仔细观察分析结果后发现,设计结果仍然存在优化空间。因此,对初步设计结果在整体质量、结构形式及尺寸和机械接口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设计。最后对优化后的设计结果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包括结构模态分析、结构过载分析、正弦振动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分析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在结构刚度与强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针对国内外纳型卫星调研所得出的问题,为满足各方各项设计需求,文章对分离载荷设备布局和结构进行了设计。设计从设备布局设计和主承力结构结构设计两方面展开,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首先在尽量满足各分系统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了设备布局设计,然后结合设备布局设计对主承力结构展开设计,并相应地对设备布局进行细节调整。在得到主承力结构设计结果后,对其进行了结构模态分析与结构过载分析,分析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并具有一定可行性。本论文对于航天器结构设计方法研究主要涵盖了以下创新点:①为较大尺寸、高精度、低质量反射面背架结构提供了一种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材料选择、结构形式、筋板尺寸、机械接口等。②为反射面背架结构设计方案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优化思路,并通过这一思路得到了优化方案,且优化程度较好。③在多载荷强约束条件下,为纳型卫星的设备布局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布局方案满足各项要求,而且设备安装便捷,线缆链接空间充足。④在强质量约束条件下,为纳型卫星的主承力结构提供了一种较为完备的解决方案,使结构质量仅占整星质量的20%,保证了能源供给,且结构刚度强度较好。
其他文献
为民用航空器供应燃料是民用航空运输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专门行业,其设备管理具有鲜明的特点.设备综合管理是中国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制度,如何把其系统地应用于航空油料设备
该文就CATIA软件接口的扩充和数据交换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完善CATIA接口扩充功能,为CAD/CAM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新的方法,并建立了数据交换的算法子程序库.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方针,以应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的严峻局面。在冬季居民集中供暖方面,国家正在力图改变粗放的、能源浪费严重的传统供暖方式,积极推广按户计量、按用量收费的新型供暖方式,因此需要性能优良、使用方便、经济耐用的户用热能表。尽管我国生产户用热能表的企业、产品已有不少,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新型按户计量、收费的供暖方式的推进。所以,许多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
空间光学遥感应用是空间应用中最重要的领域。我国规划在2020年完成建造的载人航天器上,也将搭载一台大型光学载荷,进行对地对天的空间观测研究。光学载荷的光轴指向精度是光学
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机交互技术,力/触觉再现技术借助力/触觉再现设备和计算机仿真环境,使得操作者可以触摸、感知和操纵虚拟物体。与视觉再现或听觉再现结合在一起,力/触觉再现技
学位
光栅传感器是一种高精度传感器,在线位移和角位移等精密测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光栅传感器的后续处理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便于后续电路的设计及调试,本文研制了一种能够输出模拟光栅信号的专用信号发生器。本文简要介绍了光栅位移检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光栅传感器测距原理,分析了光栅信号的输出特性,光栅传感器后续电路的组成及功能,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光栅信号模拟发生器的硬件、软件设计方法。模拟器硬件部
在航空发动机齿轮材料加工时,均需要进行渗碳或渗氮等表面硬化处理,以延长齿轮疲劳寿命。其中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是反映材料渗碳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技术指标。传统测量渗碳淬火
虚拟仪器是仪器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它是实现远程测控系统的基础和主要手段。对象的远程测控技术已在许多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不宜在现场操作的工程应用系统,通过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