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株食品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携带多个耐药质粒的初步分析

来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自阜新某养鸡场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多重耐药菌,命名为F160070.16S rRNA 扩增测序和标识基因khe 的PCR 扩增表明,F160070 为肺炎克雷伯菌.纸片法药敏试验表明,F160070 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都耐药,对头孢类中介耐药.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山西省居民由于在外就餐引发食源性疾病患病特征.了解在外就餐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方法:本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11个监测点内常住居民5786人.调查者采用居民进行面对面方式调查.内容包括:人群的基本特征,每周在外用餐次数,在外饮食习惯等问题.结果:被调查人数5786人,其中123人患有食源性疾病,患病率为2.13%.秋季(9-11月)选择在外就餐的调查者食源性疾病患病率
为了研究鼠伤寒沙门氏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以及在不同环节中的耐药性变化规律,从上海各区农贸市场活禽点、养殖场的禽粪中分离得到48株动物源鼠伤寒沙门氏菌,从超市中的猪肉、鸡肉样品中分离得到214株食品源鼠伤寒沙门氏菌,从医院腹泻人群的粪便中分离得到40株人源鼠伤寒沙门氏菌.按照CLSI推荐方法及判断标准,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种食品用消毒剂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
目的:本研究以经常共存于农作物中的两种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两种毒素对HepaRG细胞的联合毒性类型(协同、加和或拮抗).方法:分别选取两种毒素的无毒浓度(ZEA:1,5μmol/L;DON:0.05,0.1μmol/L)和有毒浓度(ZEA:10,20,40μmol/L;DON:0.5,1,5,10μmol/L)交叉联合处理细胞;应用MTT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影响食品安全的首要危害因素。微生物风险评估是广泛应用的预测评估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科学方法,但目前大多数微生物风险评估基于单一典型菌株生长/失活的预测模型,由于微生物间生长差异往往会导致预测结果的不准确,研究表明菌株生长异质性是影响微生物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菌株生长异质性的概念,概述了国内外菌株生长异质性对风险评估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对章鱼肌肉蛋白35ku的过敏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理化特性分析。以章鱼肌肉为原料,采用硫酸铵分步盐析、柱层析(DEAE-Sepharose柱层析)进行纯化,利用肽指纹质量图谱对所得蛋白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消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得到分子量约为35ku的蛋白,经肽指纹质量图谱鉴定其为章鱼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不同热处理温度及pH条件下,TM主条带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离子强度对生虾、煮制及高压后虾中过敏原溶解度的影响,并分析其致敏性变化,以期为复杂食品基质中过敏蛋白的研究提供参考.选取新鲜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低、中、高3种离子强度的缓冲液,提取不同加工后虾肉中的过敏原,制备全蛋白抗体及各过敏原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采用SDS-PAGE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加工后虾肉中多种过敏原存留情况,同时利用ImageJ软件对粗蛋白中多种过敏原含量变化进
目的:本研究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主要过敏原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271位的半胱氨酸进行突变,破坏分子内二硫键以期改变其致敏性。
目的:以课题组前期成功构建的重组蛋白,即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为研究对象,对TIM抗原表位进行定位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对其过敏原性进行改造。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能形成具有抗逆性的生物被膜,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以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不同温度(4,10,25,37℃)、不同NaCl浓度(0.5%,2.5%,4.5%,6.5%)分别对单种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微孔板法对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进行检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的表面从而形成的一类群落状的聚集体。目前,影响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因素很多,例如:细菌本身的特性,与细菌接触的表面的特性,细菌密度感应系统以及环境因素等。环境因素是譬如一些调节基因和环境中气体浓度等。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说,研究环境中气体浓度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医学方面。对于食品方面而言,国内外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