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07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魏秋江,, 来源:心理科学 年份:2012
管理理论的研究已迈进创新/创造管理阶段,其典型代表为创造型领导力的理论研究。文章在探讨了创造与领导力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创造型领导的影响效能,阐述了领导者创造思维的...
[学位论文] 作者:魏秋江,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2
为了应对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组织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做出更好的组织决策。为了促进组织更好的发展,提高组织决策质量,组织需要员工建言。而员工建言能提高决策质量这一事实,已基本......
[会议论文] 作者:魏秋江;, 来源: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1
  组织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员工建言。但与领导者之间的权力差异,是员工害怕承担风险、阻碍其向上级建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太多学者的注意。另外,在建言的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魏秋江, 来源:心理科学 年份:2012
权力线索指人们判断权力所依赖的各种信息,其能预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除以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的形式直接影响人们的权力感知外,权力线索也可利用人们对其在空间和数字上的心理表征,间接影响人们的权力判断。各种权力线索的具体效应仍存争议。学者已开始关注现有线......
[期刊论文] 作者:魏秋江, 李凌云, 来源:现代园艺 年份:2023
园艺疗法为国内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创新需求提供了新视角。园艺疗法虽源于个体心理咨询,但高校开展园艺疗法研究多在群体背景下,高校应用园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有着良好的学生、物质和组织基础。本研究分析园艺疗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辅异同,以及园艺疗法团辅的种类;总......
[期刊论文] 作者:段锦云,魏秋江,, 来源:心理学报 年份:2012
作为一种组织促进性行为,员工建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的作用日益显著。学界从多角度探讨了建言的发生机制,然而从认知的视角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
[期刊论文] 作者:魏秋江,庄晓萍,, 来源:社会心理科学 年份:2012
谈及权力,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其负面效应如自私、腐败等。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盛,学者开始转移视角,探索权力的积极效应。权力属于关系范畴,权力的积极效应不仅反映在个人身......
[会议论文] 作者:魏秋江,孙晓瑨, 来源: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年份:2010
个别协议指意在使单个员工和雇主双方均受益的,经两者协商而定的,个性化的工作安置.个别协议可以作为组织和员工良好心理联系的现实依据,它是组织吸引、保留核心员工的重要策略.该概念在2001年,由Denise M.Rousseau首次提出.由于个别协议公开程度的限制,不同的研究者......
[期刊论文] 作者:魏秋江,袁昌兵,宋丹,, 来源:唯实(现代管理) 年份:2015
微博凭借其众多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相当的位置,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危"和"机"。但现有高校在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对其意义认识不足、教育方式...
[期刊论文] 作者:魏秋江,段锦云,范庭卫,,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年份:2012
从认知的视角研究权力已是目前权力研究的主流,但权力的认知研究结果和外部效度均受制于其实验操作范式。对国外现有权力操作范式进行分析,可在促进其完善的同时,更对建构适...
[期刊论文] 作者:魏秋江,段锦云,范庭卫,,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年份:2010
个别协议(Idiosyncratic deals,简写为I-deals)指意在使单个员工和雇主双方均受益的,经两者协商而定的,个性化的工作安置(Rousseau,2005)。个别协议可以作为组织和员工良好心...
[期刊论文] 作者:庄晓萍,袁昌兵,魏秋江,刘聪慧, 来源:心理学进展 年份:2014
理解行为成因始终是心理学家不遗余力追求的目标,为此学者提出了很多模型来预测行为。近期,行为推理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行为的预测力。与过去行为理论不同,该理论...
[期刊论文] 作者:古晓花,段锦云,袁昌兵,魏秋江, 来源:心理学进展 年份:2014
生活中常见同一个体或组织的道德决策前后缺乏一致性。前次做出道德决策者,下次更可能做出不道德决策,而先前做出不道德决策者,随后可能又做出道德决策,这种道德决策跨时间上...
[期刊论文] 作者:刘聪慧,魏秋江,庄晓萍,王珺玮,范庭卫,, 来源:心理科学 年份:2014
权力对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成为权力领域研究的新焦点。一般认为,权力使得个体减少对他人和环境的依赖,进而引发简单化的信息加工取向,高权力者常因认知懒惰而采用启发式信息...
[期刊论文] 作者:高丽丽,段锦云,卞海勇,袁昌兵,魏秋江, 来源:心理学进展 年份:2013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辨识彼此的社会身份至关重要。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社会身份机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现有研究显示,与社会身份辨识相关的脑区有前额叶皮层、下顶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