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再思考r——以RCR建筑作品为例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hai10m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以来,批判的地域主义因抵抗现代建筑全球化泛滥而成为当今建筑界一股代表性思潮.伴随建筑的发展,部分学者对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的实际意义提出了质疑.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对201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RCR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的解析,探索和发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的发展.首先对批判的地域主义进行解析、分析RCR的创作背景与思想;其次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视角下,分别从对自然的感知、对传统与人文的体悟、对现代的回应这三部分对RCR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得出:RCR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以现代、抽象的方式建构新的建筑语汇,为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延续并发展新的地域主义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与策略.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径系统建设的影响因素及设计策略,提出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径系统建设方案,从游径设计的选线布局、节点设置、种植设计、人性化设施设计等方面对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进行游径设计研究.
单元式学生公寓是一种兼顾个人独立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新型学生公寓形式,为探究这种新型学生公寓的夏季热舒适性,文章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新建成启用的单元式研究生公寓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和夏季20天持续测量的方式进行建筑空间和热舒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五室一厅一卫的公寓形式符合现代青年人的学习和生活特点,综合满意度高;但在夏季,由于个体空间的紧凑性,开窗通风频次和空调的启停容易引起室内环境参数的波动,个体小空间需要更加精确的温度和风速调控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规模和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也在急剧增加.目前国内许多垃圾填埋场已提前完成任务,大多数的垃圾填埋场已进入关闭阶段.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巨大,处理好关闭后的垃圾填埋场对城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和研究垃圾填埋场的特征及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景观重建设计经典案例,提出垃圾填埋场景观重建设计策略.
为学习《园冶》中的古典园林美学特色,继承其设计文化内涵,文章从明清社会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山水写意诗画等方面对计成的园林设计美学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设计发展趋势,分析《园冶》中的设计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关于现代设计的启示.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更新、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新高考政策的出台,对于传统的中学校园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新建中学校园如何设计,以及原有中学校园改扩建如何实施都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当前教育发展模式的梳理以及对校园实证案例的分析,来探讨当前我国中学新建与改扩建的特点和趋势.
文章调研复合型商务办公区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从“空间-行为”的互动视角出发,基于使用者需求角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探析场地活力及使用状况,探索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促进商务区公共空间健康发展,探索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及城市社会价值,研究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机制.
文章通过对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创作与研究,探讨将传统地域文化和现代校园规划相融合,强调规划布局与周边环境对话,景观与空间注重地方校园的氛围营造,建筑形体色彩提取拉萨传统建筑特征,注重地域特征的多维度表达,创作符合当地生活和人文需求的校园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纪念性景观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纪念性景观是人将自己内心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空间设置传达给外界的一种手段,相较于一般性景观更加重视空间环境与人心理产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设计心理学的运用便成了纪念性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文章从空间序列和景观元素方面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分析,探析设计心理学在纪念性景观设计实践与发展中的作用意义.
文字作为表达语言、传承文化的符号,相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语汇和构成元素,具有更多元的表意特征和文化属性,在建筑设计中转译文字符号,对建筑形态与空间的发展和创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立足于以文字符号作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建筑作品,阐述作为符号的文字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与指涉意义,从中总结在建筑设计中转译文字符号的方法,探究文字符号的转译在建筑形态与空间中的生成与变化.
在项目构思过程中,基于场地的周边环境,通过空间组合、象征形态创意、模糊界面等设计手法,营造出了既符合基地特征,又能诗意地展示其象征意义的建筑形式与环境空间.同时在细部建构设计、材料工艺设计中精益求精,并以一体化设计逻辑大大提高了设计的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