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hk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完结后,陈丹青将讲稿结集成书,书名《陌生的经验》。对他来说,做这样一档讲艺术的脱口秀,确实是“陌生的经验”。每集片头,他坐在一张小桌前翻书,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慢慢响起,身后昏暗的画室被一块块照亮——用他自己的話说,这种“做作的表演”,“完全是装孙子”。
  为了拍这个1分钟的片头,摄制组折腾了5个小时。满地电线中,陈丹青被摄像机环形包围,一个小伙子拿着夹板在他脑门前“啪”地一记,就算正式“开机”。他自称没有罗振宇和高晓松的口才,每期都是写好稿子,坐在书桌前侃侃而“背”;有时说到一半,楼下火车隆隆开过,又得重头再来。
  就在这种看似气定神闲、实则“烦得要死”的状态下,陈丹青录完了《局部》第一季。从少年早夭的王希孟到委屈一世的蒋兆和,从出师阵亡的巴齐耶到乏人知晓的瓦拉东,讲的大多是美术史忽略的天才,却是他所“爱敬的良人”。
  这是一个有点陌生的陈丹青。人们熟悉的他,永远留着几乎可见头皮的板寸,鼻梁上低架一副圆眼镜,指责教育的堕落,分析消费与时尚,追忆80年代,谈论鲁迅,逢人说木心——他成了一个无所不谈的公众人物,曾经的画家身份渐渐隐于幕后。
  而在《局部》里,陈丹青重新献出了一份画家的观看。它不是学院里照本宣科的艺术史,而是随意宕开,信马由缰。他要人们从那些书本教条、那些沾满历代美术史家唾沫的世界名作上跳出,用自己的眼睛、直觉、常识与记忆“看”一切。
  “我的习惯是喜欢撩拨大家,把脸掰过去,看看别的风景、别的画。”3年后,《局部》第二季开播,陈丹青姿态依旧。这一回,他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据点,聚焦于馆内一件件艺术品的微细局部。
  1982年,陈丹青从北京远赴纽约。那年元月,他踩着没膝的雪造访大都会博物馆,平生第一次在看也看不过来的原作之间梦游似地乱走,直走得腰腿滞重、口干舌燥,撑到闭馆出门,一屁股坐在台阶上就睡了过去,还清清楚楚地做了个梦。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在《纽约琐记》里,陈丹青写道。30多年来,他已成了大都会博物馆的资深导游,业务之一,“是当朋友被内急所逼,我通晓馆内各个厕所的方位”。而这一回,借着拍摄《局部》第二季的机会,陈丹青得以第一次“夜访大都会”——他们获得了3个夜晚进入内部拍摄,每晚5小时。“真是奢侈的经验,全馆空无一人,像做梦一样。”
  如同第一季,陈丹青仍自称为一个“赶鸭子上架的演员”,而正是这份“非职业”让《局部》多了些旁逸斜出的生动。如今,《局部》第二季已播出两个月,我们看着他在博物馆里走走停停,有时稍显生硬地“捧读”,有时自得地摆弄着多年收藏的门票,有时讲着一幅画就延展开去,带出一串看似满嘴跑火车、实则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就连那些别字与粗口也被保留下来,透出一股生猛和天真。
  如果说陈丹青透过《局部》照见了美术史的幽微角落,那么在《局部》的重重影像中也透析出一个返璞归真的陈丹青——一个细腻敏感的画家、一个走南闯北走“野路”的漫游者、一个掺杂着少年意气与岁月沧桑的讲述者。
其他文献
驻法国特派记者 王远  2003年,一场罕见的酷暑致使法国超过1.2万名7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时任法国总理拉法兰决定,圣灵降临节(复活节后第五十天)这天所有人依旧上班,并將工作所得捐给全国的老年人,把这天正式命名为“全国团结日”。多年來,这笔钱不仅使养老院雇了更多护理人员,而且也为那些在家中生活的老人提供了生活补贴。
“我是一个身边没有男人陪伴的人,但我有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城市、我的事业——更有我自己。” 这是美国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多年前的一段内心独白,记录在她的纪实作品《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里。在书中,她聚焦“单身女性”群体,采访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打零工的单亲妈妈、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讲述肤色族裔多样、教育背景不同的单身女性故事,辅之历史资料、访谈趣闻,构成一部“通俗的单身史”。近日
