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防风神茶

来源 :中国·德清第三届防风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就活动和生活在包括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36500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内,与我们四千多年前的防风古国属同一区域;在这片肥沃和美丽的土地上,这些先民们辛勤耕耘,共享生活乐趣,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今天,笔者就以《历久弥新的防风神茶》为题,探讨防风古国茶的文化定位和历史价值。
其他文献
根据文献和传说资料,防风氏是一个以凤鸟为图腾的农耕民族。积极参与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创制,高大威猛,雄健英武,勤劳智慧,追求幸福,热爱和平,祥和乐观。
自2004年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在文化谱系、年代测定、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聚落形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果。但大多都限于物质文明方面。其实,中华文明探源,也应当包括精神文明方面。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上世纪80年代末在太湖流域特别是浙江德清县发现的防风传说,提出它是“中华文明的江南之源”一说,这不啻是对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的一种提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考古、口碑
防风神话是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上古神话。吴越地区虽然在新石器时期创造过灿烂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但夏商以后该区域文化逐渐衰退,被称为蛮荒之地,不被中原主流文化所重视;同时,由于《国语·鲁语下》记载的防风神话的核心是“禹诛防风”,而禹被儒家推崇为圣王,成为了上古时期的明君,防风氏自然就如同蚩尤一样,被视为逆臣,因此防风神话较少见诸于文献记载。但尽管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有关防风神话以及
有关防风神话的发掘与研究,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崭露头角。1996年,德清市三合乡重建防风祠,恢复中断近半个世纪的“防风氏秋祭,当地祭祀防风氏的民俗活动和防风神话传说的口述实践绵延不绝。笔者觉得有关“防风氏”的文化实践和学术研究,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因此,笔者在文中探讨了关于神话的传说化现象,并介绍了与防风氏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品。根据各地的经验,不妨在这里提一些建议,以供我们在保
防风氏是先秦史书中记载的一支重要部族,不过因为史料较少,所以我们对防风氏的了解很少,很多问题还有争论。本文通过《山海经》中的一则珍贵史料,论证汪芒氏地域在今德清县封禺山确实有坚实可信的来源,又通过《越绝书》记载赢政西迁越人一事,论证今天集中在皖南的汪姓来源于上古浙西北的汪芒氏(防风氏),最后论述了上古时期从中原、江淮向江南的移民,进而论证防风氏融合南北人群的可能性。
在非遗保护热潮下,各地纷纷掀起公祭热潮。德清二都的防风祭祀仪式就是其中一个缩影。面对地方公祭行为,北京大学高丙中先生认为国家对民间仪式的型塑和征用是国家与民间相互合作的“治理”模式的重要表现,并指出国家与民间的这种相互“承认”是共同体运作的重要机制。复旦大学葛剑雄先生则持批判意见,他觉得把祭祀当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或民间信仰,可以继续存在,但只能由个人或民间社团进行,各级政府都不应参与。上述学者对当
夏禹时代生活在今德清县武康、二都等地的防风部落是湖州文明史的鼻祖。他们的祖先应该是100万年前生活今长兴、安吉一带的原始居民。苕溪是他们共同的母亲河,是湖州文明的摇篮。
安吉龙王山下深溪坞村,有远近闻名的大石浪。大石浪从龙王庙北山半腰沿着山岗汇集得大大小小的花岗岩石块足有两里路长。最大的石块有三间屋大,还有谷桶大小的、斗升大小的、横躺的、竖立的、歪斜的;圆的、扁的、粗的、细的、互相支撑着,形成气势磅礴的大石浪态势。石浪底下还有暗河,常年流水潺潺。针对这个大石浪的来历,在民间有一个关于防风王神耖治洪留石浪的传说指的就是这一奇景的来历。
晚清到民国时期,湖州孝丰县广苕地区,在每年上半年五月廿八,下半年九月廿八这两个城隍菩萨生日,要调长人会。这在当年当地是颇有名声的盛大庙会。调长人会的目的是为了纪念防风国国王防风王。防风王身大人高,为了纪念防风王,铭记防风王功绩,孝丰地界从前每年要出两回长人会,那个穿黄龙袍、戴黄龙帽的长人菩萨,就是防风王呀,四千多年过去了,孝丰的百姓也没有忘记防风王,而且龙王山深溪那边的大石浪,越来越有名,于是防风
自《国语》收录了孔子论“防风大骨”及“防风守封之山”那段话以后,二千多年来,古籍文献有不少有关防风的记载,但除汉代司马迁转载入《史记》,南朝梁任昉畴的《述异记》对防风的形象“龙首牛耳,连眉一目”及“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有所展示外,多为怪异之说,很少对孔圣人之说正面展开议论。“文革”后百废俱兴,也给防风文化的复兴带来了契机。第二次防风学术研讨会,再次引起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