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精神与中国文学

来源 :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centf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族”一词并不是“富贵之族”的简单称谓,其含义与美好的品质密切相关.贵族精神就是本源于贵族阶层的美好品质.贵族精神包含着气质的高贵性、社会的责任性、生活的艺术性、待人的好礼性、个性的自由性、追求的超越性等特征.贵族精神促成精英文化的产生,从而对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历史中的中国文学中所蕴含着的贵族精神在当代文学日显衰弱,是经典作品难以出现的重要原因.贵族精神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融通.
其他文献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献整理工作的大规模展开,以及文学研究观念、理论的更新,古代文学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直接的文学本体研究、间接的文学外部研究以及变化发展的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这些研究成就集中地体现为重大热点问题的深入探讨之上,具体包括:1、有关“重写文学史”的文学史写作反思;2、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进行的文论重建;3、“大文学”视域下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4、回归本位的文
据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可知,《毛诗正义》系以刘焯《毛诗义疏》和刘炫《毛诗述议》为基础删定而成,但长期以来,由于这两种六朝义疏早已亡佚,学者无得认识唐人究竟是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对二刘旧疏进行了“删定”,因此,《毛诗正义》常常被简单视作唐人的经学与诗学着作进行研究,这不仅对于中古经学史的精细化研究造成较大的阻碍,也影响了学界对于唐代诗学理论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毛诗正义》中一系列文本失序现象的个案考
后武帝时代文学上承汉武帝时代的文学成果,下开东汉文学的新局面,在汉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亦有重要地位,而它的发展嬗变则与盐铁会议的召开有密切联系.盐铁会议是一次对汉武帝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学术文化等各方面政策进行反思清算的会议.这次会议对西汉昭、宣、元、成、哀、平乃至东汉前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皆影响巨大,有力推动了西汉社会的转型.桓宽《盐铁论》
由北京大学主持、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编纂的《儒藏》精华编选录了近500部重要儒家典籍,其中包括清人陈奂的《诗毛氏传疏》,整理者以该书最早的刻本,即海宁扬芸士藏本为底本,参考道咸间陈氏五种本、光绪十年徐子静覆刻陈氏五种本、《清经解续编》本等,充分吸收已有校勘成果,对其重加丹黄点勘,成就斐然,甚便览读与研究,可谓嘉惠学林,有助儒学继兴大业.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有识之士怀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诸子文章,有思想、讲逻辑,有强旺的思辩精神.诸子不是好辩,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却又不得不站出来辩.诸子的思辩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历代文人的人生定位和社会责任感,使得他们较多地继承子学传统,古代文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就较多地受到先秦诸子的影响.诸子的思辩艺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一直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过于依附西方神话理论,二是缺乏从文献角度上的“实证”研究.针对这两个弊病提出上古神话研究需要关注三个层面:(1)历史考证:上古神话的“史实素地”;(2)神话解读:上古神话的“神话编码”;(3)文化阐释:上古神话的历史演变.同时主张从文献学角度加强上古神话研究,揭示记载上古神话的文献的类别及年代序列.
在元代文学学术史上,长期存在一种“伤痕”文学的情绪,曾经在学术界广有影响,并且在诸多版本的教材中埋下“伤痕”的种子,使新一代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这样一种立场.这种立场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渊源,但在当今学术界依然存在惯性思维,概念化地理解和解读元代文学.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已经有几百年的变迁历史,在民族大融合时代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客观地看待历史,科学地解读文学和文化遗产,尤其是要建立学术研究的国家立场
《四库全书总目》与库本提要内容颇多差异,从两种提要比勘出的情况看,《总目》对库本提要多有修改,主要体现为:或是增删修改部分字词,使得语意的表达更为顺畅、简洁、准确;或是删除部分内容,使得《总目》全书前后保持一致;或是增加文字材料,以丰富文本的内容,增强文字的说服力;或是修正库本提要的观点,剔除其中的错误等等.
唐型与宋型文化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两种典型形态.这二者的形成与民族文化问题与意识息息相关.相比较而言,唐型文化是典型的民族混融文化,而宋型文化是典型的民族本位文化.两种文化范型的转换主要集中于宋初时期.中国近世文化形态由此得以奠定.
文学制度有双重涵义,既指文学的内在规定性,也指文学外部的显性规则.诗歌内部诸因素的矛盾对立,及其对唐诗艺术系统的制约作用,体现出文学内部的演进规律.就现显性规制来说,唐代文学制度主要包括文艺机构创设、文学奖励机制以及文学教育制度.其文学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文体演变.如文馆与新体诗,秘书省与史馆消长关系影响碑志文程式化及唐传奇史传化.二是右文政策决定唐代文学精神高度,特别是“通脱”文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