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表的excel设计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Mete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固定资产核算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本文在excel中设置固定资产折旧表,实现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折旧的核算工作,此表格能够实时地显示折旧情况,降低财务人员每月核算折旧的工作量。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excel
  一、固定资产及其折旧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资产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固定资产有两个特征:(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2)使用年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介于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
  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固定资产折旧要按月计提。折旧的计提方法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等,企业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在会计实务中,每月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是通过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表”进行,每个月都要编制,重复性较高。所以借助于excel来编制折旧计算表,可以减少工作量。
  二、excel设计
  在excel中对固定资产折旧表进行设计,需要说明的是,保留两位小数,折旧以直线法为例。具体设计如下:
  在L2单元格里输入公式:“=TODAY()”。
  在A4:A14区域和B4:B14区域内录入abc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的编号和名称。
  在C4:C14区域内使用数据有效性,目的是使录入者只能对使用部门进行选择,不能任意输入不是范围内的其他内容。操作为:选中C4:C14,选择“数据”菜单中的“有效性”,在弹出的数据有效性对话框中,选择“设置”选项卡,在“有效性条件”设置中,将“允许”设为“序列”,在“来源”文本框中输入:信息部,销售部,后勤部,办公室, 一分公司,二分公司。注意各部门名称之间用英文逗号隔开。
  在D4:D14区域中如实录入各种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在E4:E14区域中录入各种固定资产的原值。
  在F4单元格中录入公式“=ROUND(E4*5%,2)”,此处假设残值率为5%。在F4单元格基础上使用自动填充,将F5:F14单元格填充上公式。在G4:G14区域录入各个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了方便计算,此处要将年限换算成月份数。在I4单元格中录入公式“=IF(YEAR($L$2)-YEAR(D4)=0,MONTH($L$2)-MONTH(D4),IF(DATEDIF(D4,$L$2,"M")<=G4,MONTH($L$2),IF(DATEDIF(D4,$L$2,"M")>G4 12-MONTH(D4),0,MONTH(D4))))”,在I4单元格基础上,将I5:I14区域自动填充上。
  在J4单元格中录入“=ROUND(I4*(E4-F4)/G4,2)”,在J4单元格基础上,将J5:J14区域自动填充上。
  在K4单元格中录入“=IF(DATEDIF(D4,$L$2,"m")<=G4,DATEDIF(D4,$L$2,"m"),"足额提取")”,并将K5:K14单元格中自动填充上公式。
  在L4单元格中录入“=ROUND(IF(K4<=G4,SUMPRODUCT(H4,K4),E4-F4),2)”,同理填充L5:L14单元格。
  选中C3:C14单元格区域,进行如下设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实现使用部门的筛选功能。从而可以实现仅查看某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情况。在E16单元格中录入“=SUBTOTAL(9,E4:E14)”,在F15中录入“=SUBTOTAL(9,F4:F14)”,在H16中录入“=SUBTOTAL(9,H4:H14)”,同理用subtotal函数在J16、K16、L16中录入分类汇总求和公式。使用subtotal函数的理由是当筛选条件为某一部门时,合计一行仍能自动准确汇总出此部门的数据。
  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所以已经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要引起注意,为了能使已经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突出显示,引起注意,这里进行如下设置:选中A4:L14区域,选择格式菜单中的条件格式,在弹出的条件格式对话框中,选择“公式”,在后面的文本框中录入“=$K4="足额提取"”,并在格式设置中,选择一种突出的颜色。
  设置好的excel表如图1所示。
  三、总结
  固定资产折旧表是企业每个月都需要做的工作,重复性较高,但表格内容较多。在excel上设计此折旧表可以减轻工作量,减少工作错误的出现。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为典型代表的电子商务与与众多传统实体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电商下乡不仅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开拓产品下乡的渠道,而且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文章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客观背景,就电商、农业两大板块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并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市场;电商发展  doi :
[摘 要]本文以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对目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展开分析,重点探讨如何科学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企业中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创建企业科学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健康安全体系;安全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17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研究通过对京、渝、湘、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五大区域五地会计人才招聘数据的收集、归纳和分析,发现会计招聘信息中工作职位、薪资、学历要求和工作经验等所存在的明显区域性差异。该研究可为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在职人员择业以及会计从业者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区域性差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摘 要]ERP项目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败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认为ERP软件供应商派出的实施顾问的能力是影响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认为合格的实施顾问应该是一个集管理专家、ERP软件产品专家、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者于一身的高级人才。而由于这样的高级人才目前很缺乏,作为企业用户必须评估、选择ERP供应商派来的实施顾问的能力。  [关键词]ERP;实施;顾问;能力  doi:10.3969
[摘 要]本文以甘肃省1995年到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和GDP数据为基础,先利用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统计指标分析甘肃省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现状,并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作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甘肃省是一个高能耗的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短期稳定均衡关系,高能耗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关键词]甘肃省;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协整关系;因果关
[摘 要],网络水军异军突起,凭借海量的垃圾信息渔利其中,衍生成为一条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本文从电商平台着手,采取定性分析方法,拆分产业链结构,解读各利益相关方所扮演的角色。并以四维对接机制分析产业链的成因与运作模式,阐明利害关系。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对网络用户、电商商家及政府部门提出一些可行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水军;产业链;四维对接  doi:10.3969/j.issn.167
[摘 要]本文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基于以往输电线路典型工程量和造价之间的映射样本数据,利用SVM自动选择最优复杂度模型的能力,建立起分析影响输电线路造价指标体系的模型。  [关键词] SVM;输电线路;造价指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0.103  [中图分类号]TM752;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单纯地强调正式组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组织发展的需要。非正式组织是从正式组织发展而来的,其对组织整体的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已经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同样在高校中也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出现会给正式组织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要建立和谐校园,不仅要关注正式组织的建设,更要注重非正
[摘 要]2013年2月23日,湘鄂赣皖四省省会城市达成《武汉共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此后,四省共谋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在四省合作磨合过程中,合作建设省际枢纽城镇成为中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重要一环。枢纽城镇如何抓住机会,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推进产业融合和构建特色城镇,发挥自身应有的枢纽作用促进中三角的快速融合,成为中部关注的问题。小池镇地处鄂赣皖三省
[摘 要] 在企业全球化的环境下,供应链企业间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需要更多的跨企业的业务协作,与单一企业的产供销模式相比具有新的特点。传统IT架构下的协同管理已不适应新的企业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SOA的企业间业务协同策略,以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敏捷性。  [关键词] 供应链; SOA; 业务协同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