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科哲学中关于文学的观点概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snj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保罗·利科关于文学的观点是从语言哲学出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在利科看来,文学和行动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理论联系;其次,在利科看来,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具有一种鲜明的层次性:符号、话语、文本、叙述;最后,利科的有关文学的语言哲学观分别吸收了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的一些观点,并在其中起着一个中介性的作用。
  关键词:保罗·利科 语言 行动 文学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学和行动哲学的关系
  保罗·利科是现代法国一位横跨解释学、文学、伦理学诸领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后期哲学以《时间与叙述》为开端,在《作为他者的自身》中有了明显的框架,在他最后一本著作《承认的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巩固。这一时期,利科哲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关于行动的本体论。如果说中期的利科哲学的主题是解释学,那么后期利科哲学的主题就是伦理学。在《作为他者的自身》中,利科把行动的各级水平划分为描述、叙述、指示三个阶段。
  “谁”是利科哲学的中心疑问。对应于“谁”的问题,答案是“自身”。但是这个回答本身又可以分出四个层次:1、谁在说话?2、谁在行动?3、谁在讲述自身?4、谁是可归罪的主体?因此,利科的《作为他者的自身》的九个研究就是按照这样四个层次来展开的。与之对应,语言学的,行为的,叙述的,伦理学的,这就构成了利科 行动的哲学的四个层次。其中,前两个层次构成了行动的描述阶段,后面两个层次则分别对应于行动的叙述阶段和指示阶段。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言在利科的行动本体论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在对行动的描述阶段,行动的自身在一种语义学分析、语用学分析,以及一种行动句子的分析中初步显露出来。其次,在对行动的叙述阶段,语言通过叙述建立起一种区别于相同性的自身的同一性,从而为行动本体论中自身和他者的交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叙述同一性也存在一种脆弱性。正是“在经受与他者的对立的考验时,叙述的同一性显示出它的脆弱性,而他人是与个人或者集体有关的”,这是由于“权力的意识形态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成功着手操作这些脆弱的同一性。这样再塑形的资源就变成了操纵的资源”。
  想象力之外、叙述同一性之外,还需要面对历史的崇高。按照安克斯密特的观点,这种历史的崇高经验,创伤经验很难被语言化、被叙述化。因此叙述之后,利科发展了一种承诺理论,“在叙述理论的语境中,相同性和自我性的具体辩证法在通过承诺理论达到其极致之前得到了它最初的发展”,“自我性在这个层面,在承诺的能力中,发现了它与相同性的同一性的最终差别”。通过承诺理论,保持性格被保持承诺代替,想象力被意志力代替。自身性就进入了伦理学的地带,文学这个语言现象,也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二 文学的层次性
  利科在多个场合下表述了包含文学在内的语言现象的层次性观点。如:“在我看来,获得这个断然地并且彻底地是分析的层次,似乎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陆续研究过的三个策略层次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作为解经学者,我们探究话语的大单元,文本,接着作为词汇语义学家,我们探究词的意义,即名词,然后作为结构语义学家,我们探究意素群。”可见,文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符号层、句子中的语词以及文本层等。
  利科这种思想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划分语言和言语的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利科在作为语言的符号层和作为话语的句子层之外,又增加了一层,即文本层,这个发展为利科的文本理论。同时,在符号层和句子层之间也添加了一层,即句子中的语词,它是符号和句子之间的中介,这一层和利科的隐喻理论有很大的关系。
  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从利科更为细致的表述来看,语言的语词、句子、文本层次与其说是垂直关系,还不如说是一种螺旋形上升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词和句子几乎具有一种平行的关系。按照利科的隐喻理论,语词的意义形成和更新是句子的意义“聚焦”于个别词语的结果。同样的,文本和句子之间也不是垂直关系,利科的文本理论比起普通的话语来更突出了文本的自主性和间距性,也就是突出了某种结构性的东西,这样一来,文本更像是一种具有内在固定含义的语词,而不是转瞬即逝的话语事件。
  1 符号层和话语层
  结构主义关于言语和语言的区分是利科语言观的理论渊源之一。话语有别语言系统,语言系统是一个符号的封闭体系,符号在其中没有和现实的指称联系,而话语则是一个言语事件,它和现实之间具有活生生的联系。其次,话语事件虽然具有现实性,却是短暂的存在,每一句话在表达意思之后又重新回归系统,句子作为一个事件是转瞬即逝的,而语言系统虽然不具有现实性,却是超时间的。当然,话语也拥有自己的结构,那就是意义。意义使得话语能够被再次辨认为同一的,所有更为复杂的语言现象都建立在话语的基础上,隐喻是话语现象,文本是话语现象,叙述也是话语现象。