他把知识浓缩为“胶囊”,认为生活中的所有难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2013年底,樊登刚以自己的名字创立线上读书会的时候,朋友给他讲了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北京房地产商人,为了读书雇了两个大学老师。地产商人在奥体森林公园跑步的时候,两个老师就跟在他后面讲书,每个月讲4本,工资3万元。樊登听完备受鼓舞,觉得自己的读书会太划算了,“每星期讲1本书,一年50本,一共365元搞定”。  4年多后,结果如他所愿
如今,現代城市已被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包围。是时候改变了。今年,名为“城市是我们的”的华沙民间组织,就发起了“告别广告”公益活动。  活动专门开设网站,鼓励大家随手拍下那些影响市容的广告牌,上传到网站进行曝光;邀请网民投票选出“最丑的广告”;同时向网民征集广告治理建议。目前收到的建议有:广告要有美感;城市绿地、文化古迹上不能放广告;不能用LED广告等。活动得到很多波兰网友支持,也引起政府的重视。华沙
活在地獄口上
他出生在长江边,从小与船结缘,师承船舶专家张炳炎院士,参加过南极科考。  “快看,极光!”2015年2月,适逢中国春节,而地球另一端的尽头,吴刚正在南极中山站考察。听到身边同事的惊呼,他抬起头来,看到夜空中出现了绚丽夺目的极光,一闪一闪,轻盈地飘动着,像传说中的龙鳞一样,感到震撼不已。3年后,2018年7月的一天,当《环球人物》记者来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时,吴刚仍满怀激情地对记者描述起
我有个美国朋友,是技术界达人,最近却在点灯熬油地写书。这是一个系列的书,因为第一本暴得大名,所以正在赶制第二本。中国某出版社看上了他的书,和他签了约。美国朋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一个技术界的全球网上研讨群里说了这个好消息:我的书即将引入中国,敬请期待。  在一片恭喜声中,一名中国群友忽然说:“我把你的书翻译成中文了!立等可取!”美国朋友蒙了,这刚签约,立马就请了人翻译,中国速度实在是太可怕了!结
快过年了,朋友来诉苦,说她在微信上给亲戚发红包,本来要发2000块,结果手一抖,连发两次,4000大洋沒了。亲戚回了个“耶”的手势,果断没了下文。朋友捶胸顿足纠结了半天,终究还是忍不过肉痛,厚着脸皮和对方说,不好意思,不小心多发了一次。结果发出的信息犹如石沉大海,刚才还在刷屏的亲戚,瞬间进入装死模式。  朋友以头撞墙:“我和她不熟啊!我就是看她小孩周岁,想包个红包意思一下。”不熟还2000块?熟我
这部正剧讲述秦国大出天下的160年历史,展现了质朴刚健的秦人精神  2月9日,剧迷翘首期盼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下文简称《崛起》)毫无征兆在央视一套开播。这一天,直到距离开播仅剩4小时,《崛起》才通过微博宣告登陆央视。尽管如此,这部宣传造势几乎为零的电视剧还是引发了热议,剧迷们纷纷点赞,认为《崛起》从拍摄到演员挑选走的都是质朴路线,拍出了他们心目中强势崛起的巍巍大秦。  如此高的关注度部分源于《大
每年3月初,都会有人纪念加西亚·马尔克斯。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出版界里谁拿到了《百年孤独》的版权,谁就拥有了一棵摇钱树。现在,谈论马尔克斯的作品而不谈他给出版商带来的巨大利润,简直有点不解风情了。除《百年孤独》外,《霍乱时期的爱情》在中国也一直红得发紫,然而两本书红的理由不太一样:前者纯因名气,后者则被概括成了一个讲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因而老幼咸宜。  一个男人,忠于他最初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