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坊上”的穆斯林女企业家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110_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11日,西安市第六届文明市民标兵候选人公示名单的第一名就是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西艳。刘西艳能评上西安文明市民标兵,“坊上”的许多人说这不但是刘西艳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坊上人”的光荣。
  西安人习惯于将莲湖区回民聚居区称为“坊上”,将在那里居住的穆斯林称为“坊上人”。“坊”源于唐代,是唐时的一种区域划分,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迁入的穆斯林。随着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依清真寺而居,这种布局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每座清真寺都形成一个“坊”。“坊上人”是西安地区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的一种亲切称谓。“坊上人”清真餐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西艳就生于“坊”、长于“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坊上人”。
  回民善经商,尤善经营餐饮和食品。走在西安的“坊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商店、门面。其中80%以上都是卖食品或餐饮的。西安回民的食品和餐饮不但品种多,用料考究,干净卫生,而且风味独特,是西安食品和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安被称为名贵食品的有相当一部分都出自回民之手,如黄桂柿子饼、粉蒸肉、羊肉饼等。其中最出名的就数牛羊肉泡馍了,而牛羊肉泡馍不但是陕西名吃,而且成了陕西和西安餐饮的杰出代表。
  刘西艳高中毕业后在西安饮食公司工作过,后来自己回家经商。1998年,她与同是“坊上人”的盛志明共同创办了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饮有限公司,经营牛羊肉泡馍、清真炒菜和“坊上”清真小吃。
  一般来讲,“坊上人”做生意大多不出“坊上”,就在自己家附近,甚至家门口,所以一般规模都不大。但是刘西艳与盛志明合作时,一开始就提出要走出“坊上”,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成一家有规模、有档次的清真餐饮企业。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非常成功。1998年5月13日开业,目前,“坊上人”清真餐饮公司已有3家大型清真饭庄,而且主要集中在西安高新开发区,营业面积超过10000 m2,职工人数达到300多人。目前“坊上人”饭庄已成为西安乃至陕西规模最大的一家清真餐饮企业。据西安市民委有关人士讲,这么大的清真民营餐饮企业在全国也不多见。
  经过10年发展,刘西艳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安排了大量穆斯林青年和下岗职工就业,为国家上缴了大量利税。而且“坊上人”清真餐饮公司和所属“坊上人”饭庄也荣获了许多国家和省市级的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陕西餐饮名店”、陕西省著名商标、西安市著名商标等。刘西艳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被评为全国妇女代表、全国优秀女餐饮企业家、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妇联执委,这次又被评为“西安市文明市民标兵”,刘西艳本人在西安“坊上”更成为一位知名的女企业家,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她和她的企业近几年在“坊上”做了大量公益事业,为学校和清真寺捐款,献爱心,救助“坊上”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在“坊上”有很高的威望,许多七八十岁的穆斯林大爷大娘都夸奖刘西艳是一个好闺女、热心人。
  谈到当年为什么一心要走出“坊上”,来到高新开发区,刘西艳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坊上’,但工作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许多汉民企业家,尤其是一些餐饮企业家使我大开眼界,我十分羡慕他们在短时间内把企业做得那么大,效益那么好,为国家作的贡献那么多。我一参加工作就在国有餐饮企业,我的合伙人盛志明也是一位清真餐饮专家,是特级厨师,对牛羊肉泡馍和清真餐饮很懂行,而清真餐饮在西安又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高新开发区,那时候还没有一家清真餐饮企业,所以我们就大胆地挺进高新开发区域,高档次建店,面积大,档次高,环境好;而且敢于学习和运用现代餐饮管理方法,重视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聘请一些专家做我们的顾问。所以我们企业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和持续发展的道路,规模一步一步扩大,知名度一点一点地提高。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西安清真餐饮企业的许多第一,如第一家办报纸,第一家建网站,目前我们已在高新开发区的劳动路、电子城商业步行街、紫薇田园都市建立了3个店,面积一个比一个大,档次一个比一个高,效益一个比一个好。”