  2 文本层
  文本层有别于普通话语的第一个理由是,文本是以一系列句子为基本单位的,文本的单位比话语的基本单位——句子要更大。第二个理由是话语理论是在和语言系统的对比中发展自己的,话语和句子拥有指称是话语理论最核心也是最鲜明的特点,正如弗雷格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预期命题本身的一种指称,正是真理的要求推动我们向指称前进的”。然而说到文本是否拥有指称,很多人就会有所动摇。话语层走出了符号层的封闭系统,而在某种程度上,文本层又向符号层的内在性,封闭性回归了。我们可以看到文本的间距性和符号系统的封闭性有一种相似性。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文本能够被列维·斯特劳斯那样进行一种结构分析,正如同结构主义对符号层所做的那样。第三个理由似乎有点遥远,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德里达批评了西方语言哲学的语音中心主义,而推崇一种文字语言。我们立即可以看到,普通话语正是这么一种以语音为基础具有精确指称的语言,而文本则是一种书写物,它的指称则不那么确定。
  3 叙述层   但文本层穷尽了文学现象了吗?利科的文本理论虽然包含了占有、指称这一系列概念,保证了文本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但是自身对文本的占有和文本指称世界,却是在对文本的阅读、在叙述之中得到全面发展和实现的。叙述和阅读已经超出了文本世界,走向文本世界和读者世界的交织。这也就是叙述的第三重模仿的核心功能——再塑形。
  因此本文认为,不管是普通的话语理论还是文本理论,都不足以容纳利科后期所发展的叙述这一语言现象。按照利科的说法,语言首先是描述行动,然后叙述行动。普通的话语理论只是停留在对语言的描述和刻画阶段,还没有进入对行动的模仿阶段。文本虽然开启了模仿、虚构功能,但并不完善。只有叙述才有可能让文本和历史、虚构和现实交织为一体。这就是说,叙述让文本的虚构回归真实世界。
  此外,叙述作为超越文本层的一种语言现象,从利科的文献中似乎无法直截了当地得出这个结论,但利科有一个表述似乎可以作为一个支持点:“这个定义,很接近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依赖于三个基本的假定,分别是一般意义上的话语行为,在话语行为中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联系这三个假定的顺序是不断增加的详尽性”,这里显然对话语、文本、叙述三个层次是有所区分的。
  三 利科关于文学的语言观根植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
  利科在哲学思想上一贯强调中介,反映在他的学术方法上,就出现了两个特点:首先,利科本人并没有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这固然一方面是因为利科所涉及问题之广且复杂,另一方面就是由于他本人坚持在各种思想流派之中起中介作用。利科第二个特点,是他的著作中,很少直截了当地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把相关的前人作者组织在一起,形成某种对话,然后在这种对话之中迂回地,小心翼翼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活的隐喻》和《时间与叙述》就是这种风格的范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利科本人博览群书,另一方面还是由于利科中介思想的影响。正如利科本人所说的:“在这里大家绝对看不到哗众取宠的反驳,至多只能发现对一些据称是独一无二的各种学说的片面性的证明。”
  但是这样一来,必须要承认:“利科的著作也具有某些内在难点,不易做出协调一致的解释,几乎不易达到一种如在列维纳斯的著作中那样的总体看法。”此外,也容易被指责为一种折中主义。但实际上,利科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吸收各种语言哲学流派的意见。这里尝试着探讨下利科的语言观和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各种流派的关系。
  1 利科和英美语言哲学传统
  弗雷格奠定了作为语义学的语言哲学的基础。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利科对“语义学”的使用有广义和侠义的区别。狭义上的语义学,是和语用学相对的,利科在《作为他者的自身》中就区分了语义学和语用学,既然语用学才是真正在句子层上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那么这种狭义上的语义学实际上还处在句子和符号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它是语词层的学科;广义上的语义学,是一种意义理论,它包含了语用学,利科在《解释的冲突》中所使用的语义学概念就是广义的:“我将把那支配着对句子或陈述的理解的模式称为语义学”。
  作为一种语用学,日常语言学把意义追溯到语言的语境就停止了对意义的进一步追问。但语境又从何而来呢?语境又如何产生意义呢?似乎只有维特根斯坦深入思考了这些问题。语境来自使用,使用则遵循了一些语言游戏规则,语境产生意义的过程则涉及了我们的一种“看作”的能力,这就和大陆解释学把理解的主体性带入语言哲学的做法不谋而合。因此日常语言学派作为一种语用学其实上处于一种上下不着落的尴尬处境。向下,它不像结构语言学那样把意义追溯到结构上;向上,它不像胡塞尔所开创的把意义追溯到意向性上的传统。
  2 利科和大陆语言哲学传统
  胡塞尔是利科语言观的理论源泉之一。利科对胡塞尔既有继承也有批判:批判的是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论和先验论倾向,继承的是早期《逻辑研究》阶段的胡塞尔,把意义理论建立在意向活动的观点。利科直接把他的话语理论中的事件概念和意向活动,意义概念和意向内容挂起钩来。
