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04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2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鲍云峰, 来源: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屈原》作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无疑也是郭沫叵本人独具特色的史剧理论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本文拟结合《屈原》的具体内容,从“史剧创作的目的”、“史剧创作的原则”、“史...
[期刊论文] 作者:王光东,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1989
《郭沫若史剧创作论》(韩立群著),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近年来郭沫若史剧研究中的新收获....《郭沫若史剧创作论》不是对郭沫若史剧创作的一般性阐释,它是从文艺美学的理论高度出发,在对郭沫若史剧作品的具体感受和理解以及各部作品相互联系的整体把握中来研究郭沫若的史剧创作的.因此,本书的重要特点首先在于理论的深刻及结构的完整....本书从史剧创作的"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美学问题出发,以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对史剧"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思考,提出了...
[期刊论文] 作者:孙晨,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1990
在众多的郭沫若史剧研究的论著中,吴功正的《沫若史剧论》值得重视,它视野广阔,深入细密,显示了向纵深处的拓展。 《沫若史剧论》(下称《史剧论》)有着不同一般的庞大而又精...
[期刊论文] 作者:陈云升,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18
史料与史剧的关系一直是史剧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有人提出史剧必须忠实于史料,也有人说史剧不必忠实于史料,提出史剧必须忠实于史料的显然是把史料等于真实的历史了,而提...
[期刊论文] 作者:郑志强,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是随着他的史剧创作而逐渐积累起来的。他的史剧创作从二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其间经过了长达三十多华的时间跨度。在这三十多年间,郭沫若的...
[期刊论文] 作者:苏琼,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1
考查过当代历史话剧后,作者发现当代史剧的形式革新往往滞后于现实题材剧.在这种情况下,90年代史剧形式的革新就特别引人注目.本文全面梳理90年代史剧,根据它们在形式上探索...
[期刊论文] 作者:苏琼,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02
考查过当代历史话剧后 ,作者发现当代史剧的形式革新往往滞后于现实题材剧。在这种情况下 ,九十年代史剧形式的革新就特别引人注目。本文全面梳理九十年代史剧 ,根据它们在形...
[期刊论文] 作者:郭启宏,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7
史剧与史料筛选特约撰稿人郭启宏史剧与史料筛选特约撰稿人郭启宏历史剧创作离不开史料,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只凭史料创作不了历史剧,也是尽人皆知的事。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问题是如...
[期刊论文] 作者:赵康太,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1988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是我国戏剧美学中的瑰宝。它在继承中外优秀的史剧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对史剧的现实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富有...
[学位论文] 作者:胡阳君,, 来源: 年份:2013
五幕史剧《屈原》一九四二年一月在《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初刊到一九五七年三月《沫若文集》定版,历经十五年,产生了众多文本变迁的版本。由于史剧《屈原》具有的浓厚政治意味...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9
黄科安在《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发表题为《历史与现实:郭沫若史剧叙述意图的追问》一文,指出,剧作家在从事史剧创作时,其“历史叙述意图”应该受到追问。以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特...
[期刊论文] 作者:张平忠,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1
20世纪40年代,我国史剧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其复杂的客观构因.其中,现代史剧思维的确立无疑是关键的一环.现代史剧思维,是艺术家站在现代文化思想的高度,秉执现代史剧...
[期刊论文] 作者:梁积荣,郭爱民,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1988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实际上是伴随着他的史剧创作而产生和发展的。早在1920年,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上发表了其早期剧作十种之一的《棠棣之花》之后,曾说“...
[期刊论文] 作者:邓齐平,宋剑华,,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8
史剧用戏说的方式去复述历史,符合史剧历史戏剧化的艺术规律,是历史剧追求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百年史剧观念,戏说与...
[期刊论文] 作者:邓齐平,,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史剧创作中存在着“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现代,戏剧历史化导致史剧创作中“历史主义”和“古为今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的盛行,...
[期刊论文] 作者:靳明全,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情感寄托、情感展示,是郭沫若史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的三个方面。从史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中,我们能够窥视到郭沫若的文化观念、创作情感注入和审美观的特...
[学位论文] 作者:吴立金,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1999
该文从现代史剧思维的蕴育、发展、形成入手,着重探讨40年代历史话剧艺术思维确立的基本特征及其内部的运作机制,从中总结有益的经验教训.现代史剧思维,乃是艺述家站在现代文...
[期刊论文] 作者:君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85
在中外话剧史上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身份从事史剧创作,并在实践中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史剧理论的,在我国只有郭沫若,在世界上似乎也不多。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郭沫若史剧的研究却很不够。"...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强,,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
[期刊论文] 作者:孙书磊,,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4
中国古典史剧理论与现代中西方话剧史剧理论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不以艺术讨论为旨归,而中国古典史剧理论之所以会出现戏剧艺术论的本位缺失,从理论的构建角度看,主要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