  10年来,刘西艳走出“坊上”,把自己的清真餐饮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她希望其他“坊上人”也要借助西部大开发、西安大发展的机遇,大胆走出坊上,走出西安,走向全国,大力发挥回民食品加工和餐饮业的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他文献
罗璐瑶  贵州榕江人,水族,1999年8月出生,现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爱好写诗,喜欢从生活的细微末节寻找快乐。  一塊波澜不惊的石子  拂着山光,拂着水色  轻拢慢捻,弹起水的皱纹  月光撒下梨花白  画堂帘卷描人间  枕着院落的星野  黑夜,从四处蔓延,恍恍惚惚  杂糅的黑白  一时无常,一时分清了界限  这流水人家的轶事呵  关于风月  得从梨花月说起  从一块波澜不惊的石子说起
无论对谁,我已很难说出这个字  这个字是我心底的金子  是我眼睛里的瞳仁  是我心灵之花上  那滴一触即碎的露水  这个字说出来就有一种惋惜  虽是一个字  却吐露了太多太多  这个字是温柔的手指  是我一生的笑容和淚水  我心中深藏着这个字  它的光芒倏尔一闪时  我的心是那么湿润温暖  这个字树大根深  结满了最美最甘甜的果子  为了这个字,我甘愿在人间受苦  可以慨然走过  语言的沼泽、目光
湘西三吃脍九州  解黎晴    走在武陵山中,步入湘西神界,无论在州府吉首、边城凤凰,还是古镇王村,无不让人感受到湘茜的正宗滋味——酸辣,仿佛金秋时节湘西大山里一座座吊脚楼檐前悬挂的一串串火红的辣椒,饱含着武陵秘境千百年来充满辛酸的历史,又展示了湘西苗疆一代代土著的火辣性格。  2000年湘西采风之行,几乎遍尝湘西风味的美味佳肴,但至今仍然使我印象深刻、让我回味不已的,却是湘西的酸鱼、腊肉、牛肝菌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可见,一般的黎民百姓把“食”视作天大的头等大事。然而,以“真龙天子”自居的皇帝们,虽然饮食无忧,却也把吃作为非常重要的事,尤其对所吃菜的钟情,使他们达到“天下第一美食家”的无冕之王的境地。一部中国烹饪史,处处闪动着皇帝们(包括皇太后、皇后)的身影,这在世界烹饪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一、讲究精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国宴菜肴,是国家主要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宴请外国元首、贵宾以及举行重大节日摇待宴会时选用的菜肴。其厨师系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厨高手,集中了各地菜系的精华,经过长时间几代厨师们的交流融通、磨合锤炼,逐步形成了国宴肴馔的风味特色。其常用的冷菜热肴、点心小吃约400-500种之多。本刊仅选之沧海一粟,奉献读者,以示一斑。    一、黄焖鱼翅    原料:水发群翅(脊翅)1500g,母鸡1只,鸭子500g,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游似乎没有门槛,只要愿意,谁都能去。有钱就富游,没钱就穷游;有时间就远游,没时间就近游。奇怪的是绝大部分人游着游着,就成一个“姿式”—— 上车睡觉,停车撒尿,见庙烧香,见景拍照。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不会旅游,事实上真的不会。旅游可是一门大学问,同是旅游,你看人家是怎么玩的!  徐霞客就很会游,他“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记录观察到的各种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大雪紛飞  宜吃火锅,喝烈酒  听稚子读《国风》  宜醉宜狂  琵琶择慷慨之音  宜对素笺  久久不落一字  宜念春风,风乎舞雩  那些个如今杳无音讯的故人  玻璃凝雾  宜速写远路、寒江、孤舟  宜与天地同欢同寂  宜倚窗而望  大雪纷飞
·十几岁的男孩和女孩,肩膀挨着肩膀,坐在凌晨的台阶上,谈论他们并不了解的事物,月光像凉水一样把他们洗了又洗。他们将永远不再遇到这个夜晚。  ·毕业班隔壁是个高考补习班,本来和应届生是互不來往的,但补习班上有个比我们大五六岁的姑娘。她从县城来,考了多年声乐,总差点儿什么。对同学的亲近是姑姑式的,男生女生都叫她“民歌姐”。有天太阳好,她脸上明媚,说“姐给你们唱歌吧”,纵声唱的是《走西口》。声音让她远了
二十多個小时之前,我在火车上柔柔眺望着山海关初升的月亮,心里默默地酝酿着那句忽然浮起的话:而今,我就在关内,而你在关外了。  虽然这个“你”究竟指的是谁并不真切,也许是北方爽朗的天,也许是北方泼辣的风,也许是北方广袤的平原,也许是北方心实的人。  总而言之,我的人是整个原封不动地跟随着火车的奔驰而南下的,但是我的心神仿佛仍旧残留着几分,还摇摆晃荡在北方婆娑起舞的树影里。  君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
我有一片天空  从来都是明亮的  白云一朵追着一朵  秋风一阵拂过一阵  鸟雀从不用歌声  炫耀它的存在  我的天空  四季如春  阳光爬过黑色的眼睛  雨水洗過忧郁的嘴唇  我有一片天空呵  收留过一道伤悲的小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