  语言的地位在海德格尔尤其是后期那里,被提高到了极高的位置。但在利科那里,语言有它的界限。“他有时候抱怨没有制定出一种伦理学,仿佛占用他一大部分时间的对语言思考的迂回——他的语言学转向——没有通向《作为他者的自身》”。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海德格尔强调诗和思的同源性,而利科则维护诗歌话语和哲学话语的独立性,也就是“试图为话语形式和层次的相对多元论作辩护”。
  伽达默尔和利科同为解释学大师,他们的语言观是分享很多观点的,如都承认语言在解释和理解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伽达默尔所带入解释学的语言形式是一种对话式的话语,利科所带入解释学的语言则是多层次的符号——话语——文本立体式的语言。这种立体式的语言和伽达默尔的对话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一种有内在结构的语言,可以被进行结构分析,具有相对封闭性和间距化的特性,从而取得一种真正的语言的自律性和自主性。
  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结构语义学分析和文本客观化的过程,解释学循环就有可能陷入空转,理解从前理解那里所获得的东西变成了原本就来自理解本身,这也类似利科所说的解释的重复:“假如模仿Ⅰ自身是模仿Ⅲ的一个意义效果,情况就会变成这样,模仿Ⅱ将仅仅是把它从模仿Ⅰ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交还给模仿Ⅲ,既然模仿Ⅰ只是模仿Ⅲ的结果。”这种重复也是一种过剩:“如果没有象征据以在其中进行意指的结构……一是在想象中变得臃肿不堪,一是蒸发在寓言思想之中;象征符号的丰富性、滔滔不绝、多义性,暴露了朴素的象征主义由于缺乏结构的基础而产生的不节制和自满。……象征符号只有在能限制和联系其意指的整体里进行象征。”
  参考文献:
  [1] 保罗·利科,汪堂家等译:《承认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保罗·利科,莫伟民译:《解释的冲突:解释学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 保罗·利科,汪堂家译:《活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4] 蒙甘,刘自强译:《从文本到行动》,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陈赛虎,男,1983—,浙江乐清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解释学、历史哲学,工作单位:厦门大学。
其他文献
每个人或许在职场上都会遇到这样的人:工作不努力,拖着团队的后腿,无论怎么施压,就是难以推动;没什么业绩,却总是怨天尤人,对工作有各种不满和牢骚;行为另类,违背规则做事,缺乏合作精神,个人利益第一。这些人就是团队中的“讨厌鬼”。  这些人是让同事讨厌、领导头疼的家伙,有实验表明,一个团队中只要有一个这样的“讨厌鬼”,团队的绩效就会下降30%到40%。 团队中的“讨厌鬼”大致可分成三类:  “蜗牛型”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2014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彭永红,被同学们戏称“与猪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从入学开始,除了上课,其他时间基本都跟学院实训中心养殖场的
生活难免枯燥,夫妻难免争吵,职场难免有分歧,人与人之间,难免有羡慕嫉妒恨等各种微妙,然而,与其面红耳赤甚至拳头相向,两败俱伤,不如,来一句自嘲,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我
国防光学测试计量进展与展望郑克哲,陈进榜(国防光学计量一级站)(南京理工大学南京210014)苏大图,李德富(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兵器工业总公司)国防和民用的光学计量测试在测试参数上是相类似的
我年轻时一直追寻最具权威的男人,希望在他的荫蔽下得到保护。殊不知他们本身就是女性不安全的来源。我年轻时对爱情非常疯狂。但是现在,我要说,很多爱情里其实是没有“爱”
微波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谷化平,胡海霞,熊正文,苏红(解放军251医院病理科张家口075000)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已成为病理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学。但常规免疫组化技术,因其染色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交流论文题录1993.10.4~1993.10.9昆明1.A型性格与冠心病关系的调查分析沈阳铁路局总医院李兵由淑娥2.MMPI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修订和应用上海精神卫生中
老婆,开房去短消息铃声响起的时候,阿玲正忙着准备教具。“叮当,帮我递一下桌上的手机。”“哦……”叮当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大声嚷道:“假日酒店520房间……阿玲,你有约会
A 61-year-old female visited our department reporting intermit-tent microscopic hematuria. A 61-year-old female visited our department reporting intermit-tent
8月7日 多云  “你真的很烦!知道吗?很烦!”我怒冲冲地甩出这句话后冲出了家门。  没有父母束缚的感觉真好,若脱笼之鹄,我无拘无束地在田间奔跑。  斜斜烟雨中的乡村真美,好像一位腼腆娇羞的美人。草木如眼眸,眼波流转,漾起潋滟风情;微风袭卷着花香,如美人的纤纤玉指,掠过我的发梢。我如痴如醉地躺在她的玉臂中,渐入梦境。  梦中,一个柔和的声音轻轻说道:“青蒿一片,水半近,浸渍了千年。为了一个使命,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