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平移技术的局限性和误差分析

来源 :非饱和土的应力— 强度理论与变形特性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hong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揭示非饱和土在自然环境和轴平移环境两种条件下,基质吸力测试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别研究了表面张力系数和难充水微孔隙在相同吸力作用下对含水量的影响.一方面,表面张力系数随压力的增大而小幅减小,同一基质吸力条件下采用轴平移技术时对应的含水量较自然状态有偏小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一端封闭微孔隙的存在,较高的孔隙气压力必然促使土中水进入部分难充水微孔隙,从而同一基质吸力条件下轴平移技术对应的含水量较自然状态又有升高的趋势.因此,在特定基质吸力条件下,轴平移方法得到的含水量较自然状态偏大还是偏小取决于上述两方面的综合效应.毛细上升试验和针对一端封闭微孔隙模型的研究表明,一端封闭微孔隙的存在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远远大于表面张力系数变化的影响.针对石英砂、砂土和黏土的两种SWCC测试结果表明,随土颗粒逐渐变细,轴平移技术对SWCC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进一步印证,张力计法和轴平移方法在测试黏土土水特征曲线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一端封闭微孔隙的存在。
其他文献
非饱和土是一种三相、多组份孔隙材料。在环境荷载(如外力作用、雨水入渗、污染物扩散、温度变化、蒸发、蒸腾等)作用下,土中各相(特别是孔隙水)组份的类型及含量(或浓度)会发生变化,由于孔隙水与土颗粒之间存在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其组份类型及浓度的变化会引起土骨架粒间力发生变化,同时也使得孔隙水压力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土的宏观力学行为及特性。在分析非饱和土力学行为时,传统上我们仅考虑土的多相性,而往往忽略
会议
为了验证非饱和土的两个应力状态变量的合理性,对非饱和土三轴仪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用三个GDS压力-体积控制器分别施加胜制内、外压力室的压力和水压力,有效提高了土样体变和含水率的量测精度;二是给三轴仪配置了轴向加荷器,使其既可应变控制,又可应力控制,满足了不同试验方案的需要。用改进的非饱和土三轴仪做了三类验证试验。第一类是控制净围压和吸力的各向等压试验,包括不同初始干密度、不同初始饱和度、不同初
会议
结构性土的工程性质研究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土结构对饱和土工程性质的影响,而土结构对非饱和土工程性质影响的研究还不多。本报告总结汇报了报告人课题组近年来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和土样的压汞测试,研究不同结构非饱和土的持水和力学特性。不同的结构土样制备通过不同制样方法(原状样、泥浆样、击实样和压实样)来实现,另外还辅助改变土样密度。对这些具有不同结构性土样,进行了全吸力范围的土水特性测试、吸
会议
In the sub-substructure of conventional tracks in France, an interlayer was created with time.The soil in this interlayer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both coarse elements from ballast mainly a
会议
用改装的渗气(水)三轴渗透仪,在不同的应力路径(等应力比,等P及常规三轴压缩)及应力水平下对不同含水率(吸力)的原状Q3黄土进行了一系列的渗气(水)试验,分析了力水耦合作用下湿度(含水率(吸力),饱和度(体积含气率))及应力(路径,水平)对原状黄土渗气(水)特性的影响,提出了直接及间接地反映含水率(吸力)与应力变化对渗气(水)系数影响的渗气(水)函数,及渗气系数与渗水系数的比值与饱和度及吸力关系的
会议
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黄土滑坡问题严重。近年来,对滑坡灾害的研究和治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黄土特殊的结构性和力学特性,导致对滑坡内在机理的研究具有很大的难度。为了对黄土滑坡内在规律有进一步的了解,本课题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自行研制人工降雨装置,进行了黄土边坡室内模型试验,利用水分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示踪点、数码拍摄等综合监测,观察了强降雨条件下黄土滑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坡面形态的变化情况,分
会议
"锅盖效应"是指水分在不透水覆盖层下产生富集的现象。现场观测结果表明,"锅盖效应"往往发生在地下水位较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能够导致覆盖层下土体含水率大幅度提高甚至达到饱和。另一方面,基于现有非饱和土水热气耦合迁移理论的数值计算仅能使覆盖层下土体含水量少量增加,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深时,表层含水量增加微乎其微,因此,现有理论无法给出"锅盖效应"的合理解释。针对"锅盖效应"的内在机理,本文提出了一个新
会议
采用GDS非饱和土三轴仪对干湿循环条件下的非饱和粉质黏土进行了吸力控制式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研究,分析探讨了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基质吸力0、50和100kPa条件下干湿循环后非饱和土的初始剪切刚度增大,而干湿循环对基质吸力200 kPa条件下非饱和粉质黏土的力学性质则无明显影响;干湿循环对初始剪切刚度的影响随净围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在研究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性质的影响时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比是影响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直接因素,而应力状态是通过孔隙比而影响SWCC的间接因素.然而文献中关于孔隙比对SWCC影响的试验研究,一般只控制了试样的初始孔隙比相同或者不同,而对SWCC试验过程中的试样孔隙比并没有加以控制.为了深入验证/夯实这一认识,以山东东营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力相关土水特征曲线仪,沿预定路径压缩/回弹后,控制试样竖向应力和孔隙比在脱-吸湿SWC
土压力计算问题虽然是岩土工程中的传统研究课题之一,但对于结构性黄土而言,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是结构性黄土强度特性的两个方面,因此,黄土抗拉强度在黄土土压力计算中存在的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基于建立的可综合考虑黄土抗拉和抗剪特性的联合强度理论,通过开展主动和被动相应的极限应力平衡分析,推导了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新的计算公式,并对该计算公式与朗肯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公式进行了验证和比较.研究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