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弹园村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ebos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迎来到弹园村》是《纽约客》御用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约翰·契弗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内尔斯和哈默这两个生活在弹园村社区的中产阶级家庭展开。透过两家人的日常生活和纠葛,契弗关注着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人生问题:有一天,小孩说他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发誓喝完这杯后就戒酒,下一秒却再来了一杯;邻居家的生活,怎么就看起来比我更幸福;无法振作时,如何才能从抑郁中走出来;……契弗就像手持着摄像机,在角色的生命中进进出出,他敏锐地揭示生活的悲剧性,却又试图给自己和读者一些明亮的成分。
其他文献
《开始的诸多方式》中主人公大卫·卡特具有强烈的恋物倾向。他自幼便热衷于收集遗弃之物,成年后成为一名博物馆管理员。在实物的“施魅”下,其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和行动无不受到实物的牵引。该小说呈现了作者麦格雷戈对物的哲学思考,他强调物的主体性,认为物具有活力,在与人的内在互动中,物能对人发挥施事功能。对物的主体性的肯定,解构了主体与客体、心智与物质之间的二元对立,传达了作者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倾向,就对物的认识而言,麦格雷戈是一位生态后现代主义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证词》是一部有关身份叙事的作品。小说以三位女主人公的叙述为主线,再现基列国的暴政,展现她们对身份的诉求。叙事声音背后折射出权力的交锋。在基列国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巨大话语场中,被压制的群体和个人努力突破重围,开启追寻自我的认知之旅。基列国的权力运作包括对身份的消除。而在当权者利用权力机器抹除个体身份之时,“血统谱系档案”的存在不仅保存人们的真实身份,还是战斗的武器和生存的策略。
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拥有打破单一视角,于文化共融之上重新发掘、表达事物的优势,其创作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学的建构。塞内加尔裔法国作家达维德·迪奥普的小说《灵魂兄弟》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长期失声的历史群体,即一战中的塞内加尔土著步兵。这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说,是非洲与欧洲混合文化的产物。作者以法语为媒,从非洲自然风俗中汲取丰富的意象,同时依托小说与欧洲文学文本的互文交织,构建了一个颇具奇幻色彩的隐喻世界。这一跨文化书写为世界文学反思战争与殖民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疾病在当代文学叙事之中,不仅仅是一种实体,还是一种隐喻。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疾病叙事中,癌症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叙事丛”。本文从其“癌症叙事丛”与性别政治的历史关系切入,聚焦于《肉体伤害》中的乳腺癌,通过分析乳腺癌的话语生成机制揭示阿特伍德如何一方面借助“癌症隐喻”,呈现医学知识话语对女性的“微观”规训,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指涉”对“癌症隐喻”的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剥离附着于疾病之上的意识形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双向性”,既是阿特伍德疾病叙事的审美呈现,也是其政治批判的文学策略。
根据戏剧现象与剧作内容的不同,当代俄罗斯戏剧的英译大致包含先锋戏剧、女性戏剧、“新戏剧”和后现代主义戏剧四个维度,关注重点是剧作反映的日常生活和道德伦理,接受核心是剧作蕴涵的启蒙理念与审美理性。当代俄罗斯戏剧英译在选择角度、认知方式、评价标准、译介态势、传播方式等方面别有特色,其接受路径是立足西方中心主义文明价值观,淡化当代俄罗斯戏剧的意识形态和民族地域特色,扩展其符合审美理性的普遍价值。
《恰似天堂》是《纽约客》常驻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约翰·契弗封笔之作,以寓言式的语调讲述现代生活困境。在田园诗般的小村庄,社区唯一的池塘因垃圾倾倒而遭受污染。雷米尔·西尔斯的天堂正面临20世纪末现代文明的威胁。契弗追踪着这项问题的各方反应,同时描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境:饱受自身性取向煎熬的男人,弄丢孩子的主妇,无法应对意外之财的女人,一心奉献却遭遇腐败的捐赠……
本文以印地语长篇小说《黑暗》中的教派冲突书写为着眼点,借助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这一理论视角,阐述小说中教派主义与印度社会中宗教、政治、资本、种姓、性别等问题的联系与互动,探讨毗湿摩·萨赫尼笔下印度教派主义问题的本质,大致勾勒出教派主义从外部因素进入社会空间、最终成为社会关系中一部分的动态过程,以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印度教派主义问题与其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一种路径。
非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莱·索因卡既是一位杰出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又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思想的继承人和拓展者,被称为“非洲的莎士比亚”。索因卡善于融会贯通和开拓创新,在创作中结合非洲民族传统和当代戏剧特点,对莎士比亚的人道主义思想、现实批判精神、人物塑造手法和性格刻画技巧进行了创造性吸收与借鉴,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莎士比亚特色而又体现索因卡个性特点的著名戏剧作品。索因卡对莎士比亚创作思想的继承与拓展,显示了索因卡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价值挖掘,为世界戏剧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5年,托尼·莫里森出版了小说《上帝帮助孩子》。这是当时已84岁高龄的莫里森当代书写的首秀。该小说以肤色返祖隐喻重构种族歧视现场,在历史和当下之间建构起自由往返的桥梁,使得莫里森能立足当下,对所谓后种族时代特有的肤色歧视和肤色消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揭示出美国后种族神话的荒谬。
因德拉·辛哈的《动物之人》是当代印度英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根据自身的历史记忆与社会责任,在虚实转换中构筑出不同的动物叙事风貌,揭示了权力在人类他者与动物他者之间的相互交缠,挖掘了物种主义与种族主义、能者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批判了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及其所折射的人类中心主义。全球正义、残障权益和动物伦理在不同界面上都牵涉到意识形态和道德哲学的话语构建,动物议题不仅是物种的生存状况问题,也是一场有关公共政策的社会运动